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幼小銜接,到底應該如何銜接?
大家都知道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但由於幼小兩學段教育內容與教學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加上媽媽們的入學焦慮等問題,使得幼小銜接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
畢竟孩子們都還沒有步入小學,到底小學裡面需要哪些準備,媽媽們真的是各有各的道理
小學的教育看上去的確跟幼兒園不一樣,那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呢?那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準備在哪裡?
1聊天、看圖畫書與拼音學習
小學各科的學習內容都有一個序,拿語文來說,無論是哪一版的教材,開篇都是學拼音加識字。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圖、字、拼音一併呈現,就是想使拼音符號與它的意義一併呈現出來(如下圖)。
因此,學習拼音也需要幾方面的鋪墊:
一是有口頭語言積累,這樣才能把發音與有意義的詞句聯繫起來,推知詞句的意義;
二是能意識到「符號或圖形可以表達意思或具有某種功能」,這樣才能有興趣探索拼音這套注音符號。
事實上,幼兒園的活動為孩子學習拼音做了大量看不見的準備:
在遊戲和教學中鼓勵孩子們互相交流,使他們積累了大量的口語理解和表達經驗,在豐富他們見聞的同時也構建起他們理解詞句、辨別讀音的經驗
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圖文並茂的故事書和其他書籍,組織看圖書、講圖書的活動,幫助孩子積累了大量「圖畫與符號連貫起來可表達意思」的體驗
有了這些鋪墊,孩子很容易理解拼音作為「表音符號」的用途,這樣才能減輕孩子「糊裡糊塗背符號發音」的迷茫感,讓拼音學習真正為孩子閱讀課文和其他文字材料服務。
推薦以下三個,可以做為參考:
可以手指點讀的紙板書
拼音課程,實物+課程,讓孩子在動畫中學會拼音
2拼圖、搭積木與幾何學習
一談到數學,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加減乘除」,其實,幾何圖形也是小學數學課重要的學習內容。
無論哪一版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課本,都有比較長短、大小、高矮、粗細,認識事物形狀,描述物體位置的內容。一年級下學期還會有下圖這樣的任務。
這些都需要孩子的「形狀與空間感知」經驗作為基礎。
試想,如果孩子缺乏用眼睛辨別「不同形狀物體的輪廓是方正的、尖銳的還是圓滑的」經歷,缺乏「圓滑的物體比方正的物體更容易滾動起來」「彎腰低頭把自己的身體縮小才能鑽過比較小的圈而不碰到圈的邊緣」「長方體積木不夠用時可以用兩塊小的正方體積木或兩片薄的長方體積木拼起來代替」等種種經驗,他們在認識和熟記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名稱及其特性時,以及在做類似上面這樣的圖形題時,就可能會感到迷茫吧。
幼兒園的遊戲和運動給孩子的數學學習做了大量看不見的準備,只是沒有像小學裡那樣用數學符號表示出來而已。
平面的從玩形狀屋、七巧板到難度各異的拼圖,立體的從玩積木、樂高插粒到大小形狀各異的紙盒等。
還有對動態空間關係的感知經驗,如騎小車時感知車身與車把的角度與車行駛方向的關係(感知位置的變化),感知以怎樣的速度騎行才不至於撞牆(感知距離與速度的關係)等等。
這些經驗都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礎。
3聽講、參與課堂活動和做作業
「坐不住」「不認真聽講」「不把作業放在心上」是令小學一年級教師憂心且常常與家長溝通的「學習習慣問題」,因為它們極有可能影響孩子對學習內容的掌握。
一些小學非常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孩子進小學之初就專門進行「入學教育」,讓孩子明白學校的要求,如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傾聽別人發言,參與課堂活動,按時完成作業,等等。
也正因為小學在教學方式、班級人數及其課堂組織形式(桌椅擺放方式)、教室環境、教師人數等方面都與幼兒園有差異,再加上小學必備任務———作業,導致媽媽們原本期望孩子自己「逐漸適應新環境」的從容心態被面對「斷崖」的緊張感所取代。
因此,當家長在關注孩子入學準備是否充足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言語和態度,千萬不要用「上了小學讓老師管你」之類的話嚇唬孩子。
疏導孩子的入學緊張,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嚮往,為孩子入學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還可以給孩子聊聊您上學時的趣事和遇到的老師,帶孩子到小學參觀等,讓孩子儘可能多地了解小學。這會讓孩子覺得上小學很光榮,喚起孩子對新生活的嚮往之情。
在孩子入學後,也請家長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成績和分數上,這會給孩子帶緊張和壓力。可以多和孩子聊聊新學校、新老師和新朋友,聽聽孩子在學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表現出對孩子新環境的興趣和讚賞,這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儘快適應和喜歡新的小學生活。
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習慣!!!!
有了好的習慣和強的學習能力,比學到多少知識更重要
作者/來源:未央早期教育分享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