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跟著馬春樹博士學習動力催眠,自我成長的很好,情緒控制能力大大提高,幾個月都不會和孩子發火了。
半個月前我又參加了馬春樹博士的萌媽訓練營,大腦底層邏輯又開始升級,穩定性有所提升。
可是今天我又發飆了,我就想怎麼會這樣呢?從神經科學原理怎樣來解釋呢?正在處於困惑時,魯敏師姐的一個短視頻出現在我的眼前,內容大體上是說神經要形成一個新的通道代替一個舊的通道,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我們要形成一個新的思維模型,需要經歷五個階段。
原來我只是在轉化的過程中,新的思維模型還沒有建設好。我現在已經突破了隨時都在觸發戰鬥逃跑的原始反應階段,而升級到了事後反思階段,再經過一段時間動力催眠訓練,還會晉級的。
由此來看,我們教育孩子時,是不是真正接納孩子反覆試錯呢?就像馬春樹博士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敢試錯」。
下面我們從神經學和心理學原理來分析下面的案例,看看反應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從神經科學角度上來說,當孩子的需求沒被滿足時,孩子的杏仁核攻擊反映出現,直接觸發戰鬥逃跑反應,快通道被激活,於是開始哭鬧。
那麼從心理角度來看,孩子的哭鬧,目的是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尋求安全感,不斷的尋找確定性,不斷探索你的底線。
那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媽媽一定要溫柔,堅定,不變,不要被孩子擊垮,否則你的邊界就沒有了,一定要有明確的規則,給他一個明確的邊界,不打罵。
那有人說:「打罵很管用」。但是後果很嚴重,孩子達成目的的能力被打消了。
溫尼科特說:「衝動抑制了,創造性也就連帶被抑制了」。
孩子有了攻擊性,是在探索和建立清晰的邊界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敢試錯。
所以放棄絕對真理,只有相對合理。
我們一直在尋找確定性,這是人類畢生的追求。
你懂了嗎?什麼時候你不知道對錯,什麼時候忘了解決問題,那恭喜你,你又升級了,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