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區招生諮詢服務活動中,幼小銜接問題成為家長關注熱點。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麗 文/圖
「開學前,學校會不會組織新生和家長培訓?或者參觀校園?」「暑假我們要不要給孩子報個學前補習班?」我市小一新生報名工作進行正酣,記者從近日南山區組織的中小學進社區招生服務活動中了解到,除了申報資料的準備,「幼小銜接」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
知識學習:最佳教材源自生活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成長發展過程中需要面臨的一個重大轉折期。提起這個話題,很多人想到的便是書本。我市已全面啟用人教版新版語文教材,不少老師和家長評價「有點難」,令不少媽媽們感覺「壓力山大」。福田的羅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春節過後,她就一直給女兒惡補拼音和識字,在她的影響下,其他幾位熟悉的家長也不由地緊張起來。
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濱海學校小學部主任唐佑英表示,新教材更加關注閱讀和表達能力,完全零基礎的確會給小一新生造成心理壓力,但是,這並不代表孩子們需要「搶跑」。唐佑英老師建議,通過生活常規識字和童話識字,孩子一年可掌握800-1000個漢字,在進入一年級後,能夠閱讀簡單的繪本故事,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就不會感到落差和壓力。
深圳市第十二幼兒園幼兒教師宋仁靜老師也認為,幼兒需要儲備的是學習能力,而非課本知識。譬如,觀察能力有助於識記漢字偏旁部首、掌握漢字結構,描畫能力是書寫的基礎……為此,她提出,提前灌輸知識容易挫傷孩子積極性,甚至降低孩子真正學習時的新鮮感和成就感,建議通過誦讀兒歌、繞口令的形式,強化拼音,藉助買東西找錢,讓孩子接觸數學,儘量利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為孩子準備好小學學習所應具有的能力。
能力儲備:圍繞差異針對訓練
「小學與幼兒園之間存在四點不同,即教育方式、學習環境、教師關注度以及課業內容,家長了解以上變化,有助於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制定詳細的幼小銜接計劃。」南山區陽光小學校長高鵬告訴記者。
高鵬指出,首先,小學生需要面對正規課業和系統文化知識,建立時間與自我管理能力,實現教育方式從動向靜的過渡。高鵬建議家長,在陪伴中引導孩子深入思考,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不斷提高專注力。其次,從五彩繽紛的活動室到桌椅整齊甚至有點枯燥的教室,孩子需要發現校園的可愛之處,儘快熟悉校園環境,鍛鍊社交能力,消除陌生感。再次,從三位老師到一位班主任,對個體關注度的減少或將造成生疏感,家長可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主動和老師溝通,增加師生聯繫。最後,小學課業相對固定,讓孩子將其興趣愛好與小學課程產生聯繫,有助於激發學習積極性。
當然,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絕不僅僅在於學習,因此,宋仁靜強調,在幼小銜接中,安全意識、自我管理能力、規則意識等素質的培養,都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例如,如何應對陌生人求助、上下學的安全規則、課間10分鐘的自我保護與行為管理、什麼是個人隱私等內容,家長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教給孩子。此外,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抗挫力、提升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同理心也同樣重要,否則,學習之外的疏忽,可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
家校互動:系統學習同步成長
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唐佑英介紹,該校每年暑假前後,都會為新生家長開設培訓,並發放「家長手冊」,介紹學校作息時間、課程內容及要求等,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跨越幼小銜接,而「家長學校」也被我市各中小學所廣泛採用,新生家長大可不必過分焦慮。
同時,「校-園聯動」也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日前,濱海小學部教師赴半島幼兒園送去了一堂觀摩課,話題恰恰聚焦幼小銜接;無獨有偶,今天,南山陽光小學將迎來育才陽光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在為期一天的「陽光快樂體驗」活動中,孩子們將走進小一教室,並觀摩手工、跆拳道、高爾夫、聲樂、舞蹈等近50個社團,感受小學的多彩世界。
陽光小學還利用網站、微信公號等新媒體平臺,積極進行幼小銜接內容發布;該校正在籌劃中的「上學了」紀念牆、「入學彩虹門」等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也將在今秋開學日和孩子們見面。同樣,後海小學的新生校園「探寶」活動,鼓勵孩子們一日走遍校園每個角落,連校長室都要闖一闖,幼小銜接效果不可謂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