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不是你想掏就能掏的,尤其是小孩子,弄不好還會受傷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說起掏耳朵我們都不陌生,我們成年人大都習慣定期掏一掏耳朵,甚至有些比較講究的還會專門去醫院或者服務機構進行「採耳」。
不過一說到這掏耳朵,很多寶媽考慮更多的還是娃的「耳屎問題」,這件事上,大家都比較迷糊,娃到底能不能掏耳朵,什麼時候需要掏耳朵,掏耳朵有沒有風險等等。
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說說給娃掏耳朵的那些事。首先得搞清楚一些問題。
「耳屎」在醫學上的專稱叫做「耵聹」,主要是由耳道皮膚腺體分泌出的物質以及混合了灰塵和皮屑形成的物質。
耳屎一般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乾性,一種是溼性,溼性的一般也被稱為「油耳」。無論是乾性的溼性的都和遺傳有關,並不是什麼毛病,一般來說,我們國人乾性耳比溼性耳要多。
耳屎雖然看起來有些噁心,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一般來說有三個作用。
人的一生都會「長耳屎」,如果耳屎堵住了耳道,這種情況被稱為「耵聹栓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誘發「耳朵漲」、「耳痛」甚至是「聽力下降」的情況。
出現這種情況,才需要到醫院進行處理,否則是沒必要擔心的。平時我們定期適當的清理清理耳朵即可。沒必要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去醫院「掏耳朵」。
耳道本身就具有自排自潔的功能,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耳屎是可以自行排出的,而且平時的咀嚼動作也會促進耳屎的外排。
另外,沒事不要反覆的掏耳朵,這會很容易破壞耳道的皮膚屏障,甚至誘發炎症。
因為掏耳朵而受傷的例子比比皆是。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失聰,所以說,只要耳朵沒啥有異常症狀,就不用掏它,隨他去吧。
也不建議。
相比成年人,小孩子的耳道更窄,並且皮膚的免疫力也更加脆弱,稍不留神掏耳朵都會引發外耳道發炎。
和成年人一樣,除非孩子的耳屎已經將整個耳道堵滿了,並且誘發了一些類似耳痛、聽力下降等症狀時,才需要專業的耳道清理,但也不建議家長自己操作,儘量就醫諮詢。
醫院會採取兩種處理方式,一是醫生直視之後夾取耳屎,二是使用滴耳液浸泡3日左右,等到軟化了一定程度,再回到醫院用專門的設備進行衝洗。
正常來說,但凡娃的耳屎可以在直視下夾取,都遠算不上是「耵聹栓塞」,也不會有其他症狀,多數情況只有耳屎擋住了醫生檢查耳膜時,他們才會主動採取夾取的處理方式。
相比之下,耳道衝洗則是更加溫和的方式,多數4歲以上的娃也都會樂於配合。但還是想說,除非娃的耳朵因為耳屎出現了各種症狀,不然還是不建議處理的,掏耳還是衝洗都不建議。
即便真有了異常症狀,也不建議父母自己操作,還是要去醫院掛個「耳鼻喉科」,找醫生來看看,讓大夫幫你掏。
錦鯉媽咪有話說
很多家長對於娃掏耳朵這件事都很糾結,其實完全沒必要,也不用擔心娃的耳屎太多會影響聽力,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娃的耳朵只要沒出現異常,就完全沒必要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