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植物菌根因子受體

2020-12-20 騰訊網

11月28日,Molecular Plant 以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題為A LysM Receptor Heteromer Mediates Percep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tic Signal in Rice 的研究。該研究發現OsMYR1是菌根因子(Myc factor)的受體,闡明水稻類受體蛋白複合體OsMYR1/OsCERK1識別菌根因子的分子機制。同時,該研究還通過改造OsMYR1/OsCERK1蛋白複合體,提高了水稻對固氮根瘤菌所分泌的結瘤因子(Nod factor)的識別能力,為遺傳改造非豆科作物進行根瘤共生固氮提供了新思路。

叢枝菌根是陸生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之間形成的一種互利互惠的共生,幫助植物高效從土壤中獲取磷、氮等營養,同時宿主植物主要以脂肪酸的形式把碳源傳遞給菌根真菌,向生態系統輸入碳源(Science, 2017; Molecular Plant, 2017; The Plant Cell, 2014)。共生的建立起始於植物-微生物之間特異信號分子對話:植物根部釋放的信號小分子(如獨角金內酯)可激活叢枝菌根真菌,誘導菌根因子的分泌。菌根因子是由4~5個N-乙醯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脫水縮合形成的含有脂肪鏈(Myc-LCOs)或不含脂肪鏈(CO4/CO5)的幾丁質寡聚糖;前期的研究表明菌根因子被OsCERK1介導的蛋白複合體識別(Plant Journal, 2015),通過轉錄因子複合體IPD3-DELLA-DIP1(Cell Research,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激活共生相關基因的表達,但植物識別菌根因子的受體還有待發現。

王二濤團隊利用反向遺傳學方法鑑定到一個菌根共生水平顯著降低,且對菌根因子(CO4)不敏感的水稻突變體Osmyr1(Myc factor receptor 1)。OsMYR1編碼一個含有LysM結構域的類受體蛋白激酶,其定位於細胞質膜上,與OsCERK1相互作用,並被OsCERK1磷酸化。進一步研究發現,OsMYR1的胞外域對菌根因子(CO4)具有較高親和力。OsMYR1結合CO4既能促進OsMYR1/OsCERK1類受體蛋白複合體的形成,能提高二者的磷酸化水平,揭示了水稻OsMYR1/OsCERK1蛋白複合體識別菌根因子的分子機制。此外,為了改造水稻識別固氮根瘤菌分泌的結瘤因子,該研究團隊分別將OsCERK1和OsMYR1的胞外域替換成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結瘤因子受體MtLYK3和MtNFP的胞外域,從而形成嵌合受體MtLYK3-OsCERK1和MtNFP-OsMYR1。結果表明,在水稻中穩定表達嵌合受體能顯著提高水稻對結瘤因子的識別能力,為遺傳改造非豆科作物進行根瘤固氮共生提供了新思路。

王二濤為論文通訊作者,已畢業研究生何江曼為論文第一作者,張弛和戴慧玲也對該研究做出很大的貢獻。其中生化和電生理實驗是與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員張鵬、肖友利、王永飛和何祖華合作完成。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973」計劃和中科院等的資助。

研究發現植物菌根因子受體

來源: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叢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貴研究員課題組在叢枝菌根真菌的最新研究中發現,磷肥的施用有利於我國北方潮土地力的提升。
  • 李傳友研究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
    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方方面面。傳統認為,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膜上。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長素等激素的受體卻定位於細胞核中,這非常類似於動物激素的「核受體」。目前,人們對於植物激素「核受體」的生理意義及作用機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是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主要調控植物的免疫反應和適應性生長。對應於病蟲侵害或其它逆境刺激,活性茉莉酸被其「核受體」COI1識別而釋放核心轉錄因子MYC2的活性,進而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激活茉莉酸響應基因的表達。
  • 昆明植物所拖鞋蘭菌根研究取得新進展
    蘭科菌根在蘭科植物的進化和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國際菌根研究的熱點。在同屬於蘭科杓蘭亞科(Cypripedioideae)園藝學上,兜蘭屬(Paphiopedilum)和杓蘭屬(Cypripedium)植物統稱為拖鞋蘭,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全部種類被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範圍,屬於亟需重點保護的植物類群。
  •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央廣網上海6月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關於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New Phytol陳少良:鹽脅迫下哈蒂氏網在外生菌根對植物硝酸鹽吸收
    基本信息主題:鹽脅迫下哈蒂氏網在外生菌根對植物硝酸鹽吸收改善中的作用期刊:New phytologist影響因子:8.512研究使用平臺:NMT植物-微生物互作創新科研平臺本文描述了鹽度對外生菌根中質子驅動的硝酸鹽流速的影響以及哈蒂氏網對硝酸鹽吸收的重要性。研究採用兩種卷邊網褶菌(Paxillus involutus)菌株進行根部定殖:一種是MAJ,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結構(地幔和哈蒂氏網),一種是NAU,定殖根具薄而疏鬆的菌絲鞘。
  • 植物生長好與壞,菌根也有決定權
    在90%的植物下面,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支持系統——地下真菌形成的連接植物的絲狀網絡,可將營養和水帶到植物根部。作為回報,植物為真菌提供穩定的碳供應。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隱藏的真菌夥伴可以影響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根據8月初美國生態學會在線年會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真菌可幫助植物在更溫暖、乾燥的環境生存。
  • 研究發現小菜蛾感受植物激素油菜素內酯的味覺受體
    植物的代謝產物構成了每種植物獨有的味道。植食性昆蟲主要利用其發達的味覺系統來檢測植物化合物,從而識別要取食的組織和產卵的場所。味覺感器多分布在昆蟲的口器、足、觸角上,其中,表達的味覺受體(GR)決定昆蟲的味覺感受特性。在植食性昆蟲的味覺受體中,苦味受體種類最多,但到目前,學界對其功能的了解仍有限。
  • 科學家闡述植物鈣信號編碼機理
    多年來,鈣信號是如何通過鈣結合蛋白「解碼」已經被廣泛研究,這其中就包括欒升教授研究組20多年來在植物鈣信號解碼的研究,發現並構建了複雜的Ca2+-CBL-CIPK信號轉導網絡。最近欒升教授課題組發表的綜述文章也系統總結了這方面的研究(Tang et al., Trends Plant Sci., 2020.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第二類的根瘤菌、聯合固氮菌、PGPR、菌根真菌(如AM菌根)研究也較多。目前對於根瘤形成的早期過程、階段,根瘤的結構功能,結瘤基因nod,固氮基因nif、 fix的結構功能、調節均研究較清楚。已查明nif固氮基因有10個,fix固氮基因已達16個。同時研究還發現吸氫酶基因、胞外多糖基因和脂多糖基因與共生固氮作用有關。
  •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1:00 愛沙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Leho Tedersoo研究小組綜述了菌根真菌如何促進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溫室及田間實驗發現,隨著施磷量的增加,菌根真菌對植物根系的侵染率先降低後趨於不變,與侵染率「拐點」相對應的土壤磷濃度因植物種類不同而不同。在磷肥長期定位實驗小區進行的研究發現,在0~20cm土層中,玉米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率、叢枝豐度均在施磷量75kg/hm2時達到最低值,並且不再隨供磷水平的提高而變化,說明即使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仍然能夠侵染玉米根系。以往的研究中,忽略了在田間條件下不同土層中速效磷濃度的差異。實際上,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對20~40cm土層中的玉米根系侵染率顯著高於對0~20cm土層中的根系侵染率。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說說菌根!
    世界上許多名貴的食用菌都是來自森林,科研工作者發現此類真菌需要和松科、殼鬥科樹木的樹根共生形成「外生菌根」才能正常生長、完成生活史!如:塊菌(松露)、美味牛肝菌、紅汁乳菇。雞油菌、青頭菌、松乳菇、等都屬於」菌根性食用菌「的範疇。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Nature:識別茉莉素植物激素的受體
    幾種重要植物激素的受體最近幾年已被發現,包括植物生長素(茁長素)、赤黴素和脫落酸的受體,而且結構-功能研究也顯示了它們的作用機制。現在,植物細胞識別「茉莉素植物激素」(生長調控、發育和防衛響應中的關鍵成分)也已被發現。
  • 欒升研究組在《自然植物》發表綜述文章,闡述植物鈣信號編碼機理
    多年來,鈣信號是如何通過鈣結合蛋白「解碼」已經被廣泛研究,這其中就包括欒升教授研究組20多年來在植物鈣信號解碼的研究,發現並構建了複雜的Ca2+-CBL-CIPK信號轉導網絡。最近欒升教授課題組發表的綜述文章也系統總結了這方面的研究(Tang et al., Trends Plant Sci., 2020.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菌根真菌是土壤中一類古老的有益真菌,能夠與地球上90%以上的陸地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互惠共生體,促進植物對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利用,並提高植物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菌根究竟是菌還是根?
    ,但是菌根的發現卻只有一百來年。隨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菌根真菌與植物一起經歷了地球上陸生生態系統的變遷。儘管遭受了多次物種大滅絕危機的衝擊,二者之間的合作依然密切。 如今在自然界中,菌根的分布已經十分廣泛,現有研究發現大約有34萬種陸生植物物種都存在與菌根真菌共生的情況,其中被子植物佔了絕大多數(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