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國考」放榜了!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360號公告,「宜優1611」「黃廣華佔1號」等574個稻品種已經通過了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六次主任委員會會議審定。
「宜優1611」是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所培育的新品種,也是2020年長江上遊國家統一試驗中唯一一個獲得部頒一級優質米的品種。據了解,只有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才能上市銷售。所以對於水稻新品種而言,通過「國考」意味著拿到了上崗證,可以合法賣給農戶進行種植了。
「宜優1611」通過「國考」的背後,是一條以年為計時單位、一顆米的漫漫設計之路。「沒有捷徑可走,15年時間實現了設計,是終點,也是起點。」宜優1611設計團隊負責人、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所研究員李耘表示,一顆米的設計,既有宏觀層面的「望聞問切」,也有微觀層面分子水平的基因重組疊加,更有一份堅持。
為好米「選父親」花了6年
李耘表示,一粒好米、一個優良品種的培育,既要有育種目標,還要有可行的技術路線,同時更需要優良的「資源」。
早在2006年開始,李耘和他的團隊就制定了「優質、高產穩產、適宜輕簡化栽培的新品種選育」這一育種目標,並開始引進和篩選各種資源。他們先後引進了國內外200餘份特異種質資源,對每一份資源進行評價、鑑定,並通過常規育種技術和生物技術,擴大血緣差異,增強雜種優勢、塑造理想株型;利用群體光合潛力,優化性狀組合,克服遺傳累贅,實現有利基因重組,創製新材料,擇優選擇,優中選優。終於在6年後,培育出宜優1611的父本「瀘恢1611」。
「2013年開始測配,通俗地說就是給瀘恢1611介紹女友。」李耘介紹說,從「6選3」到「3選1」,3年過去,「瀘恢1611」和「宜香1A」最終走到了一起,培育出「宜優1611」。「宜優1611」也是名門之後。它的母親,育種上稱之為母本的「宜香1A」研究開發至今已近20年,以其為母本的培育出的系列品種已有幾十個。
水稻生長期,李耘和團隊工作人員幾乎天天下田觀察記載水稻品種的表現,為了加快成果培育,他們在四川、海南之間來回跑。
經歷連續5天38.5℃高溫考驗
除了不遠千公裡前往海南搶時間,最後得到的稻穀還要經歷高溫、蟲害、霜凍、大風等考驗,如果考試不及格,整個設計有推倒重來的可能。李耘介紹說,水稻種子發芽一般最低需要12℃,35℃以上則過高。「宜優1611」曾經歷連續5天38.5℃的高溫,以及12℃以下的低溫考驗;參加2018年至2019年國家統一試驗長江上遊區試驗,29個點倒伏性表現全部直立,未發稻曲病;28個點未發稻頸瘟,一個點輕感。
四川有三個水稻「魔鬼考場」,分別位於蒲江、德陽以及瀘州。其中瀘州「考場」的溫度最高曾超過40℃,平均也在38℃左右。不光高溫,該處還有低至10℃的倒春寒。蒲江「考場」的主題則是稻瘟病,「身體底子稍微差點,都會病倒」。通過考驗的水稻最後還會送往德陽。而測試內容也從著眼於自身,變為了適應各種外部條件,像能否在之前種過蔬菜或者小麥的土壤裡健康生長;人工、機械、直插等播種方式是否可行等等。(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