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2021-01-07 汴梁城下圓和

田青教授

田青教授

佛教音樂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現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佛教協會顧問、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通州光中書院理事長。

主要著作:

《田青文集》、《中國宗教音樂》、《淨土天音》、《佛教音樂的華化》、《禪與樂》等。

梵唄——

人間佛教的弘法之舟

星雲大師早在宜蘭弘法時期,便開始組織梵唄歌詠團,以音聲為佛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倡導下,以「人間佛教」精神為宗旨,進一步將傳統梵唄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使這古老的弘法之舟乘風破浪,駛進了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駛進了世界許多大都會的音樂殿堂。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10月至今,佛光山梵唄團在世界各地的正式演出就有數十場之多,「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在嘹亮警心的梵唄聲中得到了實現。

古之大德,將梵唄稱為「弘法之舟楫」,其原因正如先儒所說,是因為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縱觀歷史,從天竺梵唄到中國後的華化,到今天漢傳佛教唱誦音樂的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中國佛教梵唄所走過的道路,實際上體現了佛教中國化、人間化的理想和實踐。

中國佛教音樂的發展,實際上一直沿著三條線平行而進:

1.天竺梵唄一中國梵唄一唱念一朝暮課誦與法事音樂。

2.東晉唱導一唐宋俗講一明清寶卷一彈詞一曲藝及民間佛曲。

3.于闐佛曲一梁武帝正樂一唐宋燕樂大曲一元明曲牌一佛教器樂曲。

這三條線中,除第三條線是器樂曲外,其餘兩條線中梵唄都是重要內容。

一、梵唄與課誦

(一)朝暮課誦,亦稱「早晚課」「二課」,是佛教徒每日必修的功課,也是漢傳佛教儀規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活動。早晨僧徒上殿所唱誦的是早課,傍晚上殿所唱誦的內容叫晚課。

課誦俗稱「唱念」,說明其中包括「唱」和「念」兩部分。(唐)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一樣,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珍貴資料。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義淨不但極言印度佛教音樂之盛,稱「西國禮教,盛傳讚嘆」,而且詳細記錄了當時佛教徒在印度奉誦佛經時先贊(先唱贊)、次文(其次念誦經文)、後冋向發願這種「三啟」 儀制和「唱」 「念」這兩種形式。

而這兩種形式,到了唐代,則被稱為「梵音」與「轉讀」。這兩種形式,自古至今,一脈相承。

所謂梵音,也就是「梵唄」。從天竺傳入中國後,首先有一個華化的過程。曹植,這位據說曾「七步成詩」的才子,不但在中國佛教初肇的年代傳播了來自天竺的佛教音樂,還曾經在3世紀初創造了第一批漢語演唱的 「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而「梵聲顯世,始於此焉」,極大地影響了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整個漢傳佛教地區。

對「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這句話,學者們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四十二契」的含義是指四十二首曲調,甚至是四十二首樂譜。但四十二這個數位,在佛教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便是《四十二章經》。而《清涼山志金璧峰傳》記載明洪武年間金璧峰所創造之佛教音樂時,也同樣提到四十二這個數位:「師(指金璧峰)嘗創華嚴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於世。」

這所謂的「四十二奏」,當然也可能指四十二首曲調, 但另一種可能是與「華嚴字母」有關。所謂「華嚴字母」,亦稱「悉曇」, 即梵文四十二個字母。現在流傳的佛教歌曲《華嚴字母》,也叫《悉曇頌》,便是用一個基本曲調,每一個字母唱一遍。金璧峰的所謂「四十二奏」,很有可能即是唱「華嚴字母」,因為《清涼山志》已清楚言明他的音樂是在「華嚴佛事」中使用的。

慧皎《高僧傳》中提到曹植所創的梵唄中,有《太子頌》和《及賧頌 》。所謂《太子頌》,估計與吳支謙所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有關,宣講的是古印度釋迦族太子喬達摩悉達多修道成為覺者的故事,因為中國佛曲的一個主要內容和形式,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中國佛教音樂三條線中重要的一條,便是用說唱來表現佛教故事。

而《及賧頌》中的「及啖」, 估計是「悉曇」二字的另一種譯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四十二「契」,就有可能也指的是四十二個梵文字母。根據慧皎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到了梁代的時候,還有曹植作品的遺緒。慧皎曾認定梁代仍然流傳的 「皇皇顧惟」一曲,「蓋其風烈也」,就是曹植的作品。

宋時,朝暮課誦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已集撰而成。如現行早課中「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為宋僧真歇清了 (1088—1151 )所作。其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等八句, 為擇瑛所撰。

晚課中的《禮佛大懺悔文》和其後的《蒙山施食》,則是宋代僧人不動所撰。蒙山位於四川雅州,是不動修行的地方。他認為奉誦和懺悔後,應該利及幽冥,所以根據《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整理成文,前增五十三佛,尾碼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普賢十大願偈,共成一百零八頂禮, 以表願斷一百零八煩惱之意。然後根據密教經典,集成施食儀文,共十二段。晚課中「一心皈命,極樂世界」等「小淨土文」,則為宋遵式(即慈雲懺主,964—1032 )所作。晚課最後的兩首偈:《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 眾偈》,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僧宗賾所輯的《禪苑清規》卷二《念誦》開始,就將此二偈合在一起,一直傳唱至今。《警策大眾偈》出自《出曜 經》,經中說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掙脫逃命。

於是,佛陀便口誦一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早課中每逢朔望加念的《祝韋馱》和《韋馱贊》,因「韋將軍」的傳說初載於 (唐)道宣(596—667 )所撰的《感通錄》,所以估計形成讚唄並進入「早晚課」中,應當在唐後或宋時。

明清之時,朝暮課誦逐漸定型,並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功課。在(明) 通容(1593—1661 )《叢林兩序須知》、蓮池(1535—1615 )《雲棲同住規 約》、(清)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等律論疏證中,均有對僧徒朝暮課誦的規定。近代流傳的朝暮課誦本,大同小異,以蘇州《靈巖山念誦儀規》 和常州天寧寺《禪門日誦》為多。這兩個課本,都是在清代開始流行的。

明清以來,由於經濟的原因,江浙一帶的寺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出現大量以「應赴佛事」為生的「應酬僧」的同時,叢林唱念亦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以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為代表的「禪腔」和以寶華山為代表的「律腔」唱誦風格得以確立。一直到民國時期,在以上三個寺廟學習過唱念的和尚在全國任何一所寺廟中,仍然會得到尊敬並有望得到「維那」 的職位。

常州天寧寺始建於唐永徽(650—655)年間,初僅「築室十餘楹」。唐天復年間(901—904)正式建寺,名為天福寺,後改名萬壽崇寧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皇帝詔命為「天寧寺」。該寺佔地一百三十多畝,寺僧最多時達八百餘眾。天寧寺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髙旻寺、寧波天童寺並稱禪宗東南四大叢林,禪宗臨濟一脈,後逐漸形成禪淨雙修,顯密兼行 、 以修禪為主的寺院。

在近代,該寺的唱念被公認為禪宗「唱念」的「正 宗」,一直到現在,在幾乎所有漢傳佛教地區,從我國內地到香港和臺灣,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禪宗寺院,仍奉常州天寧寺的唱念為楷模。所謂「禪腔」,亦名「平腔」,行腔以體現「禪味」為宗旨,發聲沉穩平和, 曲調進行流暢,節奏寬闊而不拖沓,字詞準確清晰,反對輕飄、油滑的風格,更不能在唱詞之外亂加襯字、襯詞。

所謂南京寶華山的「律腔」,曲調以平質樸實為其特色,但基本旋律與禪腔近似。由於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傳承,佛光山的梵唄,應該屬於「禪腔」 一類。

佛教音樂人間化的一個結果,是廟堂音樂的民間化和去「神秘性」。明清時,蓬勃發展的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通過與「應酬僧」的頻繁接觸而對整個佛教唱念產生了影響。比如,崑曲音樂的勃興便深刻影響了中國佛教徒的唱念風格,以至目前漢傳佛教大叢林的唱念從旋律到發聲方法都可以看到崑曲的影子。民間音樂在佛曲中也有大量的運用,經研究,常州天寧寺所唱《稽首皈依雄》的曲調就是江西民歌《斑鳩調》,在中國佛教的法事音樂中,民間音樂的運用則更為普遍。(待續)

~《田青文集》

供稿:開封大相國寺梵樂團

相關焦點

  • 漢傳佛教寺院的日常—朝暮晚課
    朝暮課誦,又稱為「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及梵唄唱贊等法事。因為課誦是佛教寺院僧眾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稱為「功課」或「朝暮課誦」 。
  • 你了解佛教寺院早晚課誦的內容嗎?
    佛教朝暮課誦,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課,也是漢傳佛教佛事活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儀軌。課誦分朝暮二時,通稱早晚「兩遍殿」,這是課誦制的基本框架。它包括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於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亦稱為功課。
  • 馮媛媛國際藝術中心田青:最好的營銷是口碑和成績
    網易教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2017網易教育金翼獎頒獎典禮現場,現在做客採訪間的是馮媛媛國際藝術中心教學總監田青女士。田青:您好!網易教育:請跟我們網友打個招呼吧。田青:大家好!網易教育:首先恭喜貴公司在本次盛典獲得了「2017年度品牌影響力教育機構」獎項,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馮媛媛國際藝術中心?
  • 星雲大師創辦光中書院在京揭牌 田青:走出不同的路
    光中書院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教授表示,希望光中書院在越來越多的書院中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質量,共同沐浴法語禪風。光中書院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出席揭牌典禮並做講座田青在揭牌儀式上說,光中書院籌辦這三年來,有了極大的發展。
  • 三強:梵音唱誦佛門獅子吼
    佛教經典中記載佛陀說法時:「演法無謂,猶獅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語出《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這種古老的音聲在印度已流傳了五六千年之久,名為「梵音唱誦」。
  • 「法雨禪風——田青書畫作品展」在恭王府舉行
    本次共展出田青先生書畫作品37件,作品內容多為佛法入世經典語錄。由于田青先生長期致力於佛教音樂方面的研究,故其書法作品亦表現的波瀾不驚,筆觸中頗有仙風道骨之相,是由佛學的「禪」走向美學「禪」的體現。在傳統書法中,內容和形式曾是統一的整體,文人可以書畫,書家也善文章。但現代社會由於書寫工具的變更,「書」與「文」逐漸剝的離開來。
  • 朝暮課誦:經要怎麼讀?誦經的簡單儀式
    (三遍)某某會,你誦《金剛經》的時候,就將某某換成「般若(音波惹)」,念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誦《華嚴經》的時候,就念「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依此類推。開經偈,是唐武則天為新譯《華嚴經》所寫的,簡單四句,涵義可不淺,作得很妙,所以今古流傳。其大意是說:佛法是極難遇到的,現在既然見到、聽到、接受、行持了,我發願要理解如來說法的真實含義。
  • CCTV3 田青教授傾情奉獻《正午學堂》精彩回放丨第一期 中西音樂對比
    ——田青《正午學堂》一檔由音樂學家、文化學者田青主講的關於民族民間音樂的全民美育普及課程在央視三套開播,將有姜嘉鏘、單秀榮、吳玉霞、宋飛、袁莎、林晨、任靜、烏英嘎、孟和烏力吉、李懷秀、李懷福、談龍建、劉森等多位中國頂級民族音樂家傾情演繹經典作品。文化大家聯袂藝術大咖,精彩的話題、深刻的觀點再加上現場演繹的經典作品,讓你聽懂音樂,聽懂中國。
  • 田青:牢記支教初心 踐行青春使命
    來自鄭州市第四高級中學赴盧氏縣支教人員田青老師在結束一學期的支教工作時有感而發。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指示精神,根據鄭州市教育局2020年度鄭盧結對幫扶工作安排,鄭州市第四高級中學田青老師2020年8月赴三門峽盧氏縣實驗高級中學開展支教工作。
  • 濮陽市油田藝術中學節目被推薦參加河南省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決賽
    濮陽市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歷時2個多月,於近日落下帷幕。經過層層推選、激烈角逐,大賽最終從27個節目中遴選出5個小組的前三名、推薦油田藝術中學等15個優秀節目參加「河南省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
  • 梵唄讚誦法器解說——磬
    又稱作鏧子或鏧,於法會或課誦時,作為起止之節。《中止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卷下《佛衣服院》條云:「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黃金,鏤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聞三千世界。」由此可知,古代印度祇洹精舍之一院已設有銅磬。
  • 朝暮課誦:善財童子得真傳——好聽的《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善財童子得真傳,秘密義幽玄,功德無邊,唱誦利人天。(圖片來源:資料圖)華嚴字母很早就接觸過,因為非常好聽,所以自己特別喜歡。可是因為四祖寺這邊沒有人會唱,所以這幾年誦《華嚴經》的時候是不唱的。在柏林寺的時候,自己往往又沒有時間參加誦《華嚴經》,所以,也沒有機會學。而電腦裡面的唱的因為沒有實際經驗,根本就聽不懂。這幾天去柏林寺上學的幾個師弟回到四祖寺,有一個靈巧的崇澤師在柏林寺學會了唱華嚴字母,老和尚就叫他帶著我們在每天誦完《華嚴經》後唱華嚴字母了。唱了十幾天,剛開始的時候都不會,唱起來好彆扭。
  • 朝暮課誦:準提神咒——至心持誦 凡有所求 一切隨心
    編者按:此咒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出自《準提陀羅尼經》。佛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圖片來源:資料圖若誦滿四十九日,準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噁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
  • 多國佛教領袖出席2016年萬眾祈福大典暨海潮天音國際梵唄音樂盛典
    印順法師大典致辭中說:今夜是一個祈福的夜晚、感恩的夜晚、情義充滿的夜晚。「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要感三寶的恩,是佛陀給了我們智慧和慈悲;我們要感國家的恩,中國人愛說國泰民安,倘若沒有一個安定繁榮的國家,也不可能有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我們要感父母的恩,是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是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成人;我們也要感眾生的恩,人生於世,我們接受過太多的照顧、幫助。
  • 免費代為贈送結緣流通:《淨宗朝暮課誦》32開簡體拼音精裝本一千本
    朝暮課誦,也叫二時功課,是指佛教徒在朝起寅時和暮休申時所必做的法事儀軌,屬於修行中所必須堅持的功課
  • 古詩詞唱誦的「代言人」——李濤
    「我現在每天都很充實,星期一可以在家預習各門功課,星期二在上音上課一整天,星期三在同濟大學當學生(上博士課),星期四上午在同濟當學生,下午、晚上回上音上課,星期五上午給市教委課外教師上音樂劇共享課,下午在工作室上古詩詞唱誦項目教師培訓課。很累,但很充實。」這時,言語間一直保持良好聲音狀態的李教授微微抽吸了幾下鼻子,接著說,「2017年發生了三件喜事值得分享。
  • 朝暮課誦:虛雲老和尚 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這答案或啟示,對於充斥著種種邪知邪見的末法時代之修行者來說,可以說是一盞很好的指路明燈。在增訂《年譜》的時候,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六年九月,在虛雲老和尚一百一十八歲生日的時候,江西佛學社的同人借給虛老祝壽之機,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廟的僧眾,在雲居山舉辦了一個大型的佛經講座活動,後來由此發展成為「真如寺佛學研究苑」,讓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比丘就學於其中。
  • 朝暮課誦:超越輪迴 拔除一切業障得生淨土
    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此神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生咒,是《早晚課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