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2020-12-20 風雷說地質

一、沉積巖的概念

沉積巖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條件下,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

需要說明:

①常溫常壓——指地表條件下,與巖漿巖和變質巖形成溫度壓力條件有所區別,並非指普通物理學中的25℃和1大氣壓。在地表條件下,極地地區最低氣溫可達-70℃。在深水地區壓力一般在20大氣壓以內。

②地表環境——富O2、CO2,因而沉積巖中含CO2、H2O成分較多。

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

④某些火山作用——指火山活動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火山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後形成沉積巖(火山碎屑巖)。

在發生的沉積作用——九寨溝泉華
已經形成的沉積巖

弧前盆地深海扇沉積,日本九州島第三系(劉煥傑攝,1992)

沉積巖的分布

面積:陸地面積的大約3/4為沉積巖所或沉積物覆蓋,而海底的面積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體積:V=4.4億km3(Pettijohn,1975),約佔巖石圈體積的5%。厚度:變化很大,0~幾十公裡,地槽區厚,地臺區薄。其平均厚度為735m(Pettijohn,1975)。類型: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是黏土巖(頁巖、泥巖),其次是砂巖和石灰巖,它們約佔沉積巖總量的95%以上。二、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背景控制

(一)沉積巖的形成過程

3個階段:

沉積物的來源

母巖風化產物——已形成的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經風化作用形成的物質生物物質——生物活動及其遺體分解而成的有機物質火山物質——火山作用噴出的固體碎屑物質宇宙物質——降落在地球上的天體物質,隕石、宇宙塵埃等

(二)沉積巖形成過程的背景控制

由於表生帶是地球內力和外力作用範圍的重疊地帶,因而沉積巖的形成過程總會受到氣候背景和構造背景的共同控制

氣候背景和構造背景總是共同起作用的,它們一起塑造了地表各種各樣的沉積環境和這些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組合關係,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環境中沉積物的全部特點。

1、氣候背景

氣候背景是指一個較長時間段內出現在大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的總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氣溫和降水,其次是風。

在原始物質的生成階段,炎熱多雨的氣候中,物理風化、化學風化都很劇烈,母巖會很快解體,不穩定成分很快分解消失,相對穩定的成分也會大量溶蝕,從而形成較多溶解物質和不溶殘餘,碎屑物質的粒度也偏細。相反,在寒冷乾旱的氣候中,化學風化很緩慢,不穩定成分常可保留,各種成分的碎屑都可出現,粒度也偏粗。

在沉積作用階段,氣候的影響同樣強烈。首先,碎屑和不溶殘餘物質在搬運過程中會繼續受到風化,其次,降水量直接決定了地表徑流的規模,繼而影響到從母巖區將風化產物搬向沉積盆地的能力、速度和距離。

在降水稀少的沙漠和其它植被稀少的裸露地區,水的搬運很次要,而風的搬運卻很驚人。

對溶解物質而言,氣候的影響更為明顯。石鹽、鉀鹽、石膏等易溶鹽類沉積幾乎都是過去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環境產物,

2、構造背景

構造背景是指包括母巖區到相關沉積盆地的整個區域所在的構造部位及其活動階段。

如果某地處在構造持續抬升部位,那麼風化剝蝕將會使該地下面的巖石由淺到深依次成為母巖,不同深度的巖石類型取決於抬升處地殼的巖石構成。母巖成分或母巖類型基本上是隨抬升部位地殼演化史和抬升速率、抬升幅度而變的,而母巖成分又會直接影響到原始物質、尤其是碎屑物質的構成。

沉積盆地都是地殼相對沉降形成的,它能容納多少沉積物取決於它的可容納空間。

如果基底抬升,可容納空間減小,原有沉積物將被剝蝕;只有基底持續沉降,可容納空間才能不斷增大,沉積物厚度才能隨之增加。這樣,地殼在什麼部位、什麼時間沉降以及沉降的速率和幅度就成了沉積物分布格局的另一個主要控制因素。

三、沉積巖的成分及顏色

1 成分特徵

1)化學成分特徵

主要元素組成——O、Si、Al、Fe、Ca、Mg、K、Na、Ti、C等。

主要特徵 ——Fe2O3>FeO

——K2O、 Na2O含量低於巖漿巖

——富含H2O、 CO2

——富含有機質

2)礦物成分特徵

常見礦物——石英、粘土礦物、方解石、白雲石、白雲母、長石類、玉髓、石膏、硬石膏、蛋白石、鹽類礦物等。重礦物——鐵、鋁、錳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礦物和鋯石、電氣石、石榴子石等。3)分類(按成因劃分):

2、顏色

1)分類:沉積巖的顏色可分為

繼承色—碎屑巖的顏色常取決於其中碎屑顆粒的顏色,這是繼承了原生母巖的顏色.稱為繼承色(石英砂巖的灰白色、長石砂巖的淺肉紅色)原生色—在沉積成巖中形成的新礦物(自生礦物)顯示的顏色(炭質頁巖的黑色、海綠石石英砂巖的綠色)次生色—在巖石的表生階段和風化階段礦物變化,形成新的礦物(次生礦物),而產生的顏色。(海綠石石英砂巖中的海綠石變成褐鐵礦呈現暗褐色)

肉紅色長石砂巖:顏色因長石碎屑引起(繼承色)

黑色的煤層:顏色由有機質引起(自生色)

磚紅色鐵質砂巖:因鐵質氧化後呈磚紅色(次生色)

2)顏色與沉積環境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沉積巖的結構沉積巖的整體結構可分為 5 種基本類型:1)碎屑結構:主要由礫、砂等較粗的陸源碎屑(或它生礦物顆粒)機械堆積形成。這些碎屑顆粒之間的物質稱為填隙物。2)泥狀結構:主要由極細小(泥級)的固態質點機械堆積形成。
  •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通過前寒武紀地層的地質巖性研究有可能進而編制古巖相圖,並且可以進步對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古地理進行再造。由此可以明顯發現,在南卡累利阿沉積區內坳陷幅度比較小,主要形成了泥質碳酸鹽沉積物,根據沉積巖石學特徵判斷,它們是淺海相的沉積物。只是沿著邊緣地區才相變為河流和三角洲型的粗碎屑陸源沉積物。在中卡累利阿沉積區,陷幅度比較大,沉積了不同粒度的砂質沉積物,而泥質和碳酸鹽沉積物較少。
  • 它生沉積巖類:粉砂巖和泥質巖
    粉砂級(0.0625~0.0039mm,Φ=4~8) 陸源碎屑體積分數超過50%的沉積巖稱稱粉砂巖。粉砂巖和泥巖合稱細碎屑巖類。1.粉砂巖一般特徵粉砂巖大多分布在砂巖和泥質巖之間的過渡地帶,在有砂巖分布的地方,幾乎都有粉砂巖,且分布範圍較砂巖更廣。
  • 沉積巖的兩大特徵: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沉積巖的特徵巖石圈是指地表以下至軟流層以上部分,其厚度大約為80至400千米不等,各種不同種類的巖石組成了巖石圈,人類就是生活在巖石圈的表面。巖漿巖和變質巖多形成在地下深處,而沉積巖則不同,形成沉積巖的沉積環境多出現在地球表面,所以沉積巖多形成在地表附近。沉積巖的形成過程裸露在地表的巖石,會受到地球外部圈層中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光照、流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破壞作用,導致巖石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這個過程我們稱為風化作用。
  • 它生沉積巖類:陸源碎屑巖的組分和結構
    他生沉積巖類: 指主要由它生礦物構成的沉積巖。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巖:指主要由母巖風化的碎屑物質和不溶殘餘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之後形成的沉積巖,其中碎屑顆粒佔50%之上。,是碎屑巖中細小的機械成因組分,其粒級以泥為主, 可包括一些細粉砂,粒度一般< 0.03mm。
  • 沉積作用和沉積物:化學和生物搬運的沉積作用
    膠體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膠體:一種物質的細微質點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的不均勻分散體系。膠體質點一般介於100~1μm之間,多呈分子狀態。膠體質點常有電荷。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母巖風化產物中的真溶液物質主要是Cl、S、Ca、Na、K、Mg等,P、Si、Al、Fe、Mn等也可部分呈真溶液狀態。
  • 石灰巖:主要巖性特徵
    石灰巖:主要巖性特徵   石灰巖又稱青石、石灰石等,是一種在地殼中分布廣泛的沉積巖。   石灰巖的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伴有白雲石、菱鎂礦、其他碳酸鹽礦物等。其一般呈淺灰、深灰色,純石灰巖為無色或白色。集合體呈粒狀、鍾乳狀、鮞狀、豆狀等。
  • 課件ppt素材——沉積學基礎
    地球在地質時期的動態行為,主要是受板塊構造的驅動,使大量的沉積巖得以形成,正是這些及其相關的過程侵蝕、搬運和沉積沉積物,使地球在太陽系中具有了獨特性。這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洞察沉積學和研究「軟巖」在不同的環境。
  • 最靚的沉積模型
    當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霜凍楔入時,破碎的巖石碎片掉落到懸崖底部,形成一個錐形堆積體,稱為距骨斜坡。個活的珊瑚藻礁把生物碎屑沉積到礁前和礁後的環境中。前礁由粗糙的、稜角分明的礁石碎片組成。每個環境中的沉積物都可以巖化形成高度不同的石灰巖。A)風沙(A和B)和水積沙(C和D)中互層的發育。
  • 層序控制下的成巖作用——全文譯稿
    控制早期成巖過程的因素受相對海平面變化影響較大(影響孔隙水的成分、流動,沉積物暴露的時間),而層序地層格架控制的一些參數,如孔隙水化學特徵、沉積物在某些地球化學條件下的保存時間,碎屑物質的組成等,對早期成巖作用以及對後期的埋藏成巖作用都會起到影響,因此可將成巖與層序地層聯繫起來(tucker1993,south2000,morad2000,2010,ketzer2002,2003),這些和儲層質量的分布息息相關
  • 河流所攜帶的顆粒物,在河流不同河段的沉積分布是怎麼樣的?
    由於河道不斷被侵蝕,深度不斷加深,常常會形成「V」形河谷,在這樣的河流中很少有流水的沉積作用,除非是粒徑巨大的石塊。此時河流中的流水將會攜帶大量的大小不同的沉積物流向河流中下遊地區,隨著河流流速的不斷下降,流水中攜帶的物質也將會逐漸沉積。通常來說河流的流速從上遊到中遊和下遊地區,由於地形坡度逐漸降低,攜帶的大小顆粒物會分批沉積。
  • 雲開地塊構造混雜巖研究取得新進展
    桂東粵西交界的雲開地區是研究華夏地塊基底組成和構造演化過程的重要窗口。由地調局武漢地調中心承擔的「信宜-增城-龍川構造混雜巖帶研究」項目,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雲開地區新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時期構造巖石組合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分析,為雲開地塊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和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證據和思路。
  • 火成巖:火山碎屑巖類-火山碎屑巖的分類及主要巖石類型
    火山碎屑巖的分類依據主要有:火山碎屑的形成條件碎屑物的物質成分成巖方式碎屑物的粒級>根據火山碎屑的來源和生成方式:火山碎屑熔巖類正常火山碎屑巖類火山-沉積巖類根據火山碎屑的含量、沉積物含量和成巖方式的差別:
  • 《構造地質學》 — 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
    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 一、層理及其識別: 1、層理是通過巖石成分、結構和顏色在剖面上的突變或漸變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成層構造 2、沉積巖層理可根據巖石的成分、結構
  • 2015造價員《土建工程》:巖石成因類型及其特徵
    侵人巖是侵入到周圍巖層(簡稱圍巖)中形成的巖漿巖。根據形成深度,侵入巖又分為深成巖(形成深度大於5km)和淺成巖(形成深度小於5km)。深成巖常形成巖基等大型侵入體,巖性一般較單一,以中、粗粒結構為主,緻密堅硬,孔隙率小,透水性弱,抗水性強,故其常被選為理想的建築基礎,如花崗巖、正長巖、閃長巖、輝長巖:淺成巖多以巖床、巖牆、巖脈等狀態產㈩,有時相互穿插。
  • 紐西蘭南島的「分裂蘋果巖」,讓你見識「風化作用」的強大力量
    我們生活在地球表面,擁有著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從地形上來說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等,從地貌上來說包括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花崗巖地貌、沉積地貌等等。地球表面所有的地形和地貌形態都是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 華北克拉通形成與破壞野外地質實習指南
    在受到周邊大洋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時,克拉通會發生破壞;待到深部地幔恢復到正常狀態時,上部的大陸又趨於穩定,形成新的克拉通。新舊更替,周而復始,作為一種重要地球動力學過程的克拉通破壞是大陸演化的關鍵一環。
  • CVD化學氣相沉積優缺點 化學氣相沉積的原理 應用 技術及特點
    此外,使CVD的沉積溫度更加低溫化,對CVD過程更精確地控制,開發厚膜沉積技術、新型膜層材料以及新材料合成技術,將會成為今後研究的主要課題。  化學氣相沉積的特點:  1、在中溫或高溫下,通過氣態的初始化合物之間的氣相化學反應而形成固體物質沉積在基體上。
  • 氣相沉積技術
    點擊上方↑模具工業,關注我們吧氣相沉積是利用氣象中發生的物理、化學過程,改變工件表面成分,在表面形成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屬或者化合物塗層的新技術
  • 常見交代變質巖類型:矽卡巖,蛇紋巖,青磐巖,雲英巖
    矽卡巖的形成 是交代作用的過程,對碳酸鹽圍巖來說,在交代過程中,帶出全部CO2及部分CaO。帶入的首先是Fe,其次是SiO2和AI2O3,它們是形成石榴石、輝石等所必須的組份,其量視原巖成分而定。某些矽卡巖中還有Mn及其它重金屬元素的加入。內接觸花崗質巖石矽卡巖化時,伴有大量CaO的加入及鹼金屬和SiO2的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