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華:陪你走完最後的旅程——紀念摯愛的先生孫遜教授

2020-12-16 騰訊網

先生已經走了兩天了,依然恍恍惚惚,仿佛一場噩夢。先生這一生應該說過得十分精彩,名重學界,著作等身,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貢獻卓著,為人又寬厚謙和,廣結善緣。但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著實不易,飽受病痛折磨,踉踉蹌蹌,但他始終不言放棄。

作者與孫遜先生合影

2017年先生開始咳嗽不止,當時並未引起重視,只當是一般的風寒咳嗽,他依然從事繁忙的學術活動,如主持白先勇先生關於程乙本的講座、龔鵬程教授關於道教思想的講座,接受邀請到河北鄭定進行《紅樓夢》講座等。

2018年咳嗽已經比較嚴重,先生還繼續給研究生開課。因人數眾多,不得不分兩個班,每周有課,每次課都要持續3個小時。同時,他負責組織光啟大講堂的工作,先後邀請陳平原、夏曉虹、葛曉音、張福貴、譚桂林、王蒙、樊景詩等著名學者、作家為上海師大本科生開設光啟通識課程。

2019年3月上旬,春寒料峭,寒風凜冽,先生仍堅持親自前去批改博士生入學試卷,當時咳得直不起腰來,改完卷子已挪不動腳步回家。由此才開始求醫,數月內輾轉於上海六院、胸科醫院、肺科醫院之間,病情日益加重,醫生束手無策,只能靠吸氧維持。

孫遜先生與白先勇先生合影

2019年9月先生在無錫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對於一個年逾古稀之人,這次手術經歷的痛苦不言而喻,單是每周一次的氣管鏡檢查就非常人可以忍受。但因身體底子好,對治療配合度高,先生居然一關一關順利闖過,一個多月就出院了。

在無錫這座江南小城,他又結識了當地許多朋友,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種磁場,總是吸引著周圍的朋友。先生是極其熱愛生活的人,隨遇而安,享受著無錫的寧靜、文化氛圍和美食。

今年年初,我陪先生遊覽了薛福成故居、錢鍾書故居、東林書院,先生興致極高。又與潘建國夫婦等一眾親朋,到太湖邊品茗,吃湖鮮,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先生一面在無錫康復,一面籌劃著回上海開始新的生活,繼續完成他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孫遜先生與陳平原、夏曉虹夫婦合影

正因為先生是個閒不住的人,今年4月回上海後,因未注意休息和防護,再度引發肺炎,只得回到無錫治療。此次感染嚴重影響了他的肺功能,只能靠吸大流量的氧氣維持。即便大多數時候只能躺在床上,他還是堅持工作。

在最後的幾個月裡,先生修訂完成了長篇學術論文《儒家視域下的韓國漢文小說研究》,撰寫了重大項目《韓國漢文小說集成》的「前言」,並在《中華文史論叢》2020年第4期發表《從韓國漢文小說異體字的使用看漢字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一文。

他不太會用筆記本電腦,實際上也沒辦法長時間坐著,因此大部分文章是躺在床上,吸著氧氣,用手機寫作完成的。同門周建忠教授回憶,先生從不用手機,但迫於現狀,他不僅讓我教會他使用手機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同齡人中差不多成了高手,因為手機不僅是他和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還是他寫作的工具。

孫遜先生在日本參加中國古典小說研討會時與弟子們合影

而引用文獻則全憑他平日的積累和記憶,有時候實在想不起來,才讓我協助查找。就是這樣的狀態,他心裡還牽掛著尚未畢業的博士生周霄、羊紅,幫他們修訂、推薦論文,希望早日在核心期刊發表,擔心他們能否順利畢業。

雖然努力調適心情,但終日纏綿病榻,戴著氧氣管,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苟延殘喘」,這種狀態非先生所能忍受,於是動了二次手術的念頭。手術風險可想而知,但他想要的是有質量的生活。於是10月8日,距離上一次手術差不多一年之時,先生再度挑戰病魔,進入手術室。

掙扎了三個星期,各項指標終於穩定下來。他第一次脫離氧氣,扶著車子蹣跚地走出病房,到走廊散步。這一刻先生高興極了,他說從今後要走出病房,走到樓下,要重回上海師大校園,那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

孫遜先生與龔鵬程先生合影

先生是上海師大中文學科的旗幟和靈魂人物,他常說學院和學科就像他自己抱大的孩子,無時無刻不惦記!今年是學科評估的關鍵年,他始終心系此事。

由於手術不久,身體非常虛弱,我不想讓他費神操心,只偶爾透露幾句情況,比如查清華院長主持的「文化潤疆」大講堂,他聽後對此十分首肯,立刻給查院長發去長篇微信,追溯上海師大中文學科支援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教育事業其來有自,他本人以及老校長楊德廣、已故孫景堯教授等都曾親自授課,說起來如數家珍。

由我領銜的上海市戰略創新團隊要接受年度考核,他也要操心,為我的匯報出謀劃策,說由他主編的《韓國漢文小說集成》要爭取儘快面試,並敦促副主編趙維國教授加快三校工作,說要為團隊做出貢獻。

《越南漢文小說集成》

二次手術後,先生努力康復,但身體極度虛弱,恢復緩慢。可是他一直都不放棄,把一天的訓練安排得滿滿的。連醫生都說,量力而行吧,不要太拼了,休息好最重要。

12月8號開始,感染捲土重來,而且這一次來勢洶洶。幾天之內,眼睜睜看著先生衰弱下去。就是這種時刻他仍保持著清醒的意識和自律的精神,戴著呼吸機還在努力屈腿、轉動腳踝,因為怕躺久了不動會肌肉萎縮。

他一直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不輕言放棄,直到生命的終點。先生啊,你太累了,這一路不肯停歇。

孫遜教授

感謝在生命的旅途上遇見你,讓我見識了人生最美麗的風景!慶幸陪你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也從你的身上汲取力量,變成一個更好、更強大的人。只是這段旅程太短太短……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想念你,摯愛的先生!

相關焦點

  • 沉痛悼念著名紅學專家孫遜教授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主同盟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屆中央委員孫遜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11日11時06分,在無錫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6歲。
  • 紅學專家孫遜昨天去世 他在紅學界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孫遜是新時期紅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資料照片)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原副會長孫遜昨天上午因病去世,時年76歲。作為新時期紅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他的病逝被視為紅學界和古典文學界的重大損失。孫遜曾經在文章裡這樣回憶馮、李二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他倆學有專攻,配合得特別默契:馮先生精於版本校勘,具體負責確定底本和參校本,以及撰寫有關校勘凡例;希凡老師擅長理論分析,對早期脂本和程本的高下優劣洞若觀火,一語中的。」這段經歷對孫遜本人的治學產生了很大影響。1981年,他以37歲的年紀出版《紅樓夢脂評初探》,一舉成名。
  • 逝者丨紅學專家孫遜今天病逝,曾作為最年輕的學者參加《紅樓夢...
    孫遜曾經在文章裡這樣回憶馮、李二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他倆學有專攻,配合得特別默契:馮先生精於版本校勘,具體負責確定底本和參校本,以及撰寫有關校勘凡例;希凡老師擅長理論分析,對早期脂本和程本的高下優劣洞若觀火,一語中的。」 這一段經歷對孫遜本人的治學產生了很大影響。1981年,他以37歲的年紀出版《紅樓夢脂評初探》,一舉成名。
  • 【紀念張麗珠教授誕辰100周年】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張麗珠教授天資極其聰穎,在《我的醫教人生》中,她提到她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St.John's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學醫7年的過程很平穩,她專心一志,毫不費力。雖然從來未開過夜車,每天按時睡覺,但在發回的考卷上,卻總能看到「Excellent」的評語。也因為回答到位,字跡清楚,發考卷的時候,老師經常會以驚喜的眼光注視著她。
  • 出軌前妻患癌被男友拋棄,臺灣男星為實現諾言陪前妻走完最後人生
    據臺媒報導,陳為民為實現諾言陪出軌前妻走完了最後的人生。近日,陳為民作客某節目,談起這件事。他坦言畢竟兩人曾許下要照顧彼此的諾言,即使離婚了,諾言也沒有改變,加上看到前妻身上長滿腫瘤、爛瘡,更堅定了他想陪伴對方最後一段路的心情。
  • 人生就是一個旅程,有的人能陪你一程,有的人能陪你全程……
    人,從呱呱聲落地,就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旅程。人生,是一個沒有回遊的旅程。人生旅程或長或短,每個人都在不停的前進著,每一個站點每一處風景一閃而過,身後是故事,前方是未來。可以回頭看走過的風景,可永遠不會回到原來的風景,人生過雨雲煙,珍惜每一分每一刻每一處風景,因為,人生是一個不可能回遊的旅程!人生,沒有相同的旅程。 人,一生都在享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旅程,旅程中有屬於自己的歡樂、悲傷、彷徨。人與人會在某一處風景擦肩而過,成為彼此的過客,可不會有相同的旅程。人生, 一個固定終點的旅程。
  • 朋友,我只想陪你走完有限的餘生
    「傻丫頭,是不是忙著長大忙著可愛」「……」可還是依然得不到任何回復也許朋友之間就應該有如此大的信任所謂的友情大概就是,她不會離開,你也知道她會一直在我們在十字路口被迫分離,但心卻僅僅系在一起可以長時間不聯繫,但需要的時候總那些人會在我們從來不會因為一些小事紅臉曾經你空間背景全都是我的照片
  • 紀念徐利治先生誕辰100周年
    今天讓我們共同緬懷和紀念徐利治先生。」      開幕式後,全體參會人員共同觀看徐利治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追憶短片。原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林安西、原大連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王仁宏、原大連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天明、原大連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主任鄭斯寧、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張鴻慶等在視頻短片中共同追憶、緬懷徐利治先生。
  • 研討會︱紀念鄭天挺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現簡記本次會議的開幕式致辭、主題演講以及「紀念鄭天挺先生專題演講」等,以饗讀者。鄭天挺與會學者合照10日上午,紀念會前,王新生副校長會見了鄭克晟、鄭克揚等鄭天挺先生親屬代表,馮爾康、南炳文等鄭天挺先生學生代表,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歐立德教授等與會學者代表。
  • 以後日子很長我希望從這刻手機鎖屏壁紙 往後餘生我陪你走完
    抖音以後的日子很長我希望從這刻XX往後餘生我陪你走完手機壁紙  以後的日子很長圖片分享  抖音以後的日子很長我希望從這這刻往後餘生我陪你走完。
  • 紀念楊振寧先生的合作者、著名物理學家兼詩人黃克孫先生
    撰文 |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責編 | 李曉明● ● ●當地時間2016年9月1日,著名物理學家兼詩人黃克孫先生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8歲。我還讀過黃先生編的紀念他的導師、奧地利裔美國著名物理學家 Victor Weisskopf的會議文集《Physics and Our World(物理學與我們的世界)》,學習過他1995年的綜述文章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and Superfluidity(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與超流)」 (在A.
  • 「他沒吃苦」 83歲奶奶在安寧病房陪老伴走完最後110天
    在浙江醫院醫療照護病房(杭州西湖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三墩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她陪伴直腸癌晚期的老伴走完了生命的最後 110天。「我知道遲早會有這一天,只希望他能少受罪。」唐奶奶輕輕嘆口氣,「我最寬心的一點就是,他走得沒那麼痛苦。」陪他接受安寧療護,這是老伴確診直腸癌後,唐奶奶的選擇。
  • 不負韶華 只爭朝夕——深汕公安分局機訓大隊民警孫遜
    孫遜,男,30歲,2013年參軍入伍,2019年轉業從警,是深圳市公安局深汕分局機訓大隊的一名民警。 春節前,一年沒回家的孫遜已經買好回家的機票,答應年邁多病的父母回家團圓,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孫遜毅然決然退掉回老家的機票,選擇繼續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崗位上
  • 暗戀是一個人的旅程,最後我只能放開你
    我真的很害怕,害怕在你身邊展現這份不應該的感情,盡力的偽裝,在你面前裝作無所謂,最後才發現我的演技是最爛的,也許你早已知道我的想法,可是卻從未挑明。思念就好像水,期望著有一天可以滴水穿石,但卻忘記了滴水也能匯聚汪洋,最後有可能溺斃其中的只有我自己。多少次想告訴你我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無數次怕形同陌路。
  • 豪門寵文:是誰說—長歌,你我一見鍾情,我這一生摯愛的都是你
    豪門寵文:是誰說—長歌,你我一見鍾情,我這一生摯愛的都是你雖說現在大家都有電視看了,但是小編還是喜歡看小說,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豪門寵文:是誰說—長歌,你我一見鍾情,我這一生摯愛的都是你,看完之後你就知道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偶爾也會出現,精彩部分小編認為就是不吃飯也要一口氣看完,曾經我想像像主人公一樣美麗
  • 清華物理系舉辦夏學江先生紀念活動
    清華物理系舉辦夏學江先生紀念活動  清華新聞網4月3日電 清華大學工科物理教學奠基人之一、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夏學江先生因病於2014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為緬懷夏學江先生,學習他的傑出事跡,3月29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理科樓舉行了夏學江先生紀念活動。
  • 紀念李賦寧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2017月3月24日,紀念李賦寧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大學民主樓召開。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單位和校內各單位的代表80餘人與會。紀念會由北京大學英語系主辦,由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李淑靜主持。
  • 大衛·柯魯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10月20日,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教育家、中國人民的朋友大衛·柯魯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大衛·柯魯克先生的夫人外國老專家伊莎白·柯魯克及全體親屬、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劉結一、教育部部長助理吳德剛、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建平、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劉延國、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長劉常珍、北京市外辦副主任張謙、人民日報社海外版主編錢江,以及北外黨委書記楊學義、黨委副書記姜緒範、副校長鍾美蓀等領導,大衛·柯魯克和伊莎白·柯魯克夫婦的朋友們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師生出席了紀念會
  •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癌症病人體面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同時讓他們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護士長孫文喜。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為了病人善終,要學會放手」老人側坐在病床上,隔著朝南陽臺的玻璃窗,望向遠處。窗外,八角遊樂園的摩天輪正在徐徐旋轉。
  • 「古瓷今說」——葉喆民先生紀念座談會在京召開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2019年1月5日上午,「古瓷今說」——葉喆民先生紀念座談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此次座談會由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吳明娣教授倡導發起,旨在紀念葉喆民先生逝世一周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陶瓷藝術設計系承辦,故宮博物院和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給予了大力支持。葉喆民,原名葉廣明,字丹楓,1924年生於北京,滿族人。2018年1月2日12時13分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