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是我們祖先最早賴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們繁衍後代的安全港灣,也是文明社會早期的產物。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表現出了山水風光之特色。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們展示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我國的古村落,生動地展現著民族文化的多種多樣,更加能反映出我國的歷史,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古村落集人文、歷史、建築、民俗等多種文化於一身,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成為了所有人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隨著我們國家一些很有歷史的古老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古村落,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和全人類的共享寶貴財富。比如說:皖南的西遞和宏村、福建土樓等等很多的古老村落,已經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寶貴財富。所以,也意味著我國的古村落,不僅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逐漸成為了國內外旅遊愛好者嚮往的旅遊的打卡之地。
這些古老村落在新的時代中,又一次的煥發了新的生機,又一次讓人們了解村落特有的內涵。其實我國的古村落中,不止有上述的幾個古老村落,還有著很多歷史久遠的,風格也多種多樣的古老村落。如山西的大院、河北的城池山村,貴州少數民族的山寨等,這些都是極具特色,而且歷史悠久的文化村落。結合上述,今天給夥伴們說說,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廣東省歷史名村。——馬降龍村
2007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專家來到這個山村,不禁驚呼:「這裡是世界最美村落」。而後,這個美麗的村落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之中,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馬降龍村。
馬降龍村位於廣東省開平市百合區境內,它是由5個小自然村組成。分別是:永安、南安、河東、慶臨和龍江等。山村有170餘戶,共有500餘人。主要是以黃姓和關姓人員為主,山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發展成型於民國十四年。現在村中有八成人口,都是由各國家歸國的僑胞組成。
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在建村初期,是由黃氏家族的第十七代世祖黃法欽,從潭江西岸厚山村遷到此地。因為在原來的地方,村中的民居屢遭洪水和暴雨的侵襲,村前的潭江經常發大水,淹沒了農田和房屋,給百姓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遷到此地後,村民們就希望用百足山這匹駿馬,降伏這條潭江的惡龍。這也是當地人用這種比喻,來嚮往美好的生活。
講說馬降龍村,就繞不過村中的代表性建築「開平碉樓」,一共有十五座。各種樣式無一重合,碉樓建造極其精美,都是將中方的技巧和西方造型藝術完美地結合。建樓的初衷,主要還是防範盜匪的攻擊,另一個來說也是為抵禦洪水侵襲。
在當時的民國初期,社會動蕩不安,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各地的盜匪也肆意猖獗,百姓們沒有辦法,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有的是村民自己出錢建造的,有的是回國的僑胞們出錢建造的。目前,保存完好這15座樓有7座碉樓、8座西式的別墅樓組成。其中,最為有名也是工藝品質俱佳的代表作,就是天祿樓。
這個村中最有氣勢的碉樓,是民國十四年由29戶村民集資興建,樓高21米,為7層的鋼筋混凝土式結構,一層到五層有29個房間,一戶分給一間,為的是每間都有每戶的男人在此值守,打擊外敵侵略,打擊盜匪。樓的六層是公共活動空間,七層是瞭望亭。要是站在樓上的瞭望亭裡,山前的景色盡收眼底。除了天祿樓,還有駿廬、林廬、慶臨北門樓等,也都是值得一去樓堡。
村落是個環境極其優美,風景如畫一般的山村。村子背靠著連綿的百足山,面向著寬闊的潭江河水,15座碉樓掩映在馬降龍村的山區之中。要想到達碉樓的近前,就要穿行於翠綠的竹林,按著路標踏著蜿蜒崎嶇的小路前往。幾個小自然村落有序地連在一起,像是珍珠連成的珠串,掉進了綠竹掩映,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青山綠水之中。
這裡人們也將天地自然的風水理念,融入到了民居的設計和建築之中。認為有山的依靠和水的財氣,一定會生活越來越好。村背後的百足山,為山村形成一個巨大的屏障。它半山腰有一塊巨大的自然巖石,被村民們奉為神明,尊稱「石阿婆」。
除了以上說的碉樓,村內的民居是很有特點的。所有民居都是成排連片的,排與排之間和行與行之間,建得都非常的整齊。首排房屋的造型統一式樣,兩廊上面豎起女兒牆,牆脊的下面是鄉村工匠創作的大幅灰塑浮雕,有仙鶴、孔雀、麒麟、瑞獅、祥龍、松樹、牡丹等等,很多的動物和植物的圖案,充分展現了工匠的刀筆功法和技藝,繪畫畫得栩栩如生。
村中有一大片蒼翠欲滴的竹林,還有一片佔地70多畝的楊桃樹林。數十顆上百年樹齡的桃樹特別吸引人,這些樹是早先的村民種下的,為的就是給後代子孫留下美好的環境,留下財富。通過先人們的奉獻,反映了他們淳樸的民風和生態環保的意識。
若夥伴們來此地遊覽,最好到開平市區餐飲住宿,因市區離這裡並不遠,一切都方便。自駕導航就可到達,若是背包客的話,坐火車到廣東省再坐長途巴士就可到達,交通還是比較便利。
總的來說,了解了村落的形成,村落的文化,這些村落傳承下來的精髓,是我們應該銘記的。也應該通過大家共同努力,還給山村的自然風貌,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治理好家園的環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願我國的所有鄉村都能成為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