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觀看揚州發布同步推出的「人物訪談微型紀錄片」。
講述嘉賓:趙立昌
●古建築專家,從事揚州民居建築文化研究四十餘年,有古城「活地圖」之稱
●曾參加編寫國家行業標準《古建築修建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編寫出版《老房子名居》《揚州鹽商建築》等專著
記者 姜濤
70多歲的趙立昌,微信暱稱叫「磚頭」,自嘲是「磚家」。
從事揚州民居建築文化研究四十餘年的他,一輩子與磚頭為伍,在這塊青磚冰冷、堅硬的背後,是一顆火熱的心,是對古城的熱愛、敬重和不遺餘力的保護。
目前,趙立昌仍然忙碌在古城保護一線,給文保人員上課、做許多單位的文保顧問、著書立說……他曾參加編寫國家行業標準《古建築修建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編寫出版《老房子名居》《舊宅翠珍揚州民宅》《揚州鹽商建築》等專著,並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
他說,如果更多的人懂得了文物保護,那麼古城的生命力就會更加旺盛。「我願做揚州古城的一塊磚,讓這些老房子永遠不倒,永續流傳。」
甘做磚頭 他與老房子結下了一輩子緣
老廣儲門橋、張玉良故居、東關街400號鹽務會館……平常沒事,趙立昌都會到這些地方走走,懷揣著不一樣的情愫。「這些都是我家祖上趙鑫昌營造廠修建的,都還在。」
趙立昌告訴記者,他出生於瓦匠世家,祖上是開營造廠、石灰店的,爺爺趙春山、父親趙金榜,都是遠近聞名的瓦匠。四代以內,他們家出了13個瓦匠和1個木匠。
上初中時,只要到了暑假,趙立昌就會被父親帶出去做小工。拎灰桶、遞磚塊,這些活兒趙立昌小時候都幹過。
趙立昌至今清晰地記得,初中畢業後的第三天,他就被帶到工地,正式跟父親學做瓦匠。從一個屋面爬到另一個屋面,就像一隻靈巧的貓,他說他就是喜歡青磚黛瓦的老房子,它們是有靈魂的,逡巡其間,仿佛是在和逝去的主人隔空對話,有意思極了!
1958年,中國開始全面實施對私有出租住房的改造公管運動。據1959年1月統計的數字,揚州共接管私有出租房屋50餘萬平方米。為了管理和維護這類公管出租房,揚州市成立了當時唯一的房產公司,以租金來養護和維修房屋,迫切需要招收一些瓦木匠來從事維修工作。趙立昌就是那時候被「選拔」到了市房產公司。
在房產公司修房拆房時,趙立昌總是動員大家將那些老房子上的磚瓦、木石、井欄等建築材料收集起來,統一保管,以備其他老屋維修時補充使用。1978年2月在修三元路、瓊花路時,他和同事們一起將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古建築舊材料一一撿拾起來,又用板車拖放到西門倉庫,堆得像個小山一樣。由於怕失火,他好多年的春節都是在倉庫裡度過的。
後來,揚州城區哪裡要維修或重建什麼古建築時,他就會小心翼翼地從中挑選出來,適得其所地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因為這些舊材料的「廢物利用」,給很多古建築增添了古韻。旌忠寺的大雄寶殿、大明寺的藏經樓、文昌路上的瓊花觀、盧氏鹽商住宅的意園、東圈門的汪氏小苑等都用過這些寶貴的舊材料,讓明珠不再蒙塵。
守護鄉愁
「有老房子在,故鄉的根就在」
老房子是有根、有靈魂的。鄉愁鄉愁,沒有「鄉」,又哪來的「愁」呢?
由於工作的原因,趙立昌每天都要穿行在老城區街巷裡弄之間,哪裡有老房子,間數多少、結構怎樣、特點如何、歷史淵源等,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揚州老城區的「活地圖」,心中有本揚州古建築完整的「年譜」,為日後修復、認祖歸宗提供了可靠而珍貴的依據。
採訪中,趙立昌從書櫃裡拿出幾十本小筆記本,大多數已泛黃,這是他幾十年的原始調查筆記,恐怕除了歷史上的房主,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些老房子的歷史了。
在廣陵路219號,三棟朱樓鱗次而立,幾進幾出的寬大院落,內有假山、池塘、園林。這裡曾居住著一個顯赫的家族——兩代一品高官卞士雲、卞寶第父子。
然而,昔日顯赫已成風中絮語。當年的左衛街,今天的廣陵路,都已繁華褪去。
抹去歷史的塵土,趙立昌作了反覆考證:當年卞氏府第主大門,在今廣陵路219號東側新揚飯店旅社位置。原來的卞氏府第,組群主房有四路並列,中夾火巷兩道,主房前後共有七進。前有門廳、轎廳,中有正廳,後有室樓,南端還設置洋書房;東路住宅(現在是廣陵消防大隊廣陵路消防中隊駐地)以花園為主,住宅為輔,園內除山石魚池、花木竹園、曲橋長廊,還有綠蔭堂、凝香館、松隱閣;西路住宅,原有主房前後五進,今存樓宅前後二進,格局基本完整。
2006年,卞氏後人從美國回來尋找老屋,從揚州找到儀徵,都一無所獲,萬分沮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看到了趙立昌的《老建築年譜》,喜出望外。很快就和趙立昌聯繫上了。後來,卞氏後人曾多次來揚尋訪祖屋,每次都是他負責接待。卞氏後人每次回來都會說:「有老房子在,故鄉的根就在!」
「卞氏後人有許多居住在美國,曾經專程結伴從美國回揚,一些人還給我寄來一些卞家更加詳實的資料。」正因為此,趙立昌跟卞氏後人成了好朋友,「我們姐妹、表哥都非常感謝您和太太的招待和幫助,您帶我們去看老卞家的住宅,給我們解釋許多建築的特點和規矩,真是我們的幸福。」卞寶第的後人卞榮青在給趙立昌的信中寫道。
近日,卞氏後人還給趙立昌發來一個函,委託他轉交給相關部門。函上寫道:「我們是揚州市廣陵路卞氏家族的後人,雖已移居各地多年,但對揚州的深厚情誼未變……近日獲知《揚州文化博覽城市建設規劃綱要(2006-2020)》相關內容中,擬對卞寶第等歷史名人故居修建歷史文化博物館,我們非常高興。擬響應揚州市政府相關規劃意見,並積極配合。我們擬出資並捐出遺存實物,在廣陵路219號卞寶第故居於1996年燒毀的卞氏老宅廢墟基礎上,以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建設恢復歷史原貌……」
趙立昌說,揚州城有卞氏後人「載不動」「割不斷」的鄉愁。
修舊如舊
他對數以千計老房子有「知遇之恩」
令人感動的是,老人不只是一個守望者,還是一個修復者、保護者,並深得「修舊如舊」的精髓。
在舊城仁豐裡,有一座宋式構件的老建築,叫旌忠寺。旌忠寺山門殿坐北朝南,呈八字形、屏風狀,高聳莊穆,和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主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雄寶殿歷史最久、最具特色。
可是在1981年,這座古廟大殿卻要塌了,而且下沉非常厲害,急需大修。趙立昌用「牮正」古技法,首創鋼絲螺絲拉拽,將大殿屋面拆除後,進行整體抬高;將每根柱子用木頭夾成「井」字形,用16隻千斤頂將8根楠木柱頂起,趙立昌親自吹哨,每次三釐米、五釐米地頂託,一共提高了50釐米,大殿終於與地面齊平。
在修復時,趙立昌發現有四根楠木柱不同程度地被白蟻蛀空了,如果「偷梁換柱」就會失去文物的原真性,於是他將蛀空的部分掏淨,用錐子打眼,採取化學澆注的方法,凝固後堅固如初,大雄寶殿又巍然挺立起來。
為了保持歷史原真性,宋式作法的構架、僧人練功的腳印方磚等都一一歸回原處,保證了修舊如舊。
此修復力作獲得了江蘇省房產科技二等獎,還使工期縮短兩個月,節省木材7個多立方,節約資金4萬多元(當時價格),保持大殿和楠木廳原有風貌。
「要不是我及時制止,現在大家可能就看不到原汁原味的汪魯門鹽商住宅了。」趙立昌回憶起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83年的一天,時任城南房管所所長的趙立昌,接到市醫藥公司報告。對方說,作為醫藥公司倉庫的汪魯門鹽商住宅,因為年久失修,非常危險,要拆除重建。趙立昌立即帶人來到了現場。在現場,趙立昌被汪魯門成片的恢宏住宅群所震撼——這裡共有九進房屋,綿延百米,存有明代構架痕跡,其中楠木大廳構架主體具有揚派建築特色,細節上又有徽派建築的元素,兩者相融。
趙立昌認為,要是拆了這片古建築,那將會是一個永遠的遺憾,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子孫。於是,趙立昌告訴對方:「堅決不能拆,我保證維修後房子不會倒塌。」他現場辦公,立即制定了加固維修技術方案。就這樣,汪魯門鹽商住宅得以保存了下來。
趙立昌對於揚州老房子是有「知遇之恩」的。「雙東」街區整治和修復準提寺、吳道臺宅第、汪氏小苑、個園南部住宅、盧氏鹽商住宅、鹽宗廟、大王廟、南門遺址廣場等工程,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人物點評
給後人留下文物保護「合格品」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上,揚州走出了一條古城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的新路。正是由於有像趙立昌這樣千千萬萬老揚州人的堅守和熱愛,才使古城揚州至今仍為人民所嚮往。
揚州老城僅剩下最後的5平方多公裡,老房子也越來越少了,這是揚州珍貴的歷史資源。老人語重心長地說,古建築的修復,要做到「四保存」,即保存原有形制(包括格局、風貌)、原有結構、原有材料、原有藝術和技術;古建築修復要修舊如舊、不宜修建一新。更不要倉促上馬、倉促施工,要建立質量問責制,給後人留下文物保護的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