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和上篇文章都是為一個比我還年輕的年輕人寫的。
(上篇文章:得的篇【上】——「的地得」的前世今生)
不要問我,是他還是她,是Ta。
之所以隔了一周才更新,一個原因是已經寫了三分之一的下被我搞丟了。
不要相信電腦,不然下面就沒有了……
哭十五塊錢兒的。
到底有沒有必要區分
是時候說說長得好看的豬老師自己的看法了。
還是嚴格區分「的地得」比較好。原因如下:
我們學中文的本來就沒什麼一技之長,如果再取消了「的地得」,我們就更沒有什麼好直接顯擺的技能了。
這是最重要的理由,下面說說幾個不重要的理由:
第一,「的地得」可以區別詞性,消除歧義。
比如上次舉過的例子,賣西瓜的寫了個招牌:
1甜的捨不得賣。(意思是,只捨得賣不甜的)
2甜得捨不得賣。(意思是,雖然捨不得但還是要賣)
例子就不多舉了,可以自行腦補。
第二,「的地得」有語法提示作用,有利於提高閱讀速度。
舉個例子:
雖然德才兼備色藝雙絕內外兼修文韜武略的豬老師長得好看這件事是一個不需要討論也不容懷疑的客觀事實,但當一些居心叵測心懷鬼胎莫名其妙的人幼稚無聊徒勞無功地攻擊豬老師的外貌時,他總是會淺淺地露出神秘而不易察覺的笑靨。
點擊播放 GIF 1.8M
試想一下,在上面這個長句裡,如果沒有「的地得」作為區別「定語+中心詞」「狀語+中心詞」「中心詞+補語」的標誌。您能快速找著中心詞嗎?和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嗎?核心意思如下:
豬老師長得好看。
第三.區別「的地得」是龜腚,規定!
語言這東西是需要一些硬性規定的——以國家語委、語文教學、工具書和權威媒體編輯準則為準。
胡適先生是白話文的激進倡導者,他主張不用典故,不用成語,多用俗語,宣揚語言的實用主義。但就算是他,也並沒有主張通用「的地得」。他1921年在《新青年》第9卷上的一篇《國語文法概論》中專門討論過「的地得」的問題,他說:「語言文字的自然變化是無意的,是沒有意識作用的,是莫名其妙的。」
所以需要規定,區別使用的規定、讀音的規定、異體字的、繁體字的規定等等。
「的地得」的官方規定和學術爭論
上回說了可以把「的地得」的「三國殺」簡化成只區別「的得」(的=地)的「兩頭堵」,但是否能再簡化成通用「的」(的=地=得)的「一根筋」呢?
歷史上提出這種「一根筋」觀點的人,有,但是不多。
1984 年,《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公布。文中指出,對於「的」 和「地」,「不作硬性規定,願意分寫的儘管分寫,只要分得對就行」。
1987 年,不區分「的」、「地」寫入中小學語文課本。
這些是到目前為止所有關於「的地得」官方規定。
最近有網絡謠言說國家語委宣布不再區別使用「的地得」,我沒有找到任何能證明這種說法的書面證據。
我採訪了兩個我的大學同學,他們一個在中學教語文,一個在小學教語文,我想知道現在在教學一線是否還嚴格區別「的地得」。
高中語文老師回答得很概括:「基本用不錯,錯了也無妨」。意思是「的地得」這種錯別字在語文高考作文中要累積好幾個才減0.5分,這是「錯了也無妨」。「基本用不錯」是說學生們能嚴格區別使用「的地得」,這是小學老師的功勞。
於是我又去問了那個我在小學教語文的同學,他說肯定現在還是要求學生區分使用「的地得」,雖然小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根據詞性使用的地得」的原則。
除了官方規定和語文教學兩個層面,有些學者提出過「的=地=得」的觀點。
1980年,陳汝立提出,三字分用只是在大的類別上起了標誌作用,並不能表明其內部的各種結構類型。語言中的歧義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可以通過口語的語調、停頓、輕重以及書面語裡的上下文來消除歧義。通用一個「的」不會造成語言的混亂。這樣方便教學,又適合於實用,而且是行得通的。
1984年,吳宗淵認為呂叔湘把「的」和「地」都寫成「的」的建議很有見地的,並且認為連「得」也可寫成「的」,也就是說把三者合併。他說,文字是記錄語音的,「的」和「得」拼音相同,都讀輕聲,語法上都作為結構助詞,不會影響交際,不會妨礙閱讀的效果。
2009年,於冠深提出, de的區分沒有必要,因為混用不影響表情達意,而且很多人在使用時掰扯不清。因此,他認為應該合為一個,即「的」字「一身三任」。
結語:當代漢語的超級活躍性
語言和文字,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化非常快。文字的變化中包括實詞的變化和虛詞的變化。2015年出版了一本《100年漢語新詞新語大辭典》,其中收錄了1.1萬個詞條,其中絕大部分是實詞。虛詞的使用變化比較慢,「的地得」的變化就是一例。
五四以來的現代漢語中的虛詞多經歷了「語法化」的過程。受「西學東漸」和文獻翻譯的影響,「的」「地」就是在古代漢語用法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語言語法的特點,發生了「語法化」的轉型。
點擊播放 GIF 0.2M
中國語法出現得很晚,「像樣」的語法書只有一本清代的《馬氏文通》。原因大約如胡適所說「中國語言文字孤立幾千年,不曾有和他種高等語言文字相比較的機會。只有梵文與中文接觸最早,但梵文文法太難,與中文文法相去太遠,故不成為比較的材料。」
網際網路時代的漢語面臨著另外一次新的轉型,就是受網絡交流和語言使用環境的影響,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之間,又產生了一種活躍度極高、規範程度較低的網絡語言。這是由於網絡語言的正式性介於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對「的地得」的使用,就不那麼認真了。
語法的變化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約定俗成;二是硬性規定;將來「的地得」能不能通用,恐怕還要看能約定俗成到何種程度。
但,並不一定越簡單就越是語言的進化。胡適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說:
該變繁的,都變繁了;該變簡的,都變簡了。就是那些該變而不曾變的,也都有一個不能改變的理由。改變的動機是實用上的困難;改變的目的是要補救這種實用上的困難;改變的結果是應用能力的加多。這是中國國語的進化小史。
什麼,Ta到底是誰?
人民群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