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SCI500多篇,鍾南山不足200篇:科學院和工程院的不同屬性

2020-12-11 吳老師說教育

近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正式公開發表,全面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死亡率等。

這篇論文的發表讓大家又把飽受爭議的高福院士和人人稱讚的鐘南山院士放到了一起比較,特別是在論文發表方面,有人統計得到:高福院士共計發表SCI論文500餘篇,而鍾南山院士則不足200篇。並且有人據此分析得到一個結論:高福院士是「論文型人才」,華而不實;鍾南山院士是應用型專家,是真正的國家脊梁……那麼是不是高福院士真的這麼無用,鍾南山院士卻是不但注重理論更注重應用呢?

要想高清楚這個問題,我請大家一定要對這兩位院士的身份做個區分:高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鍾老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福院士和鍾南山院士在論文發表、科研成就上的不同表現背後其實映射的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不同屬性。

1.學術定位不同

中國科學院搞科研、理論等,中國工程院則是搞工程、技術,這就如同教授和工程師的不同。因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註定理論研究強一些,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實踐應用能力強一些。當然,還有一些院士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工程院院士,那麼就說明這些專家不但理論水平高,同時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很強。

2.國家定位不同

中國科學院是國內自然科學研究、基礎科學研究、理論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而中國工程院僅是國家工程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因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學院有下屬的大學,如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同時中國科學院各院所招受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中國中國工程院則沒有這些。

3.形成機制不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成長靠的是高校和前輩大師的培養和薰陶,而工程院院士的成長主要靠重點理工科大學和大量的工程技術實踐。因而,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系統的、創造性成就的者;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則是在工程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的專家。

4.申報條件不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申報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申報條件是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

5.規模不同

中國科學院擁有300多名院士,培養了全國1/9的博士生,其一共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270多個野外觀測臺站和眾多的研究所及掛靠公司,可謂陣容強大、規模龐大;而中國工程院不設分院、不設研究所,沒有院屬大學,不培養研究生,規模較小。

總之,中國工程院基本只是國家工程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而中國科學院不僅是國家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還是自然科學領域最高學府、研究生高等人才最強培養單位和高新技術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等等;同時從各個方面看,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是重基礎、重理論,而工程院院士則是重技術、重實踐。

最後總結為一句話:高福院士如果沒有那麼多論文可能無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鍾南山院士如果不是在病毒、傳染病學上的重大應用成果也可能無法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焦點

  • 教育部:SCI論文不要功利化鍾南山:要重視論文轉化高福500多篇
    日前,教育部和科技部發布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教育部在意見中指出,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 李蘭娟院士最高科技獎提名,500餘篇SCI論文的高福,為何沒提名?
    02在這次的國家最高科技獎項中,有很多人會感到疑問,為何高福院士沒有被提名,他不是已經發了500餘篇SCI論文嗎?SCI論文,是發表在國際期刊SCI上的論文,便稱為SCI論文。SCI論文發表的數量、質量,能夠表明一個人的科研水平能力。
  • 一個月一篇,40年才能發表500篇—對高福500篇SCI論文的思考
    由此引發三點思考:第一個思考,如果一個月平均發表一篇SCI學術論文,500篇需要500個月,也就是40多年,高院士今年不到60歲,從20歲就開始發表SCI論文了嗎?我來大膽推測一下,如果高院士從20歲開始發表SCI論文,500篇論文平均每年需要發表12.5篇,也就是平均每月必須發表一篇;如果從30歲開始發表的話,平均每年需要發表16~17篇,也就是說平均每月需要發表大概1.5篇;如果從40歲開始發表的話,平均每年需要發表25篇,也就是說平均每月最少需要發表2篇。
  • 最高科技獎:李蘭娟院士獲提名,高院士落選,SCI不代表科研能力!
    就像今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有13人,13名候選人中有一人的呼聲特別高,那就是在此次抗擊疫情工作重要有著卓越貢獻的李蘭娟院士,而有500多篇SCI文獻的高福院士卻遺憾落選!說起李蘭娟院士,所有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對她說一聲服氣!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這一篇論文將SCI打下神壇
    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症狀」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線公開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將會給其他正在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國家們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及中國的經驗。同時這篇論文讓小編想起了近日網上關於SCI至上的爭論。據統計,鍾南山院士現84歲,截止2010年,發表論文150多篇。到現在,200篇左右。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山西人高福的正面與側面
    在牛津和哈佛兩大世界名校積累了十幾年之後,2004年,借著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高福偕妻子和兒女舉家回國。從此,他的人生一路開掛。 為什麼回國?高福的回答很簡單:「出國需要理由,回國不需要理由。父母需要我,國家也需要我。
  • 2篇sci什麼水平?可能就研畢水平!只談sci數目簡直是「耍流氓」
    如果你是計算機、機械學科,可能2篇sci可以達到博士的中等水平了。如果你是經管類,2篇sci加上博士學位足以讓你進入非熱門城市211大學任教了。如果你是生物、環境、材料、化學以及物理數學之類,可能你的2篇sci僅僅達到碩士生的畢業水平而已。所以一定要看學科。
  • 專家組來頭:5人本科層次各不同,高院士本科學歷低,級別卻很高
    鍾南山院士:出生於1936年,醫學世家,年齡最高,資歷最老,畢業於如今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工程院院士;鍾院士的貢獻及能力在2003年已經被全國人民所熟知從大範圍來講,中科院院士要強於工程院院士,有點類似於大學中的985和211的區別);除此之外,在國際上還有多個「院士頭銜」,頗受國際醫學領域歡迎,發表的SCI將近500篇。
  • 復旦回應博士生和研究員感情糾葛 五篇SCI論文是什麼意思?
    【復旦回應博士生和研究員感情糾葛:將一查到底!】近日復旦女博士同時和四位男博士(其一為碩導)交往引發熱議。之所以熱議不斷,一方面是情感問題,更重要的是碩導「送」了5篇sci論文。相比於金錢車房,送5篇SCI意味著什麼?相當於多少的物質和地位?7月27日零點,復旦大學官方回應「女博士同時和4位男博士交往」事件。
  • 李蘭娟院士提名「最高科技獎」,高福未入選,網友:幹得漂亮!
    而在近期的202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提名過程中,李蘭娟院士,憑藉醫學領域的創新研究,獲得「最高科技獎」的提名,然而無論是學歷還是論文數量都完虐李蘭娟院士的高福院士卻未能入選,網友們看到這些信息後,紛紛表示國家幹的漂亮。
  • 鍾南山 劉志剛等回顧72篇新冠論文,得出這些進展評價
    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鍾南山,深圳大學過敏反應和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劉志剛等人,近日在預印本伺服器medRxiv發表綜述文章,綜合分析了新冠肺炎(COVID-19)的臨床特徵。鍾南山和劉志剛為通訊作者。這項以病人為基礎的大型系統回顧分析,報告了COVID-19從暴發到當前大流行的更精確概況。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很多網友質疑其文章的真實性和質量,認為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類完成這麼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襲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華西醫學院內部人士匿名評論。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高福:找準問題刨根問底,敢於嘗試困難問題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疫情的出現,平常時默默無聞專心研究學術的學術大佬也都紛紛走紅網絡了,除了很早就以敢說敢言聞名於學術界的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和西湖大學校長之外。這次事件還走紅了「雙黃連之母」王延軼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鍾南山等領銜回顧72篇新冠論文,得出這些結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鍾南山,深圳大學過敏反應和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劉志剛等人,在預印本伺服器medRxiv發表綜述文章,綜合分析了新冠肺炎
  • 復旦女博士「騙來」的5篇SCI有多值錢?可以在清華博士畢業5次!
    但在他給李某買房、買車、買包包、送珠寶以及給她署名和刊發幾篇高質量醫學文章後,李某卻和他分手。經受不住打擊,陸某選擇了服30顆安眠藥自殺。也有消息稱,陸某自殺後,被搶救過來。網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年研究員選擇服安眠藥之前的朋友圈截圖那麼,5篇SCI到底有多值錢?我們先看網友在復旦大學官文下面的評論:竟然是真的......五篇sci,羨慕了!
  • 16篇sci交大碩士,即將赴瑞士讀博,為何網友卻有些憂心?
    16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達到畢業條件而提前畢業;拿到手軟的各種獎學金;相關的人才計劃獎金;項目結項……重要的是,憑藉16篇sci論文,也能比較輕鬆找一個普通高校的教師工作崗位,不出意外的話,還會給予副教授待遇。
  • 他是學術界的大咖,發過200多篇SCI,其中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在學術圈,有很多前輩大佬,他們的學術成就非常驚人,他們在NSC三大期刊上發文量高達幾百篇,讓年輕學者望其項背,這樣的學術前輩,卻也有學術不端的行為,最近,有同行學者表示,著名癌症研究科學家Ju-Seog Lee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鍾南山院士簡介 及傳奇事跡
    鍾南山院士,福建省廈門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呼吸內科專家。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國進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