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一二年級時,成績每次都是98分以上,可是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直線下線,每次都只有80幾分。」這就是很多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三年級現象」。
一些孩子讀一二年級時成績優秀,而在三年級這個重要轉折期,沒有成功過渡,多是因為存在以下4個問題,家長必須加以重視:
一、寫字速度慢
寫字速度慢,直接影響有兩個:一是導致作業寫得慢;二是導致考試時答題慢。作業寫得慢,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考試答題慢,則會出現試卷做不完的情況,二者都嚴重影響成績。
一二年級的作業相對較少,尤其是在減負的號召下,筆頭作業更少,均被網上作業代替。但是,不管在哪個學校,進入三年級後的作業量都是直線上升的,根本沒有過渡的時間。所以,在孩子讀一二年級時,家長應著重訓練孩子的寫字速度和質量,為三年級打下良好基礎。
二、審題能力差
很多時候,家長拿著孩子的試卷頻頻惋惜:「唉,這道題明明會做,就是沒看清要求。」其實,審題能力也是一項學習的基本功。一次「沒看清」可能是粗心大意,次數多了,就是審題能力差。一二年級時,題型單一,再加上大量的重複性訓練,而且應用題又少,孩子在做題時甚至不需認真審題,也能把題目做對。但是到了三年級,隨著應用題的增多,各種新題型的出現,審題能力差的孩子,就會出現成績下降的現象。所以,家長應重視對孩子審題能力的培養。
三、課外閱讀少,而且質量差
為了保護和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有些家長採取「不幹涉」的態度。而孩子們讀書,若沒有家長的引導,就會本能地選擇「圖畫多,字數少」的讀物。這也是「漫畫書」廣受歡迎的原因。但是,這類圖書看多了,並沒有好處。閱讀之所以能幫助孩子成長,有助於孩子學習,是因為有益的閱讀能引發孩子的深入思考,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質量差的閱讀甚至很少閱讀,則容易讓孩子內心浮躁,無法靜心學習。
四、嚴重的畏難情緒
畏難情緒,在很多一二年級的孩子中普遍存在。這些孩子在做題時,每每碰到新的題型或者字數較多的應用題,第一反應就是問家長,而不是獨立思考。但是,進入三年級後,逐步開偏重於考察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不是計算能力。不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在考試時遇到新的題型,首先就在潛意識裡默認自己不會做,而不是積極地思考,從而會導致失分較多。其實,很多題目,只要沉下心來逐步思考,都不難。但是這種敢於面對挑戰,獨立思考的能力,則需要從小培養。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乃至整個學生階段,極為重要的一個轉折點。面對孩子暫時的成績下降,家長不要過於焦慮,更不能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相信只要家長加以重視,克服掉孩子的不良習慣,對孩子多引導多鼓勵,一定會取得進步。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視覺中國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