《科學的故事》| 中華5000年文明沒誕生科學,終於搞懂為什麼

2020-08-28 杜豆豆萬卷好書讀書會

文/杜豆豆


童年,美好的時光。爸爸問:「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我正在給洋娃娃打針,於是,不假思索地說:「我要當科學家。」

爸爸問:「為什麼?」

我揮揮手裡的針筒說:「因為可以打針,可以穿白大褂,可以讓小朋友乖乖的。」

其實,幼稚的我並不清楚科學家是做什麼的,甚至,我還把「醫生」當成了「科學家」。

前幾日,偶得一本新書《科學的故事》,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的科學史普及書。吳國盛老師不單教學,還同時是清華科學博物館的館長。他講科學史,那可是權威中的權威。

讀完,我發現,自己不單是把「科學家」搞錯了,連「科學」是什麼,我都搞錯了。不過,意外的收穫是,我終於搞明白了自己一直困惑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咱們這麼博大精深的中華5000年文明,卻沒能誕生出科學?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到底「科學」是什麼?為什麼咱們這麼博大精深的中華5000年文明,卻沒能誕生出科學?科學又是如何在希臘城邦得以誕生和發展的呢?

1、「科學」是什麼?

先問一個問題:科學和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估計中國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一看到科學,就想到科技。我們的潛意識裡,科學和技術是不分家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一來,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歷史表明,「學而優則仕」,有文才武略才是能者。至於科學研究,那都是「技藝」,頂多在「士農工商」裡排在第三位。傳統上,科學理論這種東東,在我們的辭典裡和「工」是分不開的,目的是為了實用。用文人的話說,要「學以致用」。

學術研究要是離開了應用,和發展生產沒關係,那我們簡直就不知道科學是怎麼回事了。

比如,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沒哪一個是理論研究,統統都是實用技術。我們知道的科學家,也都是像研究飛彈的錢學森,或者像搞雜交水稻的袁隆平,不扯應用,那還講什麼科學?

二來,科學從進入我們中國人的生活開始,就是舶來品,是19世紀從西方引進的。而那時,科學的發展,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技術和應用的階段。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有科學,兩者已經是難解難分的狀態。

這樣兩個原因,也就難免會讓我們將「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了。但事實上,科學和技術,在19世紀之前,完全是兩碼事兒。它們「各自發展,互不往來:『科學』的發展動機並不是『技術應用』,『技術』也並不藉助『科學』。」

這聽起來,是不是完全顛覆了你對「科學」的定義?那科學到底是什麼呢?

吳國盛老師在書中說:

「什麼是科學?就它與技術的相區別而言,它是探求原因的普遍知識。就它與一般知識相區別而言,它是探求事物『自身』的知識,而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實用』知識。承認事物有『自己』,是科學誕生的前提,而承認事物有其『自身』就是『自然的發現』。『發現』或『發明』自然,是希臘人對人類的獨特貢獻,也是科學的先決條件。追究事物『自身』的科學,即『自由』的科學。」

看明白了嗎?科學和技術,不等同。科學並不關心是否實用,它的核心是「追究事物自身」。

你我長這麼大,腦子裡理解的「科學」,那是大大地錯了!

既然科學和技術不同,那最早的科學又是怎麼來的呢?打哪兒來的呢?來聽聽吳老師怎麼說吧。

「科學不等於技術。所有的人類族群都發展了屬於自己的技術,但科學只出現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科學也不等於知識。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分子階層,但科學只出現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如果不是希臘科學向外傳播的話,也看不出其他地區有自發產生科學的跡象。」

這麼武斷?這豈不是說科學的出現和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文明,毫無關係?這讓那些整天為我們老祖宗爭取科學地位的搖旗吶喊者,情何以堪?

2、為什麼中華5000年文明卻沒誕生出科學?

打小,老師就在我們耳邊說:「咱中華5000年文明,那可是博大精深呢,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可為啥我們還要從西方引進科學呢?咱老祖宗怎麼就沒給咱留下科學遺產呢?」

這個問題,我從小問到大。可惜的是,從來就沒人給過我一個滿意的回答。若不是邂逅了吳老師的這本《科學的故事》,它依然是我腦中不解的謎團。

從科學誕生到現在,差不多有2500多年歷史了。但是,前兩千年的「科學」都是在孤獨地發展,直到近幾百年,才開始有了大發展。

「縱觀科學的歷史,是一部在希臘誕生,在羅馬邊緣化,在中世紀被遺忘,在伊斯蘭世界被繼承,在近代早期的歐洲被復興和重建,在19世紀被力量化的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沒有交集。我們如果不能暫時放下中國文化的固有成見,回到西方的語境中,我們就不能理解科學何以出現、何以發展。」

科學是知識,但不是一般的知識。知識分為三個層次:經驗、技藝和科學。

經驗,是由記憶累積而成的,比如看到種子在地裡能長出糧食,人們學會了種地。技藝,是關於普遍事物的知識,比如如何修建水利工程的理論。

無論是經驗還是技藝,都是有功利目的的,而科學不是,科學知識單純為著知識本身。科學是「人們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的思考,是為了求知而求知,並不以實用為目的。」 比如,哲學思考。

因此,「科學」知識的關鍵是「自身」「自己」和「自由」。

自由!這才是關鍵。

「為什麼只有希臘城邦時代才出現科學,亞里斯多德已經有明確的答案:一是因為希臘自由民『有閒』,只有擺脫了生存困擾的希臘城邦自由民才有可能去發展關於事物『自身』的純粹知識,而不顧及它的實用性;二是因為希臘民族有天生的、未曾泯滅的好奇心,能夠專注於事物自身,並且以發現事物自身的邏輯為樂事。簡單說來,因為希臘人是自由的民族,只有自由的民族才有可能發展『自由的』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不是用來幫助國家統治、人民富裕的學問,而是一種「自由」精神的象徵和體現。

反觀中國,一個始終持有「學以致用」價值觀的民族,一個怎麼可能發展出超功利的「科學」呢?

在講創始幾何學的泰勒斯時,吳老師認為,幾何學研究的就是空間關係「本身」。而發展這種「本身」的知識類型,首先要認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的確都有一個「自身」。

然而,在中國主流文化中,講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間的互通互感,天人合一,又怎麼可能會存在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呢?

功利,還是自由,這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3、因為自由,科學在希臘誕生

正是因為有「自由」的精神氣質,希臘才成了科學誕生的土壤。

泰勒斯之後,希臘開始有了「自然的發現」,也就是發現某些事物擁有「自己」,這被認為是科學誕生的主要標誌。也就是從這一時期,希臘人開始探究萬物的起源,提出事物的「本質」問題。

比如,泰勒斯認為萬物源於水,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來自「阿派讓」這樣一個類似「混沌」的抽象概念,阿那克西米尼提出「萬物源於氣」等等。希臘科學從此發展,主要集中到了三大領域:天文學、幾何學和自然哲學

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數即萬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赫拉克利特曾認為世界是變化的,但畢達哥拉斯卻相信靈魂是永恆的,並且指出「永恆」在於「比例」和「和諧,而這正是「數學」的工作。該學派把數學分成四個分支: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他們執著地追求著數字的神秘,並發展出了「數是萬物本原」的思想。

要體會這一思想的偉大,看看我們今天的數位化時代,看看我們身邊充斥的大數據、定量化、數據統計,你就知道,我們其實都是——畢達哥拉斯主義的追隨者!

畢達哥拉斯之後,到了公元前5世紀,也是希臘雅典最輝煌的時代。雅典這個小小的城邦,成了全希臘的學校。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三大巨頭,橫空出世

蘇格拉底思想認為,要發現事物的確定本質,一定要發現它的普遍性。柏拉圖發揚了從蘇格拉底那裡得到的智慧,創建了自己的學說,認為「理念以一種超越的方式存在。它並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事物之外。」 同時,柏拉圖還繼承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核心思想:數學是世界的本質。

柏拉圖思想認為,世界的本質在於「理念」,是「永恆的、不變的、超越的、看得見的」。

那麼,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如何通向這樣的「理性世界」,讓自己看得清事物本質呢?

柏拉圖的答案就是:數學。

因為,只有數學知識具有最接近理念知識應有的純粹性,也只有數學才能擔當起確定性知識的典範。正是有這樣的思想,柏拉圖學院孕育出了十幾位數學家,比如最為著名的「幾何之父」歐幾裡得,就是其中之一。

柏拉圖所建立的數學創世學說,成為自然數位化的典範。整個現代科學,都是用數學化的方式在處理自然界。

比如,基因編碼,就是伽莫夫基於「基因可以用數字寫出來」這樣的思想提出來的。而這一思想,被物理學家薛丁格採用,導致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還有像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統統都是柏拉圖的鐵桿粉絲。

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學院裡學習了近20年,但他卻有一套和柏拉圖不太一樣的理論,那就是:「理念就在事物之中」。亞里斯多德認為,世界不是數學化的,所有的事物都有自身本質,這些本質構成了內在的邏輯鏈條,構造了理性的世界。

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核心是要「呵護每一物體的物性」。雖然,人們對功用的追求,已經讓這一「物性論」被湮滅,「物」已經不再散發它「詩意的感性光輝」。但在現代性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或許,亞里斯多德理論會再次引起關注吧。

4、結語

總而言之,《科學的故事》這本書,並不是講故事的,而是講科學史的。它幫助我們糾正對科學的誤解,明白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或其他古文明中的真正原因,同時,詳細講解了科學在希臘誕生的歷史。

從最早期的希臘文字、《荷馬史詩》、赫西俄德的《神譜》,以及奧林波斯神話、奧林匹克競技會開始,到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科學誕生的真實過程,如一幅畫卷,在吳老師的娓娓講述中,慢慢打開。

科學是什麼,你真的懂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妨打開這本神奇的書,消除心中的謎團吧。

(本文結束)

傾一生之力,讀經典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過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謝您的關注。

作者簡介:杜豆豆,IT從業20餘年,曾先後研修英語、計算機、美學和心理學專業。早年創過業,後就職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現工作於某研究院。書痴一枚,閒時碼碼字。兼任多家平臺籤約作者,簡書會員合伙人,萬卷好書工作室、萬卷好書讀書會創立人。

相關焦點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因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無可辯駁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等人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 都江堰,中華科學文明的世界符號
    ▲鳥瞰都江堰(攝於2015年9月28日)。江宏景攝▲2019年4月6日放水節。何勃攝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記者惠小勇、黃臥雲、王毅、黃毅)4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都江堰,中華科學文明的世界符號》的報導。
  • 科學的故事(起源篇):當我們加速奔跑時,不要忘了為什麼出發
    只有古希臘獨樹一幟,成為了科學的誕生地,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會在希臘誕生?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一個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勢邏輯體系,另一個是通過系統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是希臘的產物。
  • 歷劫不死的中華文明,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深度好文)
    屹立東方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為什麼綿延不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民族!中國曾經被打敗,但中國文明從未被摧毀!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這篇文章!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
  • 夏朝距今只有4000年,為什麼我們說5000年中華文明史?
    中國人對自身歷史的評價,最普遍的就是一句:「中華文明擁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即使夏朝是真實存在,並被確認為國家形態,它距今也只有4000年時間。那麼,「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的說法是究竟怎麼來的呢?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 中華文明5000年,為何夏朝不被國際史學界所承認?看看專家怎麼說
    中華文明5000年,為何夏朝不被國際史學界所承認?看看專家怎麼說 中華文明,中華文化遺存下來的文山詩海、古書典籍以及考古,較完整記載著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發展史,但在世界史學界,因為未在國內找到夏朝的遺址,卻被西方文明界定標準以所謂學術的「科學、嚴謹」割裂,「中華文明三千年,夏朝不被承認存在」,恐怕不僅僅是考古的事情,應該另有深層次的原因和目的。
  • 陳偉:「東方數學」讓中華古老文明重新綻放科學之光
    「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同時揭開了中華古老文明之源頭「洛書」的自然數學原理。6.2014年8月參加第五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北京),提交科研創新成果《「東方數學」讓中華古老文明重新綻放科學之光---論「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的創新發現與科學意義》,獲得 「2014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年度科技人物」榮譽稱號。
  • 如何看待中華文化與現代科學的關係
    (3)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上迄今存在的兩大相互獨立的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均曾吸收、融合了外域的文化,得到重大發展。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今後也將各自吸收、融合外域的文化,方能有新的重大發展。如以上三點成立,則順理成章地、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提出以下三個問題:(1)為什麼15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曾遙遙領先西歐? (或:為什麼15世紀以前西歐的古代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中國?)(2)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 (或: 為什麼近代科學僅僅在西歐萌芽?)
  • 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沒被毀滅?
    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具有原創性的文明是四個古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的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不中斷的發展到今天的也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有一點很奇怪,文明的原址,現在為什麼總是恐怖主義頻發,永遠是災難不斷,炮火連連,這完全是一個逆反的狀態。
  • 美媒:中華文明憑什麼是最古老文明,埃及或羅馬文明難道不古老?
    我是:中外歷史觀作者筆名:周行天下最近有位外國網友有一個問題非常疑惑,困擾了許久,他提問到:為什麼中國的中華文明會被認定為世界最古老文明,而不是古羅馬或者埃及文明?,這個問題非常好,相信不管是外國朋友還是中國朋友,關於此問題的答案也可能會模稜兩可,不能確定回答。
  • 中華文化基礎是實用主義,現代科學沒誕生在中國,是因為不需要
    最關鍵的是,中華大地還真是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氣候適宜,農業發達,只要不發生大的洪澇災害或者瘟疫,基本上豐衣足食就沒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需要去刻意地發展其他的「科學」。其實,我們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是相當高的,為什麼會這麼高,因為農業需要。
  • 為什麼科學對我們如此重要
    在中國這個地方,對科學的理解是長期缺失的,為什麼中國人會誤解科學、錯失科學,從而影響整個中國科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呢?所以早年傳教士,把西方科學帶來的時候,中國人不是很在乎的。第一次西學東漸,前後100多年,沒有帶來特別深遠的影響。第二波,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這一次我們是被迫的,人家的軍艦來了,堅船利炮撬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這一次中國人才終於認識到,西方可不是簡單的蠻夷之邦,他的堅船利炮我們是沒有辦法對付的。所以,這一次的西學東漸,才開啟了中國全方位的向西方學習,一直延續到現在。
  •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原標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當代價值?
  • jump的科學支柱,明明這麼好看,為什麼火不起來
    作為戰鬥力最強的獅子王司,因為妹妹的事情痛恨階級,進而抵制科學文明,只想保留原始文明,達到所謂的「大同社會」。千空的目標是復活所有的人類,重新構建人類文明的新篇章。千空通過假死逃過司的追殺,之後遇到原始居民,歷經波瀾,成為村長,最後與司大決戰,前期的故事大體就是這樣。這部動畫最大的亮點在於每一集帶來的科學知識,手把手的教你如何重建科學文明。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多年來,探源工程專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並將實驗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經沉睡數千年的文明「星鬥」,也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提供重要證據。  在浙江良渚遺址,發現了建於距今約5000年前,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更大規模的外城。
  • 讓中華5000千年文明閃耀世界
    良渚文明消失了數千年以後,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重生,是考古人發現和挖出來的世界遺產。「我們遇到良渚是幸運的,良渚遇到我們同樣也是幸運的。」浙江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劉斌願更多的人了解良渚,認識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
  • 【關注亞洲文明】習近平曾這麼定義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他指出: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談到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指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1 2007年2月12日  習近平在給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 古典文明如何孕育現代科學
    讀者在閱讀完作者的剖析後會發現,所謂的科學是西方世界獨有的產物,其形成與發展仰仗西方獨一無二的社會—文化結構,人類大多數文明缺乏這些要素,因此無法誕生科學。本書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作者更多的是從思想史的角度進行梳理,相對缺乏社會史的理解。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2、為何西方文化誕生科學,而中國傳統文化全面衰落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完全衰落,而近1000年來,科學上貢獻基本全部來自於西方,很多人說中國傳統文化無法誕生科學,這是為什麼?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重大的區別。那我們再深入追問一下中西方文化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什麼?又是怎麼造成的呢?王東嶽帶我們從文字上尋找答案。有了文字符號,人類思想才得以展現和推導,由此締造了人們明確的思想結構。
  • 中華文化是可實踐的科學
    我覺得文化和科學是一樣的,它是實修實證的,它是能夠'行'出來的。」雨佳原以為文化就是一碗心靈雞湯,喝了會讓自己有力量,但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實驗為什麼失敗?」但經過一年多的實修實證,她感受到,原來中華文化並不是空洞的,而是可實踐的科學。總結起來,學習中華文化給雨佳帶來的變化有:1、走出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