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進入五月下旬,就明顯感覺到天氣炎熱,想必今年的三伏天也會很熱。農村俗話「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無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今年夏至是6月21日這一天,算起來第三個庚日為公曆7月16日,末伏結束的時間是8月24日,三伏天整整為40天。在這期間要坐月子的孕媽媽們得提前知識儲備啦!以下三伏天如何科學坐月子,先來了解一下吧。
三伏天坐月子可以開空調嗎?
三伏天坐月子可以開空調,否則真會中暑!有些年輕產婦貪涼,恨不得直接坐到空調邊上,這樣容易導致寒氣入體,等老的時候出現腰酸背痛的症狀。另外,還會影響惡露排出,不利於產後康復。
三伏天坐月子,產婦呆的房間溫度不能太高,適當的時候可以使用空調和電風扇,最好是兩個同時打開,讓電風扇分散冷氣,避免冷氣直接吹到產婦身體上。房間的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大約20-25度,具體以產婦感覺合適為宜。
三伏天坐月子怎麼吃?
說到夏天坐月子,很多人關心吃什麼的問題。老輩的人都說,坐月子最好吃雞蛋、喝紅糖水,再加上小米粥就算是完美的月子餐。目前隨著坐月子觀點開放,現在科學坐月子飲食原則包括:
多喝溫開水,避免拿果汁、飲料充數。不要吃冷飲和含有碳酸類的飲品。飲食要豐富,保持均衡營養,葷素搭配。避免吃辛辣食物以及發物。少食多餐,不可貪吃。最好以天然食物為主,不要過多服用營養品。不要為了恢復身材,而控制飲食的攝取量,再愛美也不能在月子期間減肥。保證補鈣補鐵的食物攝取量,富含鈣質的食物如骨頭湯、海帶、牛奶、芝麻等,富含鐵的食物有黑木耳、動物內臟等。
三伏天坐月子飲食有「禁忌」
不要吃太多雞蛋或雞(曾經聽說過坐月子吃了整整30隻雞)
有次聽到一個產婦說自己坐月子,每天至少吃8個雞蛋,還有人更誇張說坐月子吃了30隻雞,且不說營養是否均衡的問題,想問問這些媽媽們怎麼吃下去的呢?
有數據研究表明,在整個產褥期間產婦每天需要的蛋白質約100克左右,這樣算起來,每天吃雞蛋3~4個就足夠了。過量的雞蛋或雞肉都會加重產婦腸胃負擔,引起負面效應。
不要長期喝紅糖水
有人說產後喝紅糖水可以加速惡露的排出,因為不少媽媽恨不得天天喝、一直喝。要知道夏天坐月子喝過多的紅糖水,不僅引起血糖高,還會導致出汗多,讓原本未恢復的身體更加虛弱。
另外,喝紅糖水會引起惡露量增加,還可能引起後期的貧血。所以紅糖水固然有它的好處,但也要注意不要盲目的喝。
不要吃冰的、寒性的水果
三伏天普通人都熱的受不了,何況天天悶在家裡的產婦。由於天氣太熱加上體內燥火旺,有些年輕產婦就想挑戰一下涼的食物,切記這萬萬不可!坐月子期間禁食冰的、寒涼的食物,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以後牙疼,還會落下月子病。
有些食物再饞也不要吃:常見冷飲、西瓜、涼拌菜、從冰箱剛拿出來的食物等。還有容易回奶的食物,如含麥芽豐富的食物,麥芽糖、喝大麥茶等。柚子、山楂也是能引起回奶的水果,少吃為妙。
不要吃硬的、過鹹的食物
過硬的食物會給產婦牙齒帶來一定壓力,過鹹的食物容易引起身體水鈉瀦留,造成水腫。
以上這些就是三伏天坐月子怎麼吃,但是如果問到哪些食物再饞也不要碰,包括冰、涼、寒類的食物。其他的食物個人覺得可以吃,但要注意避免過量。畢竟這不能吃,那不能吃,說多了就感覺失去了生活原本美好的樣子了。
三伏天坐月子,可適量洗澡
產婦剛生完孩子會經歷「產褥期」,會有大量汗液排出,再加上天氣本來炎熱,很容易出現溼疹和過敏性疾病。所以,三伏天坐月子可以適量洗澡,注意勤換內衣、內褲。
一般順產建議3天左右開始洗澡,剖腹產建議一周左右開始洗澡。具體洗澡時間依個人身體情況而定。要注意的是洗完澡要及時擦乾,避免溼氣入體。
一樣的道理,洗完頭要及時吹乾。坐月子可以洗頭,尤其在炎熱的夏季,不洗頭可能自己都忍受不了那個味道。但是,洗完頭無論屋裡有多暖和,也要及時用吹風機吹乾頭髮。
三伏天坐月子熱的睡不著怎麼辦?
保證良好的睡眠是產後恢復的重要原則之一,月子裡應保證每天有8-10小時的睡眠時間,這樣利於產婦恢復。一般新生兒睡眠時間較多,晚上吃完奶就乖乖的睡了,很少哭鬧,如果產婦隨著孩子的睡眠,應該能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很多人並不是因為孩子哭鬧睡不好,而是熱的睡不著。這時可以使用草蓆,不僅清涼但也很溫和。避免應用麻將蓆,過硬以及過涼,都會引起產婦身體不適。
月子裡應避免親密行為
由於子宮內的創面還沒有恢復,過早恢復夫妻生活很容易導致產褥期感染,甚至造成慢性盆腔炎等不良後果,所以爸爸們要忍住了,月子裡要避免親密行為哦。
保持良好的心情
坐月子期間由於激素影響,不少產婦容易傷感,也容易與家人發生矛盾,嚴重影響心情。坐月子期間,心情不佳不僅對乳房是一種傷害,還會導致回奶的情況,威脅到寶寶的「糧食」問題。
所以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情至關重要,爸爸要在月子期間發光發熱,多陪產婦溝通聊天,多安撫產婦不良情緒。同時,爸爸要多帶寶寶,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還可以照顧到產婦的身心問題。
編後語:三伏天即將來臨,要坐月子的你準備好了嗎?有更多疑問或經驗,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
關注@天天話育兒,分享更多母嬰育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