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昌:我是揚州古城 「一塊磚」

2020-12-20 中國江蘇網

掃一掃觀看揚州發布同步推出的「人物訪談微型紀錄片」。

講述嘉賓:趙立昌

●古建築專家,從事揚州民居建築文化研究四十餘年,有古城「活地圖」之稱

●曾參加編寫國家行業標準《古建築修建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編寫出版《老房子名居》《揚州鹽商建築》等專著

記者 姜濤

70多歲的趙立昌,微信暱稱叫「磚頭」,自嘲是「磚家」。

從事揚州民居建築文化研究四十餘年的他,一輩子與磚頭為伍,在這塊青磚冰冷、堅硬的背後,是一顆火熱的心,是對古城的熱愛、敬重和不遺餘力的保護。

目前,趙立昌仍然忙碌在古城保護一線,給文保人員上課、做許多單位的文保顧問、著書立說……他曾參加編寫國家行業標準《古建築修建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編寫出版《老房子名居》《舊宅翠珍揚州民宅》《揚州鹽商建築》等專著,並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

他說,如果更多的人懂得了文物保護,那麼古城的生命力就會更加旺盛。「我願做揚州古城的一塊磚,讓這些老房子永遠不倒,永續流傳。」

甘做磚頭 他與老房子結下了一輩子緣

老廣儲門橋、張玉良故居、東關街400號鹽務會館……平常沒事,趙立昌都會到這些地方走走,懷揣著不一樣的情愫。「這些都是我家祖上趙鑫昌營造廠修建的,都還在。」

趙立昌告訴記者,他出生於瓦匠世家,祖上是開營造廠、石灰店的,爺爺趙春山、父親趙金榜,都是遠近聞名的瓦匠。四代以內,他們家出了13個瓦匠和1個木匠。

上初中時,只要到了暑假,趙立昌就會被父親帶出去做小工。拎灰桶、遞磚塊,這些活兒趙立昌小時候都幹過。

趙立昌至今清晰地記得,初中畢業後的第三天,他就被帶到工地,正式跟父親學做瓦匠。從一個屋面爬到另一個屋面,就像一隻靈巧的貓,他說他就是喜歡青磚黛瓦的老房子,它們是有靈魂的,逡巡其間,仿佛是在和逝去的主人隔空對話,有意思極了!

1958年,中國開始全面實施對私有出租住房的改造公管運動。據1959年1月統計的數字,揚州共接管私有出租房屋50餘萬平方米。為了管理和維護這類公管出租房,揚州市成立了當時唯一的房產公司,以租金來養護和維修房屋,迫切需要招收一些瓦木匠來從事維修工作。趙立昌就是那時候被「選拔」到了市房產公司。

在房產公司修房拆房時,趙立昌總是動員大家將那些老房子上的磚瓦、木石、井欄等建築材料收集起來,統一保管,以備其他老屋維修時補充使用。1978年2月在修三元路、瓊花路時,他和同事們一起將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古建築舊材料一一撿拾起來,又用板車拖放到西門倉庫,堆得像個小山一樣。由於怕失火,他好多年的春節都是在倉庫裡度過的。

後來,揚州城區哪裡要維修或重建什麼古建築時,他就會小心翼翼地從中挑選出來,適得其所地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因為這些舊材料的「廢物利用」,給很多古建築增添了古韻。旌忠寺的大雄寶殿、大明寺的藏經樓、文昌路上的瓊花觀、盧氏鹽商住宅的意園、東圈門的汪氏小苑等都用過這些寶貴的舊材料,讓明珠不再蒙塵。

守護鄉愁

「有老房子在,故鄉的根就在」

老房子是有根、有靈魂的。鄉愁鄉愁,沒有「鄉」,又哪來的「愁」呢?

由於工作的原因,趙立昌每天都要穿行在老城區街巷裡弄之間,哪裡有老房子,間數多少、結構怎樣、特點如何、歷史淵源等,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揚州老城區的「活地圖」,心中有本揚州古建築完整的「年譜」,為日後修復、認祖歸宗提供了可靠而珍貴的依據。

採訪中,趙立昌從書櫃裡拿出幾十本小筆記本,大多數已泛黃,這是他幾十年的原始調查筆記,恐怕除了歷史上的房主,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些老房子的歷史了。

在廣陵路219號,三棟朱樓鱗次而立,幾進幾出的寬大院落,內有假山、池塘、園林。這裡曾居住著一個顯赫的家族——兩代一品高官卞士雲、卞寶第父子。

然而,昔日顯赫已成風中絮語。當年的左衛街,今天的廣陵路,都已繁華褪去。

抹去歷史的塵土,趙立昌作了反覆考證:當年卞氏府第主大門,在今廣陵路219號東側新揚飯店旅社位置。原來的卞氏府第,組群主房有四路並列,中夾火巷兩道,主房前後共有七進。前有門廳、轎廳,中有正廳,後有室樓,南端還設置洋書房;東路住宅(現在是廣陵消防大隊廣陵路消防中隊駐地)以花園為主,住宅為輔,園內除山石魚池、花木竹園、曲橋長廊,還有綠蔭堂、凝香館、松隱閣;西路住宅,原有主房前後五進,今存樓宅前後二進,格局基本完整。

2006年,卞氏後人從美國回來尋找老屋,從揚州找到儀徵,都一無所獲,萬分沮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看到了趙立昌的《老建築年譜》,喜出望外。很快就和趙立昌聯繫上了。後來,卞氏後人曾多次來揚尋訪祖屋,每次都是他負責接待。卞氏後人每次回來都會說:「有老房子在,故鄉的根就在!」

「卞氏後人有許多居住在美國,曾經專程結伴從美國回揚,一些人還給我寄來一些卞家更加詳實的資料。」正因為此,趙立昌跟卞氏後人成了好朋友,「我們姐妹、表哥都非常感謝您和太太的招待和幫助,您帶我們去看老卞家的住宅,給我們解釋許多建築的特點和規矩,真是我們的幸福。」卞寶第的後人卞榮青在給趙立昌的信中寫道。

近日,卞氏後人還給趙立昌發來一個函,委託他轉交給相關部門。函上寫道:「我們是揚州市廣陵路卞氏家族的後人,雖已移居各地多年,但對揚州的深厚情誼未變……近日獲知《揚州文化博覽城市建設規劃綱要(2006-2020)》相關內容中,擬對卞寶第等歷史名人故居修建歷史文化博物館,我們非常高興。擬響應揚州市政府相關規劃意見,並積極配合。我們擬出資並捐出遺存實物,在廣陵路219號卞寶第故居於1996年燒毀的卞氏老宅廢墟基礎上,以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建設恢復歷史原貌……」

趙立昌說,揚州城有卞氏後人「載不動」「割不斷」的鄉愁。

修舊如舊

他對數以千計老房子有「知遇之恩」

令人感動的是,老人不只是一個守望者,還是一個修復者、保護者,並深得「修舊如舊」的精髓。

在舊城仁豐裡,有一座宋式構件的老建築,叫旌忠寺。旌忠寺山門殿坐北朝南,呈八字形、屏風狀,高聳莊穆,和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主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雄寶殿歷史最久、最具特色。

可是在1981年,這座古廟大殿卻要塌了,而且下沉非常厲害,急需大修。趙立昌用「牮正」古技法,首創鋼絲螺絲拉拽,將大殿屋面拆除後,進行整體抬高;將每根柱子用木頭夾成「井」字形,用16隻千斤頂將8根楠木柱頂起,趙立昌親自吹哨,每次三釐米、五釐米地頂託,一共提高了50釐米,大殿終於與地面齊平。

在修復時,趙立昌發現有四根楠木柱不同程度地被白蟻蛀空了,如果「偷梁換柱」就會失去文物的原真性,於是他將蛀空的部分掏淨,用錐子打眼,採取化學澆注的方法,凝固後堅固如初,大雄寶殿又巍然挺立起來。

為了保持歷史原真性,宋式作法的構架、僧人練功的腳印方磚等都一一歸回原處,保證了修舊如舊。

此修復力作獲得了江蘇省房產科技二等獎,還使工期縮短兩個月,節省木材7個多立方,節約資金4萬多元(當時價格),保持大殿和楠木廳原有風貌。

「要不是我及時制止,現在大家可能就看不到原汁原味的汪魯門鹽商住宅了。」趙立昌回憶起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83年的一天,時任城南房管所所長的趙立昌,接到市醫藥公司報告。對方說,作為醫藥公司倉庫的汪魯門鹽商住宅,因為年久失修,非常危險,要拆除重建。趙立昌立即帶人來到了現場。在現場,趙立昌被汪魯門成片的恢宏住宅群所震撼——這裡共有九進房屋,綿延百米,存有明代構架痕跡,其中楠木大廳構架主體具有揚派建築特色,細節上又有徽派建築的元素,兩者相融。

趙立昌認為,要是拆了這片古建築,那將會是一個永遠的遺憾,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子孫。於是,趙立昌告訴對方:「堅決不能拆,我保證維修後房子不會倒塌。」他現場辦公,立即制定了加固維修技術方案。就這樣,汪魯門鹽商住宅得以保存了下來。

趙立昌對於揚州老房子是有「知遇之恩」的。「雙東」街區整治和修復準提寺、吳道臺宅第、汪氏小苑、個園南部住宅、盧氏鹽商住宅、鹽宗廟、大王廟、南門遺址廣場等工程,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人物點評

給後人留下文物保護「合格品」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上,揚州走出了一條古城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的新路。正是由於有像趙立昌這樣千千萬萬老揚州人的堅守和熱愛,才使古城揚州至今仍為人民所嚮往。

揚州老城僅剩下最後的5平方多公裡,老房子也越來越少了,這是揚州珍貴的歷史資源。老人語重心長地說,古建築的修復,要做到「四保存」,即保存原有形制(包括格局、風貌)、原有結構、原有材料、原有藝術和技術;古建築修復要修舊如舊、不宜修建一新。更不要倉促上馬、倉促施工,要建立質量問責制,給後人留下文物保護的合格品。

相關焦點

  • 古建「活字典」赤心護老城 趙立昌:我是揚州古城「一塊磚」
    揚州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老建築記錄了揚州曾經的繁榮,也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來揚州的光輝歷程。趙立昌等揚州老城守護人,默默地堅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讓老城活起來,是他們引以為傲的使命,也是為之奮鬥終身的目標。
  • 古城保護:千年文脈永續流傳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上,揚州走出了一條古城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的現代城建新路。  奇蹟  整座古城成為一塊「國寶」  揚州,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揚州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兩張金字招牌,是對揚州燦爛歷史文化的極大肯定。
  • 北師大重建遊泳池 挖出上萬古城磚[圖文]
    遊泳池裡有上萬塊舊城磚昨天,北師大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在該校正在重建的遊泳池中挖出許多城牆磚。記者趕到現場看到,正在動工的遊泳池周圍碼放著許多舊城牆磚,而遊泳池的內壁上,許多城牆磚還嵌在牆中沒有取出。一位施工隊的老師傅告訴記者,估計這樣的磚在遊泳池裡有上萬塊,從尺寸、質地和顏色上看,肯定是年代久遠的城牆磚。
  • 中國「最高」的古城,海拔2894.5米,每塊磚重都達30公斤
    歡迎走進新一期的傑出世界,我是小雲!我國在現在範圍內的古城非常的多,有一些是有特殊的文化,也有一些建造成是本身就是古城的。而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我國最高的一座古城,它的在海拔2894.5米的地方。這個海拔與我國很多的其他地區的是非常高的,這座古城位於四川省的西南部叫做松潘古城。
  • 雪後古城揚州銀裝素裹 處處皆是唯美畫卷
    2月9日,雪後古城揚州銀裝素裹,雪景美如畫,處處都是唯美畫卷,數十隻水禽在湖中戲水。(來源:中新網)(來源:中新網)2月9日,雪後古城揚州銀裝素裹,雪景美如畫,處處都是唯美畫卷,雪後的景觀,宛如一幅水墨畫。
  • 揚州:7條「徒步遊」線路覆蓋古城新城
    6條線路在古城,1條在新城據廣陵旅遊部門同志介紹,這7條徒步遊線路覆蓋古城新城,既可暢行在古色古香的老城區,也可「毅行」生機勃勃的廣陵新城。「這7條徒步遊線路6條在古城區,1條在廣陵新城。」據廣陵旅遊部門同志介紹,6條古城徒步遊線路既有親水的河道漫步,又有古色古香的古街區徒步遊。
  • 長城一塊磚有多重?
    長城一塊磚有多重?參與互動   長城一塊磚有多重?  隨後,他又同我講述了一件給當地小學生講課的往事。有一年春天,範先生受校外輔導員梅維斯女士之邀,為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義務講述長江和長城的故事。講述採用放映光碟視頻與講解畫面內容相結合的方式,獲得了滿意的效果。許多孩子是第一次看到中國的長城和長江,興趣非常濃厚,現場提問十分踴躍。  當了解到萬裡長城修築工程之浩大和艱難,有個男孩突然發問:「長城一塊磚有多重?」
  • 古城揚州的美食一起嘗一嘗
    都說」春風又綠江南岸,煙花三月下揚州。」春暖花開柳綠花紅,這時候來到古城揚州,美食美景美不勝收,今天我們就先來說下,這第一美,美食。清代大文學家曹雪芹生活於「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對淮揚菜耳熟能詳。話不多說,先上一張圖解解饞。
  • 江蘇揚州:古城民宿業主「抱團」備戰 「煙花三月」迎八方賓朋
    連日來,江蘇省揚州古城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10多家民宿業主在轄區汶河派出所和旌忠寺社區的牽頭指導下,聯合開展以「煙花三月邀您下揚州」為主題的復工復產準備工作。民宿業主圍繞「防疫消毒、消防安全、環境美化、特色文化」等方面進行相互觀摩和分享經驗,聯手打造「最安全、最健康、最舒適、最文化」的揚州民宿範本,喜迎八方賓朋的到來。↑2020年3月21日,揚州市汶河派出所民警和旌忠寺社區工作人員正在對古城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一家民宿的防疫消毒準備工作進行檢查指導。
  • 探訪古城揚州傳統技藝:理髮刀演繹「頂上功夫」
    崔佳明 攝 (新春走基層)探訪古城揚州傳統技藝:理髮刀演繹「頂上功夫」中新網揚州2月10日電 題:探訪古城揚州傳統技藝:理髮刀演繹「頂上功夫」記者 崔佳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豐潤的水土養育了熱愛生活
  • 一兩黃金一塊磚?御窯金磚博物館,論一塊磚的如何走向皇朝
    一塊磚的修煉以人而言,造磚的是心力與工藝。以磚而言,成磚的是自然與時間。簡單來說,這是一塊磚的勵志故事,接下來我會從五個方面來講述一捧泥土如何走進封建王朝的最高殿堂,從而成為「天下第一磚」……01 得名據《金磚墁地》記載:之所以叫金磚主要原因有三一:金磚燒成後,
  • 揚州首批「古城傳統民居修繕利用優秀範例」評選揭曉,都有啥~
    ,20個「揚州古城傳統民居修繕利用優秀範例」誕生。   據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揚州古城傳統民居修繕利用的整體水平,推進古城的有序更新,揚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近期開展了「揚州古城傳統民居修繕利用優秀範例評選」活動。活動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積極支持,共收到80多戶居民報送的參評案例。
  • 萬裡長城城牆上的一塊磚,被稱為「定城磚」,至今無人敢動
    監督修關的監視官郝空是個心腸歹毒的包工頭,它不信易開佔的本事,命令他計算出嘉峪關的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於是郝空思考一番依言發放磚數,
  • 嘉興曝「磚」家磚情磚事 藏磚玩磚有名堂
    他曾在網上購買了鳳凰元年殘磚一塊,請嘉興資深「磚」家盧炳洪製作成磚硯,「字口一流,配上硯池的半月造型,特別漂亮。」吳香洲對磚硯不僅賞玩,還要拓片題跋,他是畫家,還會為拓片補景,「補花卉,博古清供。」另外,他覺得古磚的歷史信息非常豐富,考證,補史之缺,也是他的一大樂趣,「我有塊太亨兩年的磚,在歷史上,沒有這個年號,考證之後發現,這是篡位者所用年號,只用了一年,當時資訊不發達,年號變了,但民間不知道。
  • 揚州皮市街:赴一場文化與美食之宴
    皮市街上除了各種文藝小店,還有有很多老民居,朱自清、汪曾祺都曾在此居住,如今他們的身影早已湮沒於青磚窄巷,那份情懷卻從未消失,就像街邊開了幾十年的理髮店,雖然沒有名字,但那斑駁的老門和精到的手藝已成為揮之不去的揚州印記。
  • 揚州: 八年科教合作新長徵 千年古城煥發新活力
    原標題:揚州: 八年科教合作新長徵 千年古城煥發新活力本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葛羽豐 許 婷8年前,揚州市吹響了科教合作新長徵「集結號」,啟動實施「科技創新提升工程」,以「科技+人才+載體+資本+產業」的模式,引入各類創新資源,培育科技「小巨人」,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 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開通在即 古城揚州擁抱「高鐵時代」
    12月10日,揚州召開連淮揚鎮鐵路揚州東站集疏運體系及東部交通中心開放運營新聞發布會。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2月10日電 (記者 崔佳明)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即將開通運營,標誌著揚州全域邁入「高鐵時代」。
  • 「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
    「姚劍,我的電腦壞了,請你幫我來修一下。」「姚劍,一會有事要用車,請你開下車。」「姚劍,一會系統要更新,請你來調試一下。」「姚劍……」有問題找姚劍,這是淮安市淮安區法院幹警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每當大家誇讚他時,他總是樂呵呵地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在疫情最緊張時期,淮安區山河下街道紫藤樹村村委會遇到了一個難題:在該村部,有一批需要居家隔離的人。但該村委會所管轄區域並不是封閉的小區,管理起來有一定難度。村委會幹部想到用視頻監控來管理,可監控安裝人員並不在本區,也沒有出入證,無法到淮安區安裝,怎麼辦呢?
  • 唐代至清代揚州南門沿用千年 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住在南門外街的一位老居民告訴記者,以前南門遺址還沒被發現的時候,就有居民在附近挖出古代的城牆磚,拿回家自己蓋房子。「這些磚塊和現在的磚不同,很大,也很堅固,一片完整的磚非常厚實,硬度也很好。」  據考古發現,南門遺址所在的甕城屬於唐代晚期,正是戰事頻起之時。當時,揚州作為軍事要塞,甕城的存在自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