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17: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曉杭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道德品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科學培育的過程。近年來,道德情緒(Moral Emotion)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人們試圖將道德情緒作為兒童早期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制定相應的兒童道德教育策略,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從而為道德行為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幫助兒童認同符合社會規範的道德行為標準,並逐步內化為自身道德行為的準則。如何開展針對學前兒童的道德情緒教育,從而幫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道德情緒具有反饋和調節功能
道德情緒是指個體根據社會規範或行為準則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時產生的與個人或社會利益、福祉有關的情緒。當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損傷他人利益時,個體便會產生內疚、羞恥等負性的道德情緒;而當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有利於他人時,個體便會產生自豪、感恩等正性的道德情緒。道德情緒既能促進個體道德行為和道德品格的發展,也能阻斷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如艾森伯格(Eisenberg)指出,道德情緒通常是「自我意識的情緒」,因為個體對自我的理解和評價是這些情緒產生的主要成分。海德(Haidt)強調道德情緒本性的重要性,認為「道德情緒」是那些與社會整體及個人幸福相關的情緒。它提供了一種動機力量,讓人們「去做好的事情,並且避免做壞的事情」。道德情緒既包括自豪、羞恥、內疚、尷尬等單一情緒,也包括由單一情緒構成的混合情緒。它與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密不可分,是一種多元化的情緒,能夠體現內在自己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如果兩者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產生的就是正性的道德情緒,如自豪、感恩等;如果兩者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將會產生負性的道德情緒,如內疚、尷尬、羞恥等。但不論何種道德情緒,對人類道德行為的建立都具有促進意義。
道德情緒對個體的行為具有反饋和調節功能。因為道德情緒是關於個體對於自己的評價和認知的情緒,所以它會對個體的行為是否合乎社會規則進行反饋。這種反饋能夠激勵個體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如體驗到內疚和自豪情緒能夠促進個體道德行為的發生。羞恥和內疚情緒能夠對受到損傷的自我產生修護和保護作用。適度的羞恥和內疚情緒體驗能夠使個體產生親社會行為,從而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如果體驗過度,則會適得其反。道德情緒在個體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間起著核心的調節作用。個體可以將特定的道德情緒與相應的行為聯繫起來,這對於激發、調節或抑制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情緒在兒童3歲左右萌芽,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並趨於成熟。兒童要到較大年齡時才能有效地將道德情緒與相應的行為進行聯繫,並建立起情緒、認知與社會行為之間穩定的相互關係。這使他們能夠在適當的情境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和行為,並能夠根據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與認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道德情緒的效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克制欲望的焦慮等消極情緒,具有自製性;二是激發與指導道德行為的讚賞等積極情緒,具有自發性。針對3—6歲兒童開展道德情緒研究,對於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認知、行為和情感方面開展兒童道德情緒教育
3—6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道德品質的養成要從小抓起。在兒童早期教育中,道德情緒如自豪、羞恥、內疚、尷尬等可以幫助兒童面對真實的情緒事件和自身感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與掌握道德原則。因此,早期的兒童道德教育可以從培養良好的道德情緒入手,這不僅能夠促使兒童朝著「人性本善」的方向發展,更能夠引導兒童在心理方面健康成長。根據道德情緒的定義與功能,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的教育,有助於學前兒童道德行為的養成。
第一,認知策略——認識自我,學會自我評價,是道德情緒發生的前提。3—6歲學前兒童處於自我認識的啟蒙階段。道德情緒是在自我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基礎上產生的高級情緒。自我,也稱自我意識,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社會化的目標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它是個性成熟水平的標準,是整合統一個性各部分的核心力量,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因。在早期兒童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引導兒童認識自我,學會恰當地評價自我。心理學家阿姆斯特丹的「一點紅」實驗證明,24個月的幼兒已經具有了自我意識,這時幼兒能明確意識到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並立刻用手去摸,這是個體意識到自我存在的表現。自豪、羞恥、內疚、尷尬等道德情緒需要有自我的捲入,它們是個體對自我認識的一種情緒反應。幫助幼兒認識自我,如幼兒能夠進行自我介紹,知道自己的喜好、愛憎與願望,並能夠對此做出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夠為道德情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行為策略——規則意識與責任意識的教育,是塑造良好道德行為的基礎。3—6歲學前兒童處於學習和掌握規則並逐步形成規則意識的階段。遵守規則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積極評價反饋,違反規則則會受到外界的負面評價與批評,前者會讓兒童產生自豪等積極情緒,後者則會使兒童產生內疚、羞恥、尷尬等消極情緒。但不論何種情緒,對兒童道德行為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自豪有助於兒童建立自信與自尊,而適當的內疚、羞恥、尷尬也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情緒體驗,這些看似消極的道德情緒有助於兒童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產生補償行為,以彌補自身的過失。如內疚是一種有益的負性情緒,會在許多方面對個體的動機或行為產生有益的影響。內疚不僅能夠促進道德品格和行為的發展,還能阻止不道德行為的產生,有助於提升人際關係,增加親社會行為。可見,學前兒童對規則和責任意識的理解是道德情緒的主要來源,是個體建立道德行為的基礎。
第三,情感策略——學會體驗與表達情感,是道德情緒發展與完善的必要條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學前兒童的情緒體驗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豐富。兒童能夠感受到自豪、羞愧、內疚等道德情緒,是個體情緒水平良好發展的一種表現。隨著兒童情緒社會化的發展,學會合理表達自身的情緒感受,如快樂、悲傷、自豪、羞愧等,是個體有效進行社會交往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促進人際互動與交流,有助於兒童認識自我,調節自身的情緒狀態。通過道德情緒的體驗,獲得處理與他人關係的能力,尤其是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如理解他人感受、傾聽他人說話、尊重他人意見等,以及與同伴建立、維持友愛關係的能力,是學前兒童早期道德情緒教育需要關注的主要方面。
通過營造一種安全、溫馨、和平以及完全被接納的心理情境氛圍,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積極影響,在情感交流中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讓幼兒對自身的情緒狀態有所認識,同時也能夠對同伴及成人的情感世界有初步了解,並在成人的幫助下,理解自豪、羞愧、內疚、尷尬等情緒感受的起因和結果。情緒情感是個體在滿足客觀事物需求時產生的主觀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應形式。3—6歲幼兒情感的豐富性、深刻性、穩定性和自控性水平還較低,教育者在培養幼兒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情感特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幼兒視為主體,在尊重其想法、理解其情緒的基礎上,開展道德情緒教育。
總之,新時代呼喚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根據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可以從認知策略、行為策略和情感策略三個方面開展學前兒童道德情緒教育。在兒童初步建立合理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的基礎上,使其正確理解行為規則,形成責任意識,準確感知自身的情緒情感並會合理表達,從而促進兒童道德情緒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最終將道德準則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標準,並在道德情緒的驅動下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3—6歲幼兒道德情緒發生心理機制及其培養研究」(BBA16004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長春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