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月就能吃到新大米?昨天,記者在金山廊下看到,200畝「八月香」示範田長勢喜人,金黃的稻穗在風中搖曳。隨著收割機在田間穿梭,聞上去有「爆米花香」的新大米即將上市。聞訊趕來的米業公司,紛紛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向種植戶預訂了明年的「八月香」。
播一次種,可收兩季稻
米粒細長、晶瑩透亮的「八月香」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最新選育的極早熟新品種,其全生育期只有105天,比上海常規粳稻提前50天收割,正好避開病蟲害高發的9月中下旬。
「別看生育期短了50天,『八月香』經國家稻米品質檢測中心檢測,各項指標均達一級優質米標準。這是上海本土近15年來第一個推廣應用的『一級米』。」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說。
上海的水稻一般種一季收一季,而「八月香」的頭季稻收割後,畝產可達500千克,採用再生稻種植技術,10月份可再收一季晚稻,畝產大約250千克。如此一來,同一塊耕地只要播一次種,就可收穫兩季水稻,畝產累計750千克,遠超常規粳稻產量;或採用「稻穀+蔬菜」的種植模式,利用空出的茬口時間種植蔬菜或西瓜,相比傳統水稻種植模式,也能大幅提升經濟效益。
「八月香」還屬於節水抗旱稻,被農民親切地稱為「不用栽的水稻」,既可種在旱地,無需插秧,也不用泡在水裡。種植過程可以減少約50%的化肥和農藥,以及80%的甲烷排放,每畝稻田的成本差不多可節省200餘元。
好不好吃?看食味指標
為讓上海市民更早吃上可口的新米,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人員前後忙活了七八年。
「水稻生育期短,就意味著難以攝取足夠多的營養,出穗時正值高溫,水稻灌漿速度快於常規品種,對米質而言更是一道坎。還要保證高溫下的結實率,更是難上加難。」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餘新橋皮膚被曬得黝黑,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時間待在田間。他說,其實並沒有什麼高招,只是在上萬個排列組合中,一步步找到目標基因。
每一個基因資源都需拿到田間做篩選實驗,為了在矛盾中尋找到平衡點,科研人員只能在田間多下功夫。抗稻瘟病鑑定,他們去了江西井岡山和湖北恩施;抗旱篩選,他們去了浙江安吉;為尋找分櫱能力強的品種,他們又去了安徽阜陽。這支育種隊伍一年到頭都在地裡,就算到了冬天,他們也要去海南,別人去看海,他們依然在種地。
千粒重、穗實粒、有效穗,這三個數字相乘就是一畝地的產量。科研人員一直在和這三個數字「較勁」:高產品種千粒重一般28克上下,但「八月香」得降到23克,否則米質達不到一級。如此一來,有效穗就要增加……
「就算米質達到一級,口感也不一定好,關鍵還要看食味指標。」餘新橋說,上海市民喜歡吃香米,比如泰國米大多屬於「爆米花香」。為讓「八月香」吃口好,科研人員一直在食味指標上下功夫。鹼消值低,飯冷了才不硬;膠稠度高,飯才有彈性;最有挑戰性的是直鏈澱粉含量,它容易隨著溫度變化,直鏈澱粉含量低,米質才軟,但又不能太低,否則煮出來像稀飯。
平日裡,在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各個基地,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莫過於試吃。十幾個電飯煲,標上號碼一字排開,得分低淘汰出局。讓科研人員自豪的是,「八月香」的食味指標得了「90分」,只比最高分的一款粳米少一分,是目前全國秈稻品種裡最高的。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