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看到這句話,便想起張愛玲。「浮華褪盡,人比煙花寂寞。」她的一生,美麗,孤傲,寂寞而讓人心疼。
張愛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是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跟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不但勇敢地衝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汙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就像張小萍在《男女無愛——張愛玲的創傷體驗及其創作》所描述的那樣:中國現當代的大多數作家,都過早地承擔了磨難和不章或孤獨悲涼,或困苦不堪,或生長於單親家庭。由此造成的精神創傷,無意識中被壓抑在內心深處,造成他們獨特的個性氣質,也成為他們創作的重要動機因素。童年或青少年時代的創傷體驗作為中國現當代作家普遍存在的創作心理背景,不僅制約著他們對題材的選擇,而且還一直影響著其小說主題的表現以及風格的形成。張愛玲小說這種男女無愛的悲涼意識歸根結底來源於她自己的身世 ,父母無愛的婚姻,自己失敗的婚戀,這些創傷體驗對其創作無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最讓人覺得遺憾的,便是張愛玲的婚姻。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不久後,便與其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張愛玲曾說:「愛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你大可以愛他到塵埃裡,但你記住沒人會愛塵埃裡的你。」這句話,大概是張愛玲與胡蘭成這段婚姻最真實的歇寫照了。
1955年,張愛玲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本來是拜訪胡適先生,卻未想到在這裡遇見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先生。賴雅年輕時就顯露了耀眼的文學才華,他個性豐富多彩,知識包羅萬象,處事豪放灑脫。結過一次婚,有一個女兒。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適應婚姻的束縛,便與女權主義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約。在這以後的歲月裡,他也結交過不少動人的女友,但她們中沒有一個願意也沒有本事與這個男人共結連理,直到他65歲遇到張愛玲。新婚剛兩個月,使張愛玲寄託全部生活希望的賴雅又一次中風,並接近死亡。後來,賴雅多次中風,張愛玲為錢四處奔波,寫小說,賺稿費。兩人過了13年的婚姻生活,賴雅於1967年去世。在張愛玲一個人的陪伴下,賴雅走向了他嚮往已久的天國。他終於解脫了。他悄悄離去,沒有舉行葬禮,只是由菲絲安葬了他的骨灰。那一年,賴雅76歲,張愛玲47歲。
作家葉兆言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浮華褪盡,人比煙花寂寞。」這十個字,道出了張愛玲寂寞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