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及促進

2021-02-13 聾兒網

聽障兒童的情緒發展除受到自身特徵的影響外,也受到外界環境系統的綜合影響。本文從語言技能、情緒理解及心理理論三方面的個體特徵,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個環境系統出發,分析聽障兒童情緒的影響因素。

2.1 個體特徵因素

2.1.1 語言技能 健聽兒童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刺激,持續的聽覺信號輸入使其語音加工能力漸漸發展,進而習得語言。而聽覺通道受損的聽障兒童感受不到聲音,長時間聽覺經驗的缺失或不足直接影響聽力障礙人群的語言發展。語言是信息傳遞的載體。由於語言發展的滯後,一方面,聽障兒童無法有效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諸多需求難以得到訴說,容易陷入不良情緒之中,且無法通過向他人傾訴予以排解。另一方面,語言的滯後使得聽障兒童的思維和認知發展受限,難以對社會刺激做出合適的反應,不能很好地理解社會互動的過程,一旦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2.1.2 情緒理解 個體能夠監控並區分不同的情緒、正確分析情緒的誘發因素,是有效的情緒調節的必要條件。對情緒的本質、誘因及調節過程的認識能力,即情緒理解,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把握人際交往過程,從而促進其個性及社會性的發展。一般而言,出生後的第一年,嬰兒就開始對面部表情以及聲音中蘊含的情緒意義變得敏感,逐漸發展情緒理解能力。然而,聽障兒童的情緒識別能力相對滯後,且不能對情緒的誘發因素做出合理地推測。相關研究表明,當要求聽力障礙的兒童判斷簡單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緒時,雖然不同年齡組間聽障兒童的成績沒有顯著差異,但任何年齡組聽障兒童的正確率都顯著低於同齡健聽兒童。Rieffe等給聽障兒童呈現消極情緒(如悲傷、憤怒)的誘發情境,之後要求兒童回答故事人物的感受,並追問其情緒產生的原因。結果發現,與同齡健聽兒童相比,聽障兒童更多地注意到這種不利情境造成的後果,而不理解造成這一後果背後的原因。由此可見,聽障兒童很難意識到他人情緒的細微變化,情緒理解能力較差。遇到不利情境時,他們可能更多地產生負面情緒,並且由於不能對相應情緒的誘發因素進行適當分析而出現惡性循環。

2.1.3 心理理論 除情緒理解外,心理理論(ToM)也是兒童社會認知的重要方面。心理理論是指個體基於自己或他人的信念、目的、意圖等心理狀態,進而理解和解釋人類行為及社會情境的認知能力。不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環境中,聽障兒童和父母、同伴之間缺乏高質量的互動,其獲得心理理論的時間晚於健聽兒童。在聽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中,兒童對錯誤信念的認知是研究者常採用的基本範式,即向兒童呈現一個故事情境,觀察兒童是否能夠推斷出主人公的真實信念。Peterson等首次測查了聽障兒童對錯誤信念的理解能力,發現其錯誤信念的發展滯後於健聽兒童。其他研究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由於心理理論的滯後,導致聽障兒童在理解他人信念、目的等方面存在偏差,他們更多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知發展相對不成熟,從而影響其情緒的形成和發展。

2.2 外界環境因素

2.2.1 家庭 個體從一出生就處在家庭系統中,家庭系統在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子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的教養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Kwon等的研究表明,父母協同教養的質量會通過母親的指導影響孩子社會情緒能力。因此,父母的態度、情緒、行為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聽障兒童的情緒發展。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如果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更多地採取支持、鼓勵的態度,耐心溫柔地和孩子交流,聽障兒童也會進行模仿,採取相似的方式與父母、同伴或者他人溝通交往,表現出穩定、積極樂觀的情緒。然而,有些聽障兒童父母對孩子的生理缺陷感到愧疚,會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溺愛孩子;有一些父母則相反,對孩子感到不滿,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應有的關愛。這兩種態度都容易導致聽障兒童不良情緒的形成。

2.2.2 學校 首先,學校的教育理念滲透在學校生活中。而提及聽障兒童的學校教育理念,手語、口語之爭則是眾多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以來爭論的熱點話題。近年來,一些聾校越來越主張口語教學模式。但是,向口語能力較差的聽障兒童強推口語教育,不關注兒童內心的真實感受,容易使其產生自卑、無助等消極情緒。其次,在所有影響兒童發展的學校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研究表明,教師的情緒狀態影響學前聽障幼兒的情緒。如果教師精神飽滿,幼兒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比較低落。最後,隨著融合教育的逐漸開展,越來越多的聽障兒童進入主流教育系統,但他們卻不得不面對如何與健聽兒童建立高質量的同伴關係的難題。Schorr的研究表明,雖然年齡較小的(約5~9歲)聽障兒童感到自己受到了同伴的接納,體驗到的孤獨感與健聽兒童並無差異,但年齡較大的(約9~14歲)聽障兒童對自身適當行為的感知水平較低,並且有較高的孤獨感。由於聽力水平的限制不得不在聾校接受教育的聽障兒童,則會因為聾校突出的校園欺凌現象,出現抑鬱、感到孤獨、成績下降等問題。

2.2.3 社會 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無障礙設施的提供、社會對聽力障礙群體的態度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聽障兒童的情緒。雖然目前倡導營造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但聽障兒童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受到歧視。由於聽力受損,聽障兒童可以享受的教育資源遠遠少於健聽兒童,且未來的就業機會也受到限制。這種不平等會使聽障兒童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感到自己受到社會的冷落、他人的排擠,不為大家所重視,容易導致不滿、悲觀等負面情緒的產生。

相關焦點

  • 聽障兒童言語發展的特點
    聽障兒童言語的發展之所以不同於正常兒童,是因為他們聽力的損失而導致的語言障礙,孩子在能力及能力的發展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雖然聽障兒童的智力整體發展態勢與同齡聽力正常兒童之間存在這相同的發展趨勢可見聽障兒童在自身的發展方面有其固有的特殊性。聽障兒童自身固有的特殊性不僅表現在智力發展上,也表現其語言的自然習得方面。與聽覺健全兒童相比,有以下幾處明顯的特點:1、發音不清這是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 促進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發展
    促進學前兒童道德情緒發展 2020年08月21日 17: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曉杭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聽障兒童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良好的觀察力是兒童學習、解決日常問題的基礎,也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前提和智力發展的源泉。俗話說耳聰目明,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聽障兒童由於聽力受損,來自聽覺渠道的信息減少,通過視覺來補償對外界的感知和認識,從而獲得比較完整、準確的信息。學會用眼睛觀察對他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培養聽障兒童的觀察能力比健聽兒童更有意義。
  • 必看指南:聽障兒童言語康復家長
    很多聽障兒童家長給孩子驗配助聽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蝸的初衷是讓孩子聽到聲音,會說話。但是聽障兒童言語康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長期艱苦的、符合聽障兒童心理、生理和生活特點的語言訓練,從最簡單的拼音字母發音開始,一個音一個字的練習,到之後的詞句練習,再到之後的簡單句子和複雜句子的練習,最終能達到能熟練的聽說,能與健聽人正常溝通交流。這過程對聽障兒童家長來說,需要在時間上、精力上和財力上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
  • 聽覺訓練對聽障兒童的重要性
    在做聽障兒童的聽覺訓練中親子活動是聽障兒童建立聆聽習慣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加強聽覺理解、聽覺記憶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親子同樂」,「父母是幼兒早教中最重要的老師和玩伴」,進而促進和諧美滿的家庭關係,提升親子間互動的質量的活動。
  • 家長怎麼幫助聽障兒童發音?
    「十聾九啞」這個詞就很形象地表達了聽力障礙對兒童言語、語言能力的影響。今天百靈鳥老師來講講聽障兒童言語障礙特點和康復技巧。1、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語言障礙:聽障兒童難以通過聽覺獲得有聲語言,只能通過具體形象認識世界,不能像健聽兒童那樣通過語言的抽象作用認識世界,同時難以理解複雜的語言。聽障兒童學習語言困難。難以理解言語內容,很難參與交流。
  • 如何培養聽障兒童的自信心?
    聽障兒童由於聽力的喪失,行為活動會受到某種局限,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傷,加之來自周圍環境發來的冷遇、歧視,甚至欺凌與侮辱,自尊心的挫傷,會加重他們自信心的喪失,產生一種負性心理,嚴重影響他們身心發展和缺陷的補償,這種相互影響,往往會在他們身上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對聽障兒童的教育,首要的問題就是恢復他們的自尊心,補償他們的自信心。
  • 父母教育聽障兒童有哪些方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時常發現,家長對於聽障兒童的教養方式、家庭氛圍、親子關係,會直接影響到聽障兒童的康復效果。許多家長總是把著眼點放在孩子能說多少、說的清不清楚上。
  • 北師大教授盧春明:兒童腦發育與語言能力發展如何相互促進
    此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盧春明在首屆託育服務大會學術研討會上,通過結合大量理論與科學實驗的精彩演講,從科學研究與實踐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0~3歲兒童大腦發育與語言能力發展的規律。大腦發育與語言發展究竟有何密切聯繫?兒童在關鍵期的語言發展都有哪些特點?親子遊戲、親子共讀又是如何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該注意些什麼?
  • 聽障兒童的聽力康復,一定要注意這4個方面
    當語言發展遲緩時,就會對兒童心理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產生一連串的影響,包括自我概念、情緒發展、家庭關注和社會能力等。情緒發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使用語言來描述、解釋並最終理解其情緒的抽象性。由於伴有語言障礙,成長中的聽障兒童在自我表達方面的經驗可能受限,因此在認識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方面也會出現延遲的現象。
  • 如何評估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
    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評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助聽器佩戴前後聽力評估使用聽力計,應用壓耳式耳機或自由聲場測聽方法,評估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前後,純音測聽常用頻率助聽前後的聽閾。該方法可初步判定助聽器佩戴後的聽力補償效果,是否在正常聽覺言語區域,從而可判斷助聽器驗配是否合適,對助聽器佩戴後聽力提升情況進行定量的評價。2.
  • 聽障兒童概述 中國有聽力殘疾兒童13.7萬人
    這樣的心碎經歷,每個聽障兒童的父母都體驗過。等待他們和孩子的,是昂貴的手術、漫長的康復治療、坎坷的求學之路……鮮為人知的聽障人群,正在成為日漸擴大的弱勢群體。世界上聽障兒童數最多的國家聽障兒童,即聽力出現了損失,聽不見或聽不清周圍聲音的兒童。因為種種原因,他們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以及對聲音綜合分析的各級神經中樞發生異常,引發聽力障礙。
  • 關愛聽障兒童 專家在行動
    &nbsp&nbsp&nbsp&nbsp3月2日,北京市通州區人工耳蝸培訓學校的康復老師和部分聽障兒童家長,正聚精會神地聆聽北大醫院耳科專家劉玉和教授講解影響聽障兒童康復的相關因素和注意事項。
  • 聽障兒童聽覺、言語評估
    聽障兒童康復教育是一個從評估開始到評估結束,周而復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始時的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聾兒康復的起點,階段性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康復效果的指示。聽障兒童康復教育是一個從評估開始到評估結束,周而復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始時的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聾兒康復的起點,階段性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康復效果的指示。
  • 兒童節,英孚教育向聽障兒童送祝福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和重慶六地參與英孚教育聽障兒童公益英語班的員工志願者們,通過參與線上活動和錄製分享視頻的方式,共同為聽障兒童送去誠摯的節日祝福。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英孚全球助學計劃——聽障兒童公益英語班」在各地的正常開展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這並沒有阻礙英孚教育的志願者們對聽障兒童的持續關注和真切關懷。教職員工們希望透過視頻把他們生動有趣的創意和六一兒童節的真摯祝福,傳達給由於疫情暫時還無法回到康復中心上課的孩子們。
  • 南郵大愛心社團帶聽障兒童走出「無聲」世界
    由於疫情影響,園內目前在校學生人數大幅度減少,部分聚集性活動如做早操、節目匯演等無法開展,這對兒童言語功能的恢復和認知功能的提升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園方也在探索更多形式的活動以促進學生完善自我認知,提高言語功能恢復水平,南郵愛心社的姐姐來了,孩子們更開心也更願意表達自己了。
  • 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增設藝術類課程,逐步推開聽障兒童融合教育
    聽障兒童在康復機構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聽障兒童能進入普校「隨班就讀」,這是聽障兒童、家長、康復機構以及全社會共同的心願。但是近幾年聽障兒童融合教育「回流」現象越來越多,即一部分隨班就讀的聽障兒童在升入一定年級後,因種種原因難以在普校繼續學業,而不得不回到聾校或語訓機構。
  • 聽障言語康復家長必看指南
    很多聽障兒童家長給孩子驗配助聽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蝸的初衷是讓孩子聽到聲音,會說話。但是聽障兒童言語康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長期艱苦的、符合聽障兒童心理、生理和生活特點的語言訓練,從最簡單的拼音字母發音開始,一個音一個字的練習,到之後的詞句練習,再到之後的簡單句子和複雜句子的練習,最終能達到能熟練的聽說,能與健聽人正常溝通交流。這過程對聽障兒童家長來說,需要在時間上、精力上和財力上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
  • 聽障兒童說話不清楚,語言訓練中一定要注意的事情
    雖然正面或者45度角這兩個角度都是非常適合看話的角度,但是實際教學效果發現,80%的聽障兒童願意在老師的正面看話。因此,正面(也就是聽障兒童與語訓教師面對面)可能是最佳的一種位置。兩者之間距離應該適中,一般以一米為宜,也可根據聽障兒童視力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 對聽障兒童來說,聽力可以重新獲得,可是語言去哪兒找?
    聽障兒童的聲音該去哪兒尋找?其實,聽障兒童的語言就在他們自己的身上。剛剛聽見聲音的聽障兒童就像是八九個月大的孩童一般,他們的語言能力還處於一個原始的階段,不知道字音是什麼,更不要說複雜的字詞、短句和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