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良好的觀察力是兒童學習、解決日常問題的基礎,也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前提和智力發展的源泉。
俗話說耳聰目明,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聽障兒童由於聽力受損,來自聽覺渠道的信息減少,通過視覺來補償對外界的感知和認識,從而獲得比較完整、準確的信息。學會用眼睛觀察對他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培養聽障兒童的觀察能力比健聽兒童更有意義。
我們結合長期的康復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聽障兒童的觀察能力,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一、掌握兒童觀察力的發展規律。
兒童觀察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比如,3 歲左右的兒童大腦興奮和抑制的發展不平衡,他們容易激動,抑制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們只能觀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的表面或明顯的特徵,其觀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籠統的,不能區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對事物的細微差別分辨不清。而5~7歲的兒童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機能都有所增強,他們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比較準確地認識周圍的事物。他們不僅能注意事物的表面特徵,而且能比較事物的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耳聾常識,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繫及分辨事物的細微差別。可見,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觀察能力的發展水平有顯著不同,只有把握了發展規律,才能取得培養兒童觀察能力的主動權。聽障兒童除聽力障礙外,與健全兒童有著同樣的發展規律。
二、培養聽障兒童的觀察興趣。
(一)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培養觀察興趣。
根據年齡特徵,選擇色彩鮮豔、新奇等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作為觀察對象,引導兒童自主的去看一看、摸一摸、碰一碰,在觀察事物時,力求讓他們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例如:冬天,難得的一場雪,一定要帶孩子們去操場上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追逐嬉鬧,踩一踩雪,政策法規,感受在雪地上走路的感覺,用手揉一揉、抓一抓雪,感覺雪冰冰的、涼涼的,從而很自然地認識雪花以及雪天的情景。當孩子產生興趣後,注意力就會集中。
(二)適當地引導聽障兒童觀察。
聽障兒童的觀察易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情緒的影響,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聽障兒童觀察,使他們保持穩定的注意,並且主動自覺地在觀察中比較、推理。比如,通過「找不同」和「走迷宮」活動引導聽障兒童有目的有計劃按步驟地進行觀察、比較、分析,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而且鍛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提高觀察效果,還可以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教育者與孩子還可以互相評議,看看觀察得仔細不仔細,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經常這樣做,定會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三)鼓勵和啟發聽障兒童提問。
觀察能使聽障兒童對各種事物產生興趣,濃厚的興趣又會把觀察引向深入。聽障兒童在觀察活動中出於好奇會時常語序顛倒地發問,教師要有耐心,首先給予表揚,然後給予科學的回答,並引導他們繼續觀察、比較和概括。比如,當孩子提出「皮球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教師通過孩子自己實踐、觀察,再與石頭、玻璃球、勺子等可以沉在水底的物品對比,學科培訓,讓孩子們自己找到答案。問題得到解決後,孩子會享受成就感帶來的快樂,今後會更加有興趣觀察事物。
(四)利用時令特徵培養聽障兒童的觀察興趣。
春天來了,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找春天」的遊戲,激發聽障兒童觀察的興趣,帶孩子們在公園裡、校園裡觀察各種美麗的花兒,請他們從自己身上、家裡和學校尋找春天來了的信息。孩子們會說,「我身上的棉衣脫下來了。」「我家的暖氣不開了。」「校園裡的樹枝發芽了。」等等,利用時令特徵,能極大地激發聽障兒童的觀察興趣。
三、教會聽障兒童觀察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觀察興趣,還必須在觀察方法上加以指導。孩子並不是天生善於觀察,聽障兒童的觀察條理性差,如果孩子不會用正確的方法觀察事物,而是東看看、西瞧瞧,就會把要觀察事物的重要特徵遺漏掉。不但達不到觀察目的,還會形成不良觀察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會聽障兒童觀察事物的一些方法,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簡單到複雜的原則,讓聽障兒童學會自主的、細緻的、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以下觀察方法:
(一)綜合觀察法:即先局部後整體或先整體後局部的觀察方法,以達到對觀察對象全面正確的認識。例如:在教聽障兒童給房子塗色時,先整體觀察房子的顏色,再局部依次觀察窗子、門、房頂的顏色。或者先局部依次觀察窗子、門、房頂的顏色,再整體觀察房子的顏色。最後自己塗成漂亮的房子。
(二)對比觀察法:指導聽障兒童進行比較性觀察,就是讓聽障兒童觀察兩種以上事物,比較事物的異同。比如,聽障兒童在認識了雞、鴨以後,再作比較觀察,既能發現它們的共同屬性(身上長羽毛,有兩支翅膀,兩條腿,兩隻爪子),又能找出其差別(雞嘴是尖的,鴨嘴是扁的;鴨掌有蹼,會遊泳,雞爪上沒蹼,不會遊泳;還有尾巴的差別等等)。這種比較觀察的方法能使聽障兒童把握各種事物的異同、現象的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的某些內在聯繫,對提高聽障兒童的觀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順序觀察法: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後順序,並從中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使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一般情況是先整體後局部,先全貌後部分;從下至上,由近及遠。例如觀察大公雞,就要先認識大公雞的全貌,再看頭、身、腿、爪、尾。對身體各部分有印象之後,再分頭細看雞冠、喙、眼、耳等等。觀察蔬菜,從下至上,按照根、莖、葉、花、果實的順序觀察。觀察景物、圖片,就要從全貌到局部,由近及遠地觀察。教師指導聽障兒童按一定的順序觀察事物,經常訓練,可使聽障兒童的觀察逐步全面深入,思維活動趨於有序性和系統性。
四、創造各種觀察機會,培養聽障兒童勤於觀察。
觀察力的培養是日積月累的。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創造機會,組織多種多樣的觀察活動,讓聽障兒童在實踐中接觸各種事物,觀察各種現象,培養聽障兒童勤於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一)組織專門的觀察主題活動。
例如:認識服裝,到大商場或者服裝超市去觀察、認識服裝的種類、款式、顏色等;認識水果時,可以去水果超市,通過看、聽、洗、嘗、摸、買等手段學習有關水果的知識;認識魚時,到校園裡的小池塘,觀察小魚在水裡遊動的樣子,注意聽魚池裡流水的聲音,然後讓孩子從魚池邊的景物聯想到水裡的動物。讓孩子接觸周圍世界,觀察大自然,去感受周圍自然的美、趣、情。達到了與啟迪智慧,與道德、審美教育的有機結合。從全方位、多角度地學習,不僅豐富了知識,還提高了觀察能力和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開設各種觀察角。
教室裡設置娃娃家、種植角等,並每天記錄它們的變化,讓聽障兒童的周圍始終存在觀察的內容。氛圍輕鬆自由,讓孩子們養成每日觀察的習慣。
(三)活動中有機滲透觀察。
美工摺紙活動中看圖摺紙,教師為孩子提供示範,讓聽障兒童結合摺紙經驗,有順序地觀察思考,學習事物的摺疊方法。這不僅豐富了摺紙經驗,也發展了觀察的能力。
(四)在日常生活中觀察。
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樂於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在每天早上的晨檢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孩子們每天的穿著、髮型,以及飲食情況及時進行交流,引導聽障兒童學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五、重視家長參與,讓細心的觀察成為孩子的習慣。
例如:康復中心開展了家長和孩子共同自製小小故事書活動,教師指導家長引導孩子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把它們用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製作成故事小書,並且進行講故事的比賽活動,這樣鍛鍊了家長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孩子們觀察的興趣,對孩子今後進一步的學習非常重要。也可以開展「我發現」活動,利用每天晨間時間,讓孩子們互相觀察夥伴、老師、媽媽們的變化或自己發現的好玩的事兒等等,然後再輪流講述。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是瑣碎而長期的,教師和家長重視和培養聽障兒童的觀察能力,久而久之,不但對其語言發展會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也會為聽障兒童順利地融入主流社會、全面提升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