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2020-12-13 風雷說地質

沉積巖的結構

沉積巖的整體結構可分為 5 種基本類型:

1)碎屑結構:主要由礫、砂等較粗的陸源碎屑(或它生礦物顆粒)機械堆積形成。這些碎屑顆粒之間的物質稱為填隙物。

2)泥狀結構:主要由極細小(泥級)的固態質點機械堆積形成。

3)自生顆粒結構:常被簡稱為顆粒結構,主要由一些特殊的顆粒,如生物碎屑,鮞粒等等機械堆積形成。

4)生物骨架結構:主要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長繁殖形成,在生物骨架之間的空隙中常有自生顆粒,泥級質點或膠結物充填。

5)結晶結構:也稱化學結構,主要由原地化學沉澱的礦物晶體形成,所謂「原地」是指晶體的大小、形態和相對位置都是在礦物沉澱時形成的。

沉積巖的構造

層狀構造是沉積巖最典型的特徵,是沉積巖最主要的構造特徵,也是區別於巖漿巖、變質巖的主要標誌之一。

巖層:沉積巖的最基本單位,同一巖層具有基本均一的成分、結構、構造和顏色。巖層之間的界面稱為巖層面。巖層按照厚度劃分:

塊狀層 :巖層厚度 >1m厚層 : 0.5~1m 中厚層: 0.1 ~0.5m薄層:<0.1m

沉積構造的分類

據形態並結合成因,我們將沉積構造分為三大類:

1、物理成因的構造

①層理構造

層理是沉積巖中最普遍的原生構造,由巖層內部的成分、粒度、結構、膠結物和顏色等特徵在剖面上的突變或漸變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成層性。

層理可根據巖石的成分、結構、色調變化去識別。

成分 沉積物成分的變化是顯示層理的重要標誌,即使是成分比較均一的巖層,認真地觀察也會發現細微的成分變化。在成分較均一的巨厚巖層中,有時可能存在成分特殊的薄夾層,藉助於這類夾層可以識別巨厚巖層的層理。 結構 絕大多數碎屑沉積巖層都是由不同粒度、不同形狀的顆粒分層堆積的,根據碎屑粒度和形狀的變化可以識別出層理。 顏色 在層理隱蔽、成分均一、顆粒較細的巖層中,如有顏色不同的夾層或條帶,可以指示層理。但要注意區分次生變化引起的色調變化。 層面原生構造 波痕、底面印膜、暴露標誌可以作為確定和識別層理的標誌。與層理相關的術語:

紋層:是層理的最小單位,厚度小,成分常均一,是在一定條件下同時沉積的。層系:由許多成分、結構、厚度和產狀都相似的同類紋層組成。是在相同條件下同時沉積的。

根據層理的形態:層理的基本類型:

水平層理:水平層理——存在於泥質巖或泥晶灰巖中,紋層平行於層面,是在水動力較弱的條件下由懸浮物質沉積形成的。例:深湖、瀉湖、深海沉積

交錯層理 :層內紋層與層面斜交。按形態可分為:

板狀交錯層——層系各界面為平面且與層面平行。

楔狀交錯層——層系頂底界面呈楔狀

波狀交錯層——紋層層系底面、頂面呈波狀

槽狀交錯層——紋層底界面呈槽狀,層系界面為下凹形曲面。

平行層理:與水平層理形態相似,但成因不同。常在粗砂巖中出現,頂面往往出現剝離線理,反映了水體較淺、急流水流的環境。故特稱之為平行層理。

脈狀層理 :壓扁層理(flaser bedding)俗稱「砂包泥」,是指具沙紋層理的砂巖薄脈狀層理層呈波狀起伏,波谷與部分波脊中有不連續的泥質脈,又稱脈狀層理。主要發育於潮汐環境中,在湖濱、三角洲前緣、河流等環境中也可見到。

粒序層理 :粒序層理——巖層中,碎屑粒度從下而上有規律地發生變化形成。

正粒序——自下而上碎屑由粗變細。

反粒序——自下而上碎屑由細變粗。

塊狀層理:當整個巖層或巖層內的某個層狀部分的成分、結構或顏色都是均一的,或雖很雜亂,但卻具有某種宏觀的均一性,既沒有紋層或紋理顯示,也不是其它層理的構成部分,該巖層或層狀部分就具有塊狀層理,或稱為均勻層理。

塊狀層理可以是沉積形成的,也可以是其它層理經成巖作用改造形成。

②層面構造:指沉積物表面上由於流水、風、生物活動、陽光曝曬等作用所留下來的痕跡。

頂面構造—波痕

底面構造—侵蝕模;刻蝕模衝刷模——發育在不同粒度巖層分界面上的凹凸狀的構造,是由較高流速的流體在下伏沉積物頂面衝刷出的一些下凹的坑槽,而後又被上覆沉積物覆蓋形成並保存下來的。

衝刷成的坑槽稱衝坑或衝槽,合稱為衝刷痕。它們被覆蓋後,在覆蓋層底面會形成與衝刷痕的大小和形態完全一致的凸起,被稱為鑄模、印模或簡稱為模。

固結和半固結的沉積層的頂面,會因水流衝刷而成為凹凸不平的衝刷面。衝刷面之上,再沉積時,被衝刷下來的下伏巖層的碎塊和礫石,又往往堆積在衝刷出的溝、槽中。根據衝刷面和上覆巖層的碎屑,可以判別巖層的相對層序。

槽模 常出現於泥質層被衝刷後的砂質覆蓋層的底面上,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舌狀凸起構成。由凸起端到低平端的方向代表了衝刷流體的流向。多見於濁流沉積的底面。

泥裂、雨痕、冰雹痕等乾裂—泥質沉積物暴露乾涸收縮產生的「V」字型裂紋。

2、化學成因的構造

指在化學溶解、沉澱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構造。

①結核——次生礦物的團塊集合體。常見矽質、鈣質、磷質、鐵質結核。

結核:一種成分、結構或顏色與圍巖截然不同的礦物集合體。

②縫合線——在壓力作用下巖石發生溶解形成,在垂向切面上呈鋸齒狀,在立體上呈參差不齊的小柱狀。常見於碳酸鹽、石英砂巖、矽質巖、蒸發巖中。

③晶體印痕、假晶——晶體結晶-溶解後在巖層面之間留下的空洞。鳥眼構造

3、生物成因的構造

常見有生物擾動構造;

①生物生長構造——疊層構造

具有疊層構造的巖石叫疊層石,由藻類細胞分泌粘液粘結質點形成,由富藻紋層(暗層)和富屑紋層(亮層)疊置出現形成。

例:潮汐環境

②生物擾動構造——生物活動的遺蹟在沉積物中包留下來之後形成。

沉積巖的分類

(一)分類原則

1、簡明扼要,便於應用。

2、分類明確,清晰,有系統性,反映沉積巖本身的內在聯繫。

(二)分類

據成因分為:

①他生沉積巖

火山碎屑巖 陸源碎屑巖

②自生沉積巖

碳酸鹽巖矽質巖鐵質巖等

相關焦點

  • 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類型: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是黏土巖(頁巖、泥巖),其次是砂巖和石灰巖,它們約佔沉積巖總量的95%以上。石鹽、鉀鹽、石膏等易溶鹽類沉積幾乎都是過去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的環境產物,2、構造背景構造背景是指包括母巖區到相關沉積盆地的整個區域所在的構造部位及其活動階段。
  • 它生沉積巖類:粉砂巖和泥質巖
    粉砂巖的分類此外,顏色和膠結物成分也可參與命名3. 粉砂巖的主要類型 泥質粉砂巖:填隙物以黏土(雜基)為主,含量25%~50%,為快速沉積的產物。 鈣質粉砂巖:粉砂級顆粒主要被鈣質膠結。多為河口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或海灘的沉積。
  •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通過前寒武紀地層的地質巖性研究有可能進而編制古巖相圖,並且可以進步對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古地理進行再造。斜層理方向、礫石定向的大量測量資料證明,碎屑物質搬運的主要方向是從南向北、北東和北西。這樣,根據雅圖林巖石厚度的增加、巖層成分的相變和相互補充的古動力資料,在所研究地區發現了二個從早雅圖林期起就存在的雅圖林沉積區。在兩個沉積區,都觀察到前雅圖林基底坳陷的補償沉積作用強度(巖層厚度)和雅圖林沉積物類型之間有直接關係。
  • 火成巖:火山碎屑巖類-火山碎屑巖的分類及主要巖石類型
    火山碎屑巖的分類依據主要有:火山碎屑的形成條件碎屑物的物質成分成巖方式碎屑物的粒級+基本名稱如:晶屑凝灰巖主要巖石類型1、正常火山碎屑巖:火山集塊巖:粒度>64mm的火山碎屑物質火山角礫巖巖石具有熔結結構、假流動構造命名:熔結+結構名稱,如熔結角礫巖、熔結凝灰巖熔結凝灰巖,流紋質熔結碎屑巖,灰黑色塑性巖屑(P)已變形,呈透鏡狀定向分布。
  • 它生沉積巖類:陸源碎屑巖的組分和結構
    他生沉積巖類: 指主要由它生礦物構成的沉積巖。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巖:指主要由母巖風化的碎屑物質和不溶殘餘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之後形成的沉積巖,其中碎屑顆粒佔50%之上。巖石碎屑(花崗巖巖屑、噴出巖巖屑 、片麻巖巖屑、沉積巖巖屑等)
  • 沉積巖的兩大特徵: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雖然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上天入海,但是對於巖石圈的研究還是十分有限,主要是以研究靠近地面的巖石圈部分為主,對於地下深處的巖石,我們還是研究的十分有限,人類通過鑽井最多只能得到10千米深處左右的巖芯,更深處的巖石構成情況我們目前很難獲取實物。
  • 《構造地質學》 — 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
    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 一、層理及其識別: 1、層理是通過巖石成分、結構和顏色在剖面上的突變或漸變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成層構造 2、沉積巖層理可根據巖石的成分、結構
  • 石灰巖:主要巖性特徵
    石灰巖:主要巖性特徵   石灰巖又稱青石、石灰石等,是一種在地殼中分布廣泛的沉積巖。   石灰巖的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伴有白雲石、菱鎂礦、其他碳酸鹽礦物等。其一般呈淺灰、深灰色,純石灰巖為無色或白色。集合體呈粒狀、鍾乳狀、鮞狀、豆狀等。
  • 雲開地塊構造混雜巖研究取得新進展
    桂東粵西交界的雲開地區是研究華夏地塊基底組成和構造演化過程的重要窗口。由地調局武漢地調中心承擔的「信宜-增城-龍川構造混雜巖帶研究」項目,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雲開地區新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時期構造巖石組合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分析,為雲開地塊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和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證據和思路。
  • 課件ppt素材——沉積學基礎
    這本書涵蓋了沉積學的所有基本方面,包括不同類型的沉積巖、沉積結構和沉積環境。解釋了沉積學在尋找碳氫化合物和其他有價值的經濟資源方面的應用。本書為學生、業餘愛好者和專業地質學家編寫,為沉積學科學提供了簡明易懂的介紹。它是慷慨地說明了許多解釋性的線圖和彩色照片。
  • 沉積作用和沉積物:化學和生物搬運的沉積作用
    化學搬運的沉積作用 溶解物質母巖風化產物中的溶解物質,主要為Cl、S、Ca、Na、K、Mg、P、Si、Al、Fe 等。前面元素的溶解度較大,多呈真溶液; 後面的溶解度較小,多呈膠體溶液。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母巖風化產物中的真溶液物質主要是Cl、S、Ca、Na、K、Mg等,P、Si、Al、Fe、Mn等也可部分呈真溶液狀態。
  • 常見的15種火成巖結構構造類型圖集!
    讓我們在偏光鏡下看看它的「五臟六腑」,常見的火成巖結構構造類型有以下幾類:01 氣孔和杏仁狀構造02
  • 層序控制下的成巖作用——全文譯稿
    儲層質量主要受控於顆粒大小、幾何形態、排列方式等,用一句話簡稱為結構,而我們所研究的地下儲層結構是受沉積與成巖等多方因素作用的結果。這種耦合方法還能提供一些成巖隔夾層的信息。淺海、海陸交互的碎屑巖與碳酸鹽巖沉積的層序地層模型有很大不同:(1)碎屑巖沉積物來自盆外,受巖性、構造背景與氣候的控制(dickinson1983,dutta1986,suttner1986);而碳酸鹽沉積是一種有機或無機的盆內沉積過程(hanford1993)。
  • 最靚的沉積模型
    由一種巖石類型組成的地層名稱可以指示巖石類型個活的珊瑚藻礁把生物碎屑沉積到礁前和礁後的環境中。前礁由粗糙的、稜角分明的礁石碎片組成。藻類是暗礁中碳酸鹽砂和泥的主要來源。海灘和沙丘通常是生物碎屑砂。每個環境中的沉積物都可以巖化形成高度不同的石灰巖。
  • 巖石的三大類型介紹: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
    巖石有三大類型,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具體類型和它們的形成過程的具體總結,全都在這裡!不懂得同學看這裡,懂得同學複習一下!  沉積巖是在地球表面及其以下深度有限的地方形成的地質體,它是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部分火山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質,經過一系列作用(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等)而形成的巖石。在陸地約四分之三的表面是沉積巖,它佔地殼總重量的8%。
  • 火成巖:火成巖的構造(structure)
    一、由於巖石組分充填空間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構造1、塊 狀 構 造( 均 一 構 造):組 成 巖 石 的 礦 物 在 整 塊 巖 石 中 分 布 是 均 勻 的, 巖 石 各 部 分 在 成 分 上 或 結 構 上 都 是 一 樣 的。
  • 《地質學基礎》-複習-沉積巖中的原生構造
    沉積巖中的原生構造 沉積巖的原生構造是指未經變質變形的巖石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和排列方式,是沉積物沉積期間由於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作用產生的各種構造。沉積巖的原生構造是沉積巖的一個重要特徵。沉積巖的原生構造研究一般是在野外。
  • 2015造價員《土建工程》:巖石成因類型及其特徵
    從各類巖石在地殼表面的分布面積看,沉積巖約佔陸地面積的75%,變質巖和巖漿巖佔25%;按質量百分比計算,沉積巖僅佔地殼質量的5%,變質巖佔6%,而巖漿巖佔89%。不同成因的巖石形成條件、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各不相同,故它們的物理力學性質也不一樣,這些都關係到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和施工。
  • 巖體的結構重點(一造計量)
    物理性質(顏色,光澤,硬度)是鑑別礦物的主要依據顏色鑑別礦物的成分和結構以結晶粒狀,斑狀結構為特徵。具塊狀、流紋狀、氣孔狀、杏仁狀分類:1)噴出巖:噴出地表形成的巖漿巖,流紋巖,粗面巖,安山巖,玄武巖,火山碎屑巖2)
  • 常見交代變質巖類型:矽卡巖,蛇紋巖,青磐巖,雲英巖
    矽卡巖可分兩種:簡單矽卡巖和複雜矽卡巖。簡單矽卡巖主要由輝石和石榴石組成,此外還常有符山石、方柱石、矽灰石等,它是早期交代作用的產物。與矽卡巖有關的礦產 最主要為鐵和多金屬,其次為鉑、鎢、鈷、金、錫、鉍、鈹等,它們主要形成於較低溫的硫化物階段。不同矽卡巖類型所含礦稱常也不同,如鈣鐵榴石矽卡巖常與Fe、Pb、Zn及Cu、Be等礦種有關;含鈣鋁石榴石、符山石矽卡巖則與白鎢礦有關;成分介於二者之間的矽卡巖則主要與銅礦及部分鎢礦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