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字村獲得通州區政府頒發的「通州區第一批美麗鄉村人居環境驗收百分村莊」稱號,並獲得百萬獎勵資金。這是小海字村近年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同時,在綠色有機農業增收、生態文明建設、旅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也獲得了可喜的發展。
在首都「四個中心」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大背景下,小海字村落實通州區「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功能定位,貫徹實施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的發展戰略,根據於家務回族鄉打造「一谷、一鄉、一區「的發展定位,尋找發展方向,不斷發展壯大。
小海字村是個有悠久歷史的村落。小海字村自明朝正德年間,開始聚落成村,迄今約500年。小海字村最輝煌時是在20世紀70年代,糧食總產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10倍,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幟。
1977年6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餘秋裡和陳永貴到小海字村考察農業生產情況。當時小海字村就有「北京的大寨」之稱,還流傳著「遠學大寨,近學小海字」的說法。進入21世紀,紅極一時的小海字村沒跟上改革開發大潮,漸失往日光芒。
2013年,村裡欠帳財政赤字300萬元,為了發展經濟,小海字村把在商海打拼30多年的優秀企業家宋長春聘請回村,在村兩委會的領導下,以企業化運營的方式幫助村民致富,經多次開會研討,決定對小海字村制定全新的發展戰略:發展集文化、旅遊、農業生態園為一體的養老產業。
於家務回族鄉近年來明確打造「一谷、一鄉、一區」的發展戰略,「一鄉」指生態宜居之鄉,積極承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創建特色文明村莊。於家務回族鄉清晰的發展定位,為小海字村發展旅遊養老生態產業奠定了政策基礎。
小海字村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來看,具備發展養老旅遊產業的條件,如果依託鄉村旅遊來抓好養老產業,不僅可以滿足本村老人的養老需求,還可以吸引村外乃至北京市及周邊老人到小海字村養老的需求,同時,可以吸引城裡人來這裡體驗鄉村生活。
相對較低的養老費用,讓更多的老年人能消費得起。如果能做好鄉村田園養老示範帶頭作用,繼而帶動鄉村農業觀光旅遊事業的發展,有好山好水還要有好的宣傳,通過養老帶來的人氣,幫助當地村民實現脫貧致富。
在小海字村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這些年中,村裡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裡75歲以上孤寡殘疾失獨老人可以在村裡建的養老院中免費吃住,並有專人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村裡為大齡未婚青年提供結婚住房、還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免去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對村裡生活有困難、孤寡殘疾和患病的群眾,村委會都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健身房、休閒公園讓村民保持身體健康。
百姓大舞臺活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裡老人實現了五年免費吃住,鄉親家裡有大病大事,村兩委會班子衝在前面給予幫助,近年來小海字村鄉親幸福指數不斷攀升,村民普遍對發展勢頭滿意。近幾年,小海字村從「上訪大戶」變成零上訪,村子變得更加和諧文明。
養老產業不僅要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也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小海字村養老院內部設施布置精美,服務周到;在供老人們休閒養生的垂釣園,碧綠的湖水時而露出魚兒的身影;附近有北京大集可以遛彎購物;近千平方米的健身房寬敞明亮,器材齊全;老年人形成了團結友好的社區,在閒暇時進行交流。
小海字村以養老旅遊產業為主導方向,村兩委會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去國外進行考察,引入先進的有機蔬菜種植技術,打造綠色農業產業鏈。
老人們可以在這裡爬山、遊泳、垂釣、高歌,採摘。周末還可以攜家人團聚,遠離城市的喧囂,盡情享受鄉村清新的環境和世外桃源般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
休閒公園裡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鮮花盛開,走在石階小路上,沁人心脾的花香,美麗的蝴蝶縈繞身旁,還有可愛的小昆蟲,天然氧吧,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生活在如此美如畫般的環境中,老人們心情歡愉,身體自然健康。
小海字村建有園林公園和花園一條街,為老年人營造養生佳境。此外,市民們可租賃蔬菜大棚,自己種植,體驗勞作的成就感;也可租賃大棚僱傭農民種植,享受有機成果。另外,今年將籌建北京東部最大最先進的寵物樂園,吸引愛寵的人們到這裡來訓練、購買、美容、寄養,打造北京最高端的寵物社群。小海字村未來要在綠色有機農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將它做成村裡的支柱產業。
如今的小海字村,濃蔭綠樹,溪流潺潺,美麗的公園鳥鳴啾啾,花香宜人,仿佛北方小江南。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做大巨大貢獻的宋長春,目前擔任小海字村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主任,繼續在村兩委會的領導下,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作貢獻。
小海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愛田上任以來,從早到晚,勤於公務,不辭勞苦,帶領村兩委會幹部團結奮進,把黨建和經濟發展同時抓,做了大量工作。
她對小海字村前景充滿信心,她認為只有踏實幹事才能贏得村民和黨員的信任,她表示,村兩委會幹部近年來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小海字村將繼續按照養老農業觀光旅遊產業發展定位做強做大,在上級黨委領導和村民、黨員們的支持下,帶領鄉親們致富。
責任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