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山東故事,慶祖國70華誕 ——第三屆「講好山東故事」徵文大賽,詳情請點擊約稿函:
來,妙筆生花寫起來,第三屆「講好山東故事」徵文大賽邀您不見不散
借一場雨為背景,潑墨。把蒙山的濛,調得濃淡相宜
沂蒙印象:傾聽水墨寫意的捲軸,鋪開一樹樹芙蓉花語
詩歌
作者 / 姚德權
借一場雨為背景,潑墨。把蒙山的濛,調得濃淡相宜
濃也是山,淡也是山
想起沂水,心就軟了。牆壁上的掛畫仿佛淌出涓涓細流之聲
途中遇見一塊打坐的石頭
心懷善念的人,雙手合十。他是在朝拜自己的初心
當我置身於水墨渲染的新意境
瞳孔裡的成像,場態感。一下子抵達筆端
輪廓似有似無,線條細而不斷。如蛛網在枝丫間捕捉時光的輕
在寂靜中與萬物一起閱讀,反省,共處
需要卸下俗世的肉身
內心,留白處。不著一絲墨痕
此時,蒙山不是山,我不是我,畫外音在畫面之外
一滴思想之水打溼語境。蒙山:是濛!是朦!還是萌
雨過天晴。陽光伸出毛茸茸的觸角
我以草木之心舉著感恩的手語
以風雅頌的格式寫下:蒙山,沂水
一草,一木,一石,一樹。它們都押著綠色的韻腳
險絕之處,一隻鷹把自己站成青銅浮雕
羽毛豎起的抽象,給蒙山覆蓋一層神諭的光澤
索道。是用狂草書寫的人間險境
過慣了橫平豎直的日子,需要一些曲線來完成內心的陡峭,滑翔
或者,藉助飛鳥的瞳孔,鳥瞰搖搖欲墜的時間怎樣抵達鐵索的寓意
空氣中漂浮著敬畏之心,正在等待某個瞬間命名
筆鋒逆轉,一張宣紙鋪開沂蒙八百裡月光
月下,聽流水彈撥山石的弦
想起遙遠的人,夜幕被縱深,推遠。仿佛蒙山在蒙山之外
返回沂水的水,蒙山的濛,返回內心的水墨丹青
有風撬開春天的鎖孔,我恰好醒來
摩崖石刻替我拓下歲月的釉色,一樹芙蓉開出漫天花語
蒙山,大義。沂水,賢德
他們彼此為鏡,互相取悅容顏
此刻,一顆露珠與另一顆露珠凝視,它們瞳孔裡有兩個我
一個蒙山,一個沂水。中間長出一節節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
白石屋,是用簡譜壘砌而成的小村
我就那麼輕輕地噓一聲
毛茸茸的尾音就把天蒙山的索橋,踩得一顫一顫地
仿佛每個音符都沾滿新採摘的露珠兒
當我轉過身,又一道山梁被飛鳥譜上青翠的曲子
從頭到尾,我把沂水兩岸的蘆荻吹了一遍,挑出一小截童貞的笛聲
現在,必須騰出一塊青草地
安放故鄉的月亮,她與我的童年闊別太久
沂水與蒙山之間,隔著薄薄的月光
一根根藤捆住思念的蔓
當我用沂蒙山小調哼出來,星星喬裝成螢火蟲的樣子
那麼弱小的光,小心翼翼地捧著初心在童話裡飛
燈火與夜對峙多年,它們到底是誰的替身
有些毫無關聯的事物,看似不循章法
但它們都是蒙山最活潑的音節
山路,被民歌小調踩得曲曲彎彎
當我說出革命老區的名字,沂蒙山更高了
四面楚歌,讓冷兵器的寒光頓時暗淡
而沂蒙山小調,卻讓老區人民的鬥志更加高漲
屋子很舊,一盞油燈倒敘歲月的截面
我在一面牆壁寫下:紅色沂蒙,華東小延安
紅色沂蒙,華東小延安
無論多麼貧瘠的母親,總能從懷裡掏出最後一朵棉絮
村口,送兒子上戰場的母親眺望成一棵樹
多年以後,兒子的名字刻在石碑之上
母親躺成土坡,那棵樹還在風裡,只是多了一圈圈年輪
沂蒙。是紅色的沂蒙
並非所有血液都是紅色的,黃河,沂水。它們都是流淌的血液
延安。在陝北,也在沂蒙
烽火,槍炮聲,撕裂沂蒙大地的聲帶
母親哭了,沂水瘦了一圈
望海樓,一望再望,眼眶裡抽出一寸寸充血的月光
時間從未停止,只是把英雄怒放的瞬間定格
但我還是聽到齒輪咬合的疼,抵達生命的某個關節
沂蒙老區,這是一個奉獻的別名
沒人見過老區人民索取過什麼!只有石磨推著歲月的滄桑不停地旋轉
沂蒙!是紅色的沂蒙,是思想提純的晶體
一直存放在大地的左心房
返回,不是倒退。而是重複火種傳承的姿勢
蒙山!沂水!大到民族忠義,小到父母孝悌
這是一個民族永不褪色的魂
將軍是沂蒙的子弟,沂蒙是革命的母語
當我再次說出沂蒙山的名字,所有的詞都是語氣助詞
只有蒙山沂水,讓我低下頭顱
用詩歌的形式喊出母乳一樣的液體
一顆淚被譯成:齊魯大地。我的父老鄉親
編輯:小飛
圖片: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出品
……
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
如果您喜歡本文,
別忘記在文末「點讚」喲
主辦單位: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承辦單位: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山東省作協、山東省朗誦藝術家協會、山東省演講學會、澳洲山東同鄉總會、法國山東商會、德國山東同鄉會、加拿大齊魯同鄉會、美國北加州山東同鄉會
支持單位:致公黨山東省委 山東省精品旅遊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