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俠客島按】

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在美國新政府逐漸成型階段,傅瑩這篇文章論及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文中傳遞了很多重要信息,被外界認為是向美方新執政團隊的一次「喊話」。俠客島做了全文編譯整理,推薦給大家。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圖源:紐約時報官網

大國政治無邊界。未來美國政策的方向,成為許多中國人熱議的話題。

毋庸諱言,過去4年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雙方都表達了許多不滿和關切。美國認定中國要爭奪世界霸權,而中國人看到的是美國處處阻擋中國前進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進程。似乎雙方都認定對方是錯誤的一方,對方提出的倡議總會被視為對己方利益的損害。

例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旨在促進更多的經濟增長和更大的互聯互通,而美方視之為一種謀求地緣政治主導力的戰略;隨著兩國關係日趨緊張,華盛頓開始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給中國留學生製造麻煩,我遇到許多曾經在美國留學的中國青年企業家,在兩國經歷了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夥伴關係之後,他們現在被美國視為安全上的威脅,這使他們感到很困惑;將人文交流政治化的做法,也令很多人擔心曾經連結中美雙方的紐帶還能否再現活力。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中美這兩個強大的國家若因誤判而滑向衝突,那將是歷史性悲劇,必然要損害兩國的根本利益,讓許多企業乃至普通民眾付出代價。

中美兩國政府各自都有重要的國內議程去關注,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 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

美國國會前的中美兩國國旗(圖源:路透社)

其一,在經濟和技術領域,規則和法律須得到遵守。 對中方而言,重要的是傾聽和解決在華美企提出的合理關切,比如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和隱私。中國一直在這些領域做出努力,不斷完善法律,從嚴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了關於著作權法的修改決定,其中就包括加大對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內容。

美方則應為在美經營的中國企業提供公平環境。 美方對華為公司在尖端領域擁有優勢的恐懼,不應以政府霸凌的方式表達,這樣做不僅傷害到相關企業,也阻礙了人們從新技術中獲益。 美國政府應該做的是鼓勵自己的企業與華為開展合作和競爭。

以「國家安全」為理由試圖禁止頗受歡迎的社交平臺TikTok的做法也是很不公正的 ,美方並沒有能公開證明其所謂「違反安全」的證據,而TikTok承諾了要遵守美國的所有法律和規則。

華盛頓以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打壓中國企業的論調,在中國人看來是很虛偽的。 因為中國在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引進了各種西方技術,也歡迎美企進入中國。這並沒有妨礙中國維護國家安全。

如果雙方能進行平等和坦誠的談判,應能為長久互利交往奠定堅實基礎。

其二,在政治領域,美國早該放棄幹涉他國內政的習慣了。 多年來美國的全球幹預行為屢屢碰壁(例如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華盛頓應從中吸取教訓。美國擔心他國幹預自己的總統大選,那麼是否也能理解為何他國對美國的幹預如此敏感?

美方指責中國制度或者針對中國國內政策採取行動令中方反感。當然,中方也需更加主動地向外部世界提供第一手信息,讓外界更好地了解中方的立場和行為的緣由。

中美應當相互尊重、承認各自政治制度不同、各美其美,從而營造一種更加平和的氣氛。

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圖源:路透社

其三,在安全領域,雙方都有責任維護和保持亞太地區多年來享有的和平、安寧局面。 美方需尊重中國人對國家統一的信念,不要在臺灣等問題上挑戰中方,或是介入南海領土爭端。

中國海軍的成長給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帶來壓力——美國海軍一貫自恃是該地區的主導力量,中國這個強大本土力量的出現令其感到不安。美軍針對中國申明擁有主權的領土進行抵近偵察活動,遭到中國軍隊越來越強的反對。

美方漠然對待中國在臺灣和南海領土爭端問題上的關切,不能不讓中方質疑其動機何在: 美國是否想幫助臺灣實現獨立?是否想在南海爭議中選邊站隊、幫助其他爭議方?是否要像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那樣欺侮中國?

為了避免誤解和意想不到的衝突,兩國軍方可以在戰略層面開展對話,以建立有效管理潛在危機的機制,找到和平共處的路徑。

這並非不可能。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美就建立了海上安全磋商機制,後來還建立了處置海空意外相遇的規則和平息可能發生的危機的熱線系統。近年來,兩軍建立了重大軍事活動相互通報機制。

兩國現在需要的是坦誠交談、更好地了解彼此意圖並培育信任。

其四,在全球層面,中美合作的空間和需求很大,最緊迫的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

兩國科學家以往在應對衛生危機上有著堅實的專業合作經歷,應鼓勵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交流和聯合研究的潛力。中美兩國在疫苗研發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雙方能夠攜手提高全球疫苗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而獲益。

氣候變化是另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領域,世界期待中美發揮引領作用,兩國有許多事情可以一起做。至於其他全球議題,諸如經濟穩定、數字安全、人工智慧治理等,也都需要團結協作來應對。

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

文/傅瑩

相關焦點

  • 每經19點丨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遼寧自來水...
    每經編輯:步靜1丨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據俠客島,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文中傳遞了很多重要信息,被外界認為是向美方新執政團隊的一次「喊話」。文章中提到,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
  • 拜登交接之際,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
    當地時間11月24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 。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關注丨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傳遞了哪些重要信息?
    11月24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在美國新政府逐漸成型階段,傅瑩這篇文章論及重新激活中美關係,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 《紐約時報》刊登傅瑩文章: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
    《紐約時報》11月24日刊登傅瑩署名文章,文章談了中美兩個主要大國未來發展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的思路
  • 傅瑩出席紐約大學「中美論壇」
    傅瑩出席紐約大學「中美論壇」 (1/3) "← →"翻頁
  • 「聚焦」傅瑩: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中英文)
    傅瑩 盤古智庫 今天本文大約3800字,讀完約9分鐘「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本文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榮譽院長、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女士,文章來源於《紐約時報》。
  • 傅瑩: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美方的持續挑釁迫使中方做出反應和反制,中美關係出現快速下滑。 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傅瑩向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提問,引發高度關注。 國際社會最初對中美合作抗疫是抱有期待的。一方面,經過13輪艱難談判,第一階段中美經貿協議在2020年初籤署,延宕一年有餘的經貿摩擦終於得到緩解,給持續下滑的雙邊關係踩了剎車。在雙方正式籤署協議之前,中美元首於2019年12月20日通了電話。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美兩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達成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 【現場】美國CBS記者:傅瑩的回答很有意思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安瑞琳  大公網3月4日訊 (記者 謝光輝)今天上午11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傅瑩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美國CBS記者表示,傅瑩的回答很有意思。  傅瑩今天一共回答了中外記者15個問題。就中美關係來說,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安瑞琳提問發揮發言人傅瑩,指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的言論變化無常,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怎麼發展?  傅瑩女士回答稱,中美關係合作還是主流,現在美國對內對外政策都有一些調整。美國的政策調整具有全球性的影響,肯定也會影響到美國跟中國的關係。
  • 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在紐約演講給出方向
    原標題: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演講給出方向  當地時間9月24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全國商會和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晚餐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對中美關係40年做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和總結,對受到輿論關注的突出問題都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不少外媒注意到,這是王毅此次訪問期間第一次就中美關係發表的公開講話。
  • 「鐵娘子」傅瑩講中美大勢,必看!
    日前,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在紐約亞洲協會發表了題為《中美今天的選擇決定未來兩國關係》的演講,對中美大勢進行了精闢的分析和預見。
  • 紐約時報掀起學習中文熱潮
    在美國乃至世界都頗具影響力的紐約時報, 為增強其員工對中國的經貿,文化等全方位的了解,自2009年起由該報的「亞洲文化網絡」為其員工開設了從入門到高級階段的中文學習課程。據美國紐約時報科技版資深製作人,「亞洲文化網絡」重要委員之一湯姆斯. 林介紹,這門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增強大家在亞洲文化方面的意識。他說:「我們希望採編部在文化上能呈現多樣化特徵。
  • 中美最新消息!美國在臺協會:美國若重新駐軍臺灣 將破壞中美關係...
    中美最新消息!美國在臺協會:美國若重新駐軍臺灣 將破壞中美關係正常化條件 文/editor2020-10-23 07:30:14來源:FX168
  • 67歲蒙古族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再挑重擔
    外交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教授傅瑩任名譽院長,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薛瀾任院長。傅瑩之前曾多次發文或發言,探討人工智慧對於國際格局可能產生的影響。她希望清華新成立的研究院,能夠成為中國參與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的中堅力量。
  • 人民網與紐約時報網的國際新聞報導比較研究——以3.15-4.15兩家...
    關鍵詞:人民網;紐約時報;中美關係;朝核問題 1、緒論 1.1 選題背景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全球化傳播早已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涉外新聞通常會影響受眾對該國的觀點和態度。 2.1.1 報導頻率 中美關係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本文以2017年3月15日—2017年4月15日這一個月內搜集的媒體初始樣本為例,觀察兩國的代表性媒體對對方國家報導的頻率,詳見表1。
  • 女外交官傅瑩赴任清華園
    日前,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亮相清華園,迎來了人生中又一個重要崗位。 10月30日,在清華大學工字廳東廳,傅瑩受聘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在聘任儀式上,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向傅瑩頒發聘書,表示將大力支持傅瑩在清華開展各項工作,希望傅瑩領銜的外交智庫能在國家建言獻策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 習奧會揭秘:習近平引愛默生名言比喻中美關係
    今天,主要目的就是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寥寥幾句,訴說歷史;話鋒一轉,接連幾個問句,氣勢一下子出來了—  當前,中美關係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美關係?中美應該進行什麼樣的合作來實現共贏?中美應該怎樣攜手合作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 協和醫生為紐約時報撰稿:中美醫療差距在哪?
    核心提示:北京協和醫院醫生龔曉明為紐約時報撰稿,講述他眼裡中美醫療差距。他認為這種區別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兩國醫療人才培訓體系的不同。 網易教育訊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龔曉明為紐約時報撰稿,講述他眼裡中美醫療差距。
  • 《紐約時報》對比中美疫情防控效果,被罵:「滾去」中國吧!
    這是知名科學家饒毅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文章先是回憶了自己如何來到美國的,然後就介紹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他稱病毒爆發於中美兩國,先是出現在中國,那是最嚴重最危險的時候,可是他的幾個親戚卻平安無事,反倒現在叔叔死在了有時間應對的美國。藉此抨擊了川普政府在疫情之中的表現,和與中國明顯反差的應對力。此舉遭到美國國人謾罵,甚至帶著報紙一起罵。
  •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估計川普總統也是哭暈在廁所。或許他自己永遠都想不通,在那個每天都被他拼命針對和抹黑的國家,自己竟然是個全民網紅。因為「川建國」的名字在中國媒體上出現得太過於頻繁,以至於漸漸傳到了美國,就連偉大的紐約時報都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川普是安插在華盛頓的中國人。文章表示:中國人親切地稱川普為「川建國」,他正在讓中國再次偉大。這個文章在美國最大社交網站推特瘋傳,當文章傳入中國後,很多網友表示震驚:我們的川建國同志竟然暴露了!
  • 人大首場發布會側記:閃光燈的「咔咔」聲 「逗笑了」傅瑩
    大會發言人傅瑩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的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已經第五次擔任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的傅瑩,得體的著裝,優雅的微笑,幹練、有「範兒」。面對記者,她將個人特色融入到發言人角色中,回答問題流暢、簡潔、清晰,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