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童的情緒發展除受到自身特徵的影響外,也受到外界環境系統的綜合影響。本文從語言技能、情緒理解及心理理論三方面的個體特徵,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個環境系統出發,分析聽障兒童情緒的影響因素。
2.1 個體特徵因素
2.1.1 語言技能 健聽兒童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刺激,持續的聽覺信號輸入使其語音加工能力漸漸發展,進而習得語言。而聽覺通道受損的聽障兒童感受不到聲音,長時間聽覺經驗的缺失或不足直接影響聽力障礙人群的語言發展。語言是信息傳遞的載體。由於語言發展的滯後,一方面,聽障兒童無法有效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諸多需求難以得到訴說,容易陷入不良情緒之中,且無法通過向他人傾訴予以排解。另一方面,語言的滯後使得聽障兒童的思維和認知發展受限,難以對社會刺激做出合適的反應,不能很好地理解社會互動的過程,一旦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2.1.2 情緒理解 個體能夠監控並區分不同的情緒、正確分析情緒的誘發因素,是有效的情緒調節的必要條件。對情緒的本質、誘因及調節過程的認識能力,即情緒理解,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把握人際交往過程,從而促進其個性及社會性的發展。一般而言,出生後的第一年,嬰兒就開始對面部表情以及聲音中蘊含的情緒意義變得敏感,逐漸發展情緒理解能力。然而,聽障兒童的情緒識別能力相對滯後,且不能對情緒的誘發因素做出合理地推測。相關研究表明,當要求聽力障礙的兒童判斷簡單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緒時,雖然不同年齡組間聽障兒童的成績沒有顯著差異,但任何年齡組聽障兒童的正確率都顯著低於同齡健聽兒童。Rieffe等給聽障兒童呈現消極情緒(如悲傷、憤怒)的誘發情境,之後要求兒童回答故事人物的感受,並追問其情緒產生的原因。結果發現,與同齡健聽兒童相比,聽障兒童更多地注意到這種不利情境造成的後果,而不理解造成這一後果背後的原因。由此可見,聽障兒童很難意識到他人情緒的細微變化,情緒理解能力較差。遇到不利情境時,他們可能更多地產生負面情緒,並且由於不能對相應情緒的誘發因素進行適當分析而出現惡性循環。
2.1.3 心理理論 除情緒理解外,心理理論(ToM)也是兒童社會認知的重要方面。心理理論是指個體基於自己或他人的信念、目的、意圖等心理狀態,進而理解和解釋人類行為及社會情境的認知能力。不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環境中,聽障兒童和父母、同伴之間缺乏高質量的互動,其獲得心理理論的時間晚於健聽兒童。在聽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中,兒童對錯誤信念的認知是研究者常採用的基本範式,即向兒童呈現一個故事情境,觀察兒童是否能夠推斷出主人公的真實信念。Peterson等首次測查了聽障兒童對錯誤信念的理解能力,發現其錯誤信念的發展滯後於健聽兒童。其他研究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由於心理理論的滯後,導致聽障兒童在理解他人信念、目的等方面存在偏差,他們更多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知發展相對不成熟,從而影響其情緒的形成和發展。
2.2 外界環境因素
2.2.1 家庭 個體從一出生就處在家庭系統中,家庭系統在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子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的教養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Kwon等的研究表明,父母協同教養的質量會通過母親的指導影響孩子社會情緒能力。因此,父母的態度、情緒、行為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聽障兒童的情緒發展。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如果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更多地採取支持、鼓勵的態度,耐心溫柔地和孩子交流,聽障兒童也會進行模仿,採取相似的方式與父母、同伴或者他人溝通交往,表現出穩定、積極樂觀的情緒。然而,有些聽障兒童父母對孩子的生理缺陷感到愧疚,會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溺愛孩子;有一些父母則相反,對孩子感到不滿,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應有的關愛。這兩種態度都容易導致聽障兒童不良情緒的形成。
2.2.2 學校 首先,學校的教育理念滲透在學校生活中。而提及聽障兒童的學校教育理念,手語、口語之爭則是眾多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以來爭論的熱點話題。近年來,一些聾校越來越主張口語教學模式。但是,向口語能力較差的聽障兒童強推口語教育,不關注兒童內心的真實感受,容易使其產生自卑、無助等消極情緒。其次,在所有影響兒童發展的學校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研究表明,教師的情緒狀態影響學前聽障幼兒的情緒。如果教師精神飽滿,幼兒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比較低落。最後,隨著融合教育的逐漸開展,越來越多的聽障兒童進入主流教育系統,但他們卻不得不面對如何與健聽兒童建立高質量的同伴關係的難題。Schorr的研究表明,雖然年齡較小的(約5~9歲)聽障兒童感到自己受到了同伴的接納,體驗到的孤獨感與健聽兒童並無差異,但年齡較大的(約9~14歲)聽障兒童對自身適當行為的感知水平較低,並且有較高的孤獨感。由於聽力水平的限制不得不在聾校接受教育的聽障兒童,則會因為聾校突出的校園欺凌現象,出現抑鬱、感到孤獨、成績下降等問題。
2.2.3 社會 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無障礙設施的提供、社會對聽力障礙群體的態度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聽障兒童的情緒。雖然目前倡導營造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但聽障兒童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受到歧視。由於聽力受損,聽障兒童可以享受的教育資源遠遠少於健聽兒童,且未來的就業機會也受到限制。這種不平等會使聽障兒童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感到自己受到社會的冷落、他人的排擠,不為大家所重視,容易導致不滿、悲觀等負面情緒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