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疫情趨緩,這些天大家的心情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小區裡活動廣場人逐漸多了起來,我所在的小區裡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跟她媽媽引起了大家的圍觀。原來,小女孩在跟媽媽秀單詞,媽媽指著樹問她大樹怎麼說,小女孩奶聲奶氣的說:「tree!」媽媽問她小狗怎麼說,小女孩脫口而出:「puppy!」旁邊的大媽大爺紛紛誇讚,真是個聰明的好寶寶。娃開心,娃媽自豪,其樂融融。
這一幕是不是你也很熟悉?
其實,在幼齡階段,寶寶這樣背單詞,是一種誤區,如果你家寶寶也有這樣的「自豪」,可別高興太早!
幼兒英語課可不是語文課
學英語是目前大多數小朋友的必修課,很多心急的家長花了錢,就要看到效果。那麼他們靠什麼來評價呢?就是能不能說出中文對應的單詞,這很好理解,因為我們這一代家長,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英語課開始兩年就是老師上課考察背單詞,背得好的,就是學得好。單詞配上中文抄一頁作業本簡直是家常便飯。於是,我們說英語時,都在大腦裡有一個中文翻譯成為英文的過程,其結果就是效率低張不開口,開口後總感覺是chinglish。
其實,語言學習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兒!
我們回想下我們的寶寶是怎麼學會說中文的,就全然明了了。寶寶小時候,主要是通過聽大人說話,再把看到的事物對應語言,從而學會了說話。那麼學英語,最好的狀態也是如此。這裡請注意,並不是說背單詞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說,對於3-6歲的寶寶這種方法並不符合規律,且不高效,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長大後也很容易遺忘。
英語和漢語本身就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在一開始過分強調這種對應,只會把語言學死,運用起來非常困難,要開口時就要先在腦子裡翻譯一遍。想要寶寶學好英語,或者說啟蒙,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英語思維,那麼什麼是英語思維呢?
理解,是運用好的基礎
自然語言學習,「聽」為根基,事物特徵(特點)是線索,人腦自然的探索過程是:通過觀察某一個東西的外形,形成印象後對應語音發音,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類的大腦更喜歡通過圖像獲取信息,而6歲前的兒童,就更是如此,相信大家都有體會,這也是小朋友為何如此願意看卡通的原因。
所以,大部分機構或類似貓博士英語這樣的app中常用的就有圖片、聲音、動畫與應用場景結合,是有其底層科學道理的。比如,我們都知道box是盒子的意思,那麼小朋友見過家裡的盒子,他就會把box和家裡的盒子結合起來,這種記憶,是永不磨滅的。當然也不是說不告訴孩子盒子的中文是「盒子」,而是說,學習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理解盒子是一個什麼東西。
如何做才能逐步建立英語思維?
多聽,但不強求多說
聽是輸入,寶寶學中文也是聽出來的,簡單來說,輸入的量足夠大,頻次足夠高,就有了說的基礎。這方面,有很多成型的方法,像是聽英語兒歌和故事,看英語原版的卡通片,都是非常好的。
需要注意的是,重複頻次是非常重要的。鑑於幼兒階段孩子腦發育的特徵,建議優質的素材反覆聽,以獲得語感。中國寶寶學英語,難在沒有語言環境,我們只好生造出一種環境,去鍛鍊孩子的語感,增加頻次和輸入量就是放大語言環境的過程,長此以往積跬步而至千裡,在孩子的腦子裡就形成一種感覺。
與很多強調英語思維的攻略不同,我們這裡建議在3歲左右的寶寶,家長不要強求他們開口說。道理很簡單,中文發音都沒有完全清晰,強求說英文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中國家長即使是研究生學歷,英語寫作水平與母語者不相上下,一開口還是會露餡,何況這麼小的孩子。小孩子在初學英語時聽力肯定是大大強於口語也是自然規律,通過強大的輸入,建立的英語思維框架才是更該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