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發展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促進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發展

2020年08月21日 17: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曉杭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道德品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科學培育的過程。近年來,道德情緒(Moral Emotion)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人們試圖將道德情緒作為兒童早期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制定相應的兒童道德教育策略,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從而為道德行為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幫助兒童認同符合社會規範的道德行為標準,並逐步內化為自身道德行為的準則。如何開展針對學前兒童的道德情緒教育,從而幫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道德情緒具有反饋和調節功能

  道德情緒是指個體根據社會規範或行為準則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時產生的與個人或社會利益、福祉有關的情緒。當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損傷他人利益時,個體便會產生內疚、羞恥等負性的道德情緒;而當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有利於他人時,個體便會產生自豪、感恩等正性的道德情緒。道德情緒既能促進個體道德行為和道德品格的發展,也能阻斷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如艾森伯格(Eisenberg)指出,道德情緒通常是「自我意識的情緒」,因為個體對自我的理解和評價是這些情緒產生的主要成分。海德(Haidt)強調道德情緒本性的重要性,認為「道德情緒」是那些與社會整體及個人幸福相關的情緒。它提供了一種動機力量,讓人們「去做好的事情,並且避免做壞的事情」。道德情緒既包括自豪、羞恥、內疚、尷尬等單一情緒,也包括由單一情緒構成的混合情緒。它與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密不可分,是一種多元化的情緒,能夠體現內在自己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如果兩者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產生的就是正性的道德情緒,如自豪、感恩等;如果兩者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將會產生負性的道德情緒,如內疚、尷尬、羞恥等。但不論何種道德情緒,對人類道德行為的建立都具有促進意義。

  道德情緒對個體的行為具有反饋和調節功能。因為道德情緒是關於個體對於自己的評價和認知的情緒,所以它會對個體的行為是否合乎社會規則進行反饋。這種反饋能夠激勵個體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如體驗到內疚和自豪情緒能夠促進個體道德行為的發生。羞恥和內疚情緒能夠對受到損傷的自我產生修護和保護作用。適度的羞恥和內疚情緒體驗能夠使個體產生親社會行為,從而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如果體驗過度,則會適得其反。道德情緒在個體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間起著核心的調節作用。個體可以將特定的道德情緒與相應的行為聯繫起來,這對於激發、調節或抑制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情緒在兒童3歲左右萌芽,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並趨於成熟。兒童要到較大年齡時才能有效地將道德情緒與相應的行為進行聯繫,並建立起情緒、認知與社會行為之間穩定的相互關係。這使他們能夠在適當的情境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和行為,並能夠根據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與認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道德情緒的效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克制欲望的焦慮等消極情緒,具有自製性;二是激發與指導道德行為的讚賞等積極情緒,具有自發性。針對3—6歲兒童開展道德情緒研究,對於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認知、行為和情感方面開展兒童道德情緒教育

  3—6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道德品質的養成要從小抓起。在兒童早期教育中,道德情緒如自豪、羞恥、內疚、尷尬等可以幫助兒童面對真實的情緒事件和自身感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與掌握道德原則。因此,早期的兒童道德教育可以從培養良好的道德情緒入手,這不僅能夠促使兒童朝著「人性本善」的方向發展,更能夠引導兒童在心理方面健康成長。根據道德情緒的定義與功能,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的教育,有助於學前兒童道德行為的養成。

  第一,認知策略——認識自我,學會自我評價,是道德情緒發生的前提。3—6歲學前兒童處於自我認識的啟蒙階段。道德情緒是在自我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基礎上產生的高級情緒。自我,也稱自我意識,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社會化的目標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它是個性成熟水平的標準,是整合統一個性各部分的核心力量,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在早期兒童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引導兒童認識自我,學會恰當地評價自我。心理學家阿姆斯特丹的「一點紅」實驗證明,24個月的幼兒已經具有了自我意識,這時幼兒能明確意識到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並立刻用手去摸,這是個體意識到自我存在的表現。自豪、羞恥、內疚、尷尬等道德情緒需要有自我的捲入,它們是個體對自我認識的一種情緒反應。幫助幼兒認識自我,如幼兒能夠進行自我介紹,知道自己的喜好、愛憎與願望,並能夠對此做出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夠為道德情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行為策略——規則意識與責任意識的教育,是塑造良好道德行為的基礎。3—6歲學前兒童處於學習和掌握規則並逐步形成規則意識的階段。遵守規則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積極評價反饋,違反規則則會受到外界的負面評價與批評,前者會讓兒童產生自豪等積極情緒,後者則會使兒童產生內疚、羞恥、尷尬等消極情緒。但不論何種情緒,對兒童道德行為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自豪有助於兒童建立自信與自尊,而適當的內疚、羞恥、尷尬也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情緒體驗,這些看似消極的道德情緒有助於兒童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產生補償行為,以彌補自身的過失。如內疚是一種有益的負性情緒,會在許多方面對個體的動機或行為產生有益的影響。內疚不僅能夠促進道德品格和行為的發展,還能阻止不道德行為的產生,有助於提升人際關係,增加親社會行為。可見,學前兒童對規則和責任意識的理解是道德情緒的主要來源,是個體建立道德行為的基礎。

  第三,情感策略——學會體驗與表達情感,是道德情緒發展與完善的必要條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學前兒童的情緒體驗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豐富。兒童能夠感受到自豪、羞愧、內疚等道德情緒,是個體情緒水平良好發展的一種表現。隨著兒童情緒社會化的發展,學會合理表達自身的情緒感受,如快樂、悲傷、自豪、羞愧等,是個體有效進行社會交往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促進人際互動與交流,有助於兒童認識自我,調節自身的情緒狀態。通過道德情緒的體驗,獲得處理與他人關係的能力,尤其是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如理解他人感受、傾聽他人說話、尊重他人意見等,以及與同伴建立、維持友愛關係的能力,是學前兒童早期道德情緒教育需要關注的主要方面。

  通過營造一種安全、溫馨、和平以及完全被接納的心理情境氛圍,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積極影響,在情感交流中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讓幼兒對自身的情緒狀態有所認識,同時也能夠對同伴及成人的情感世界有初步了解,並在成人的幫助下,理解自豪、羞愧、內疚、尷尬等情緒感受的起因和結果。情緒情感是個體在滿足客觀事物需求時產生的主觀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應形式。3—6歲幼兒情感的豐富性、深刻性、穩定性和自控性水平還較低,教育者在培養幼兒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情感特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幼兒視為主體,在尊重其想法、理解其情緒的基礎上,開展道德情緒教育。

  總之,新時代呼喚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根據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可以從認知策略、行為策略和情感策略三個方面開展學前兒童道德情緒教育。在兒童初步建立合理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的基礎上,使其正確理解行為規則,形成責任意識,準確感知自身的情緒情感並會合理表達,從而促進兒童道德情緒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最終將道德準則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標準,並在道德情緒的驅動下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3—6歲幼兒道德情緒發生心理機制及其培養研究」(BBA16004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長春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

相關焦點

  • 你了解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嗎?
    大家知道什麼是學前兒童的情緒情感嗎?它沒有一個明確的範圍界定,所以我們要藉助於所學的一些專業理論知識、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建構在龐大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一些具體要求。還是常說的三點,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為什麼這麼教?
  • ...教師資格證考試: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
    2019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一般特點 根據2019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時間日程安排我們可知,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時間為11月2日,了幫助各位考生比較好的的備考教師資格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備考資料
  • 李志敏:道德情緒訓練對留守幼兒積極互惠行為的促進作用
    由此可知,道德情緒訓練是能夠作為促進幼兒積極互惠行為的一種有效途徑,家長和學前兒童教育者應注重培養留守幼兒的道德情緒,從而促進其親社會性的發展。關鍵詞:留守幼兒; 積極互惠; 道德情緒; 作者簡介:李志敏,心理學博士,新鄉學院講師(新鄉453000)。
  • 聽障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及促進
    聽障兒童的情緒發展除受到自身特徵的影響外,也受到外界環境系統的綜合影響。本文從語言技能、情緒理解及心理理論三方面的個體特徵,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個環境系統出發,分析聽障兒童情緒的影響因素。由於語言發展的滯後,一方面,聽障兒童無法有效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諸多需求難以得到訴說,容易陷入不良情緒之中,且無法通過向他人傾訴予以排解。另一方面,語言的滯後使得聽障兒童的思維和認知發展受限,難以對社會刺激做出合適的反應,不能很好地理解社會互動的過程,一旦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 學前兒童品德養成教育的內容
    學前兒童的培養是家庭、幼兒園及社會協調一致、通力合作的事業,三者教育目標一致可以增強教育合力,更好地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幼兒園教育目的體現著國家教育目的,反映著新時期國家對於學前兒童品德發展方面的要求,並且父母可以通過參與幼兒園活動、積極與幼兒園教師進行溝通加以把握。因而,幼兒園教育目的是父母在確定家庭品德養成教育內容時加以借鑑的更為直接的內容。
  • 學前兒童理解能力發展的特點
    在幼兒教師考試中,「學前兒童理解能力發展的特點」這一節知識點常以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出現,考生對於這一節內容常常理解的不透徹,造成客觀題不會做,主觀題不回答的尷尬局面,所以中公教師今天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學前兒童理解能力發展的特點」這個知識點的相關練習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記憶,以防於未然:一、理解的概念
  •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活動內容有哪些?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根據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以提高學前兒童的健康認識,改善學前兒童的健康態度,培養學前兒童的健康行為,維護和促進學前兒童健康為核心目標而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系列教育活動,它的關鍵是使學前兒童形成健康的行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促進學前兒童身心發展:促進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是學前兒童健康的最直接目的。
  • 學前兒童想像發展的特點
    >《學前兒童發展》部分中,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重要內容,而想像又是重中之重。在幼兒想像發展過程中,具有三大特點,關於這三大特點的理解,需要藉助實際的事例。今天為大家準備了與想像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此來幫助大家克服關於學前兒童想像發展的特點方面的困難,避免出現相應的錯誤。學習幼兒想像發展特點之前,需要知道想像的分類。
  • 道德情緒的特點、發展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道德情緒中的自我意識情緒需要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等過程的參與,其發展也受眾多內外因素的影響;道德情緒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行為和神經科學層面的研究都表明道德情緒對於個體的道德行為及相關因素有重要影響;不同的道德情緒對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且現有的相關研究結果仍存在爭議;未來研究應該加強關於道德情緒對道德行為影響的內在機制及腦科學研究,同時還應較多關注道德情緒及道德行為在較小兒童上的發展及實際應用
  • 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備考指導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上,分別是人際關係、道德行為和性別角色行為。之前我們了解過人際交往中的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行為當中的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屬於兒童道德發展的範疇,並且是道德發展的核心,此處經常會出現一個選擇題來考察大家。
  • 情感體驗和習慣養成性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情感體驗和習慣養成性學前兒 童健康教育是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的以提高兒童的健康認識、改善兒童的健康態度、培養兒童的健康行為、維護和促進兒童健康為核心目標的一系列教育活動。
  • 艾森伯格的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
    關於品德發展階段理論,我們除了需要掌握皮亞傑和柯爾伯格的理論,還需要掌握艾森伯格的親社會的道德判斷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艾森伯格關於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觀點。艾森伯格與科爾伯格一樣,將研究的關注點放在兒童的道德判斷和推理上。
  •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試題答案
    國開易考通-2502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1、明確的條件反射的出現被認為是心理發生的標誌
  • 兒童道德認知發展中的欺騙及決策
    從發展的角度,社會經驗能夠促進啟發式的形成,相應的規則從經驗中抽象而來,因此啟發式系統也被稱為經驗加工系統。兒童啟發式的獲得和使用類似於某些規則技能的獲得,而且十分依賴於情境因素。如果兒童在道德認知形成與培養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與反饋,就難以形成正確的道德發展觀念,並會對之後的發展和成長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
  • 樂高積木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教育價值
    樂高積木是一種教育性和建構性相結合的玩教具,很好的促進了學前兒童各個方面的發展。在此,本篇文章將對樂高積木的設計特點和樂高積木在學前教育中的教育價值兩方面進行說明和闡述。一般來說,年齡在0~6歲之間的嬰幼兒都被稱為廣義上的學前兒童。而3~6歲之間的兒童則被成為狹義上的學前兒童,本文僅針對狹義上的學前兒童進行討論。這一階段的幼兒身體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因此,學前階段也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2.樂高積木樂高積木是一種具有多種形狀和多種顏色的塑膠拼插型積木。
  • 學前兒童的德育概念
    德育及道德教育一般是指人們生活中一種向善的美好的品質的教育,但實際上道德教育的概念很廣泛,它包括情商、個性、品質、意志力等等,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總和,也是評價行為的標準。
  • 學前幼兒園教育的5個方針3個目標?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果雪兒回答:有關學前教育的方針,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一章《總則》第四條是這樣規定的,「實施學前教育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 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複習筆記及詳解——才聰學習網
    複習筆記及詳解第1章緒論1.1複習筆記一、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內容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一)研究學前兒童的心理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學前兒童的心理。學前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實質,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
  • 五大領域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
    並且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所以說五大領域的學習對於幼兒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那麼從五大領域的角度出發,學前兒童的學習有著怎樣的特點呢?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這一部分內容經常以選擇、填空等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學前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
    幼兒的記憶發展特點在學前心理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也是歷年幼兒教招考試中常出的知識點,多以選擇、簡答、論述、材料分析題考查。下面我們來分析下學前兒童記憶的特點,讓各位學員能夠更好的理解和記憶,在這一部分知識點中做到「不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