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洞坪金色稻穀千層浪,「大山稻姑」種出無限鄉愁

2020-12-11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俊 通訊員付瑞勇

牛洞坪,顧名思義,一處有牛洞的坪壩。

位於巴東縣東瀼口鎮的牛洞坪村,從山腳到山頂分布著層層水田,其間點綴500餘棟土屋,素有「梯田的樂章」「鄉愁的博物館」等美譽。

楚天都市報記者慕名來此,這裡海拔近千米,成排的梯田整齊劃一,5月金色的稻浪在風中搖擺,美不勝收。遠山近水、土牆黛瓦,牛馳梯田、蛙鳴稻間,山林裡炊煙嫋嫋,看不盡人間煙火。

如今的牛洞坪,成了安放鄉愁、鄉情的打卡地。一粒米,標註了牛洞的風味,填滿了遊子滿腹的鄉愁。

今年73歲的曾德學是牛洞坪的「故事王」。他告訴記者,這裡,有犀牛神獸的美麗傳說,有「貢米」的前世今生……時光回到清朝,牛洞坪百姓們開始挖塘種稻,過上吃米的日子。某天深夜,塘邊來了一頭如犀牛般的神獸,個子高大威猛,百姓們將此塘命名為「犀牛塘」。

「從那以後,犀牛神獸住到了山洞,晝伏夜出,洗澡躺過的地方出現一塊平地,後人就取名牛洞坪,神獸踩出的72個腳印成了72口堰塘,灌溉著5000多塊水稻梯田。」曾德學生動講述著牛洞坪的傳說。

老村支書付輝學一語道破牛洞大米的「香」字秘訣:土壤屬於柔軟的天然水稻土,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堰塘地下冒出的清泉剛好用來灌溉;生長期比一般水稻長半個月左右。「好山好水自然出好米!」付輝學打趣道。

一粒好米,名揚天下。牛洞大米體型纖細、亮如晶體,明清時期列為朝廷貢米,經人力馱運到巴東縣衙,再沿茶馬古道轉運到京城。在土地革命時期,牛洞坪是巴東早期中國紅色革命根據地,牛洞大米成了支前的「糧草」,也是鞏固大後方的功臣。

現任村支書譚勇介紹,近年來該村描畫了油菜1000畝、水稻1000畝「兩個千畝」產業版圖,探索油菜——水稻輪作模式,主推生態、綠色、無公害種稻理念,提振「牛洞大米」聲譽,叫響「牛洞大米」品牌。

5月的牛洞坪,層層水田在陽光下泛著微光,恍如一面明鏡。稻農們彎著腰,躬著背,一手攥住秧苗,一手向水中插去,在田間畫出一條條平行線。

「農時就是發令槍,要爭搶每分每秒。」向傳豔戴著草帽,挽起褲腳,在水田均速後推,面前一行行秧苗排列整齊。皮膚曬得黝黑,雙手布滿老繭,很難將她和創業老闆聯繫在一起。

當豬倌,進城打工,開農家書屋,向傳豔一直用奮鬥點亮自己的「半邊天」。2016年9月,向傳豔和丈夫黃仕俊來到牛洞坪,成立俊豔禾康植物專業合作社,流轉500餘畝土地,進行水稻規模化種植。

她自創土壤健康、植物健康、人類健康「三康」模式,用上了「蠻勁」:不用農藥,不施化肥,人工鋤草和追加農家肥。三月農家肥打底育苗,四月油菜秸稈還田插秧,五月人工鋤草,六月噴撒石灰除蟲殺菌,再到九月收割,向傳豔用笨方法讓土壤復活,種出了一粒粒健康的稻穀。

「一斤大米從3元賣到了5元,杭州商家甚至出價10元一斤。」向傳豔想像不到,一度埋名的牛洞大米重出江湖,成了城裡人的搶手貨。目前,向傳豔註冊了「俊豔」牌大米商標,藉助「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吸納70餘名稻農入社抱團發展,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鄉親們口中的「大山稻姑」。

作為巴東縣政協委員,下一步向傳豔希望提升牛洞坪的鄉村旅遊,挖掘「花經濟」和「米稻經濟」。

「土裡也能刨出金飯碗,同樣可以種出人生精彩。」站在田坎上,眼前成片稻田綠意盎然,向傳豔相信,牛洞貢米一定會喚起越來越多人鄉愁的滋味。

相關焦點

  • 博物志·鄉愁與散文自留地——讀戴小雨的《大雪是被子》
    這塊領地最後都不約而同地留給了鄉愁。那麼,鄉愁的承載物是什麼?黛色的瓦屋上升起的一縷縷藍灰色的炊煙?兒時玩耍過的土坡上的金櫻子、酸脖子、節節草?由於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留下的傷痛和遺憾?人的記憶切入鄉愁的方式很多,不需要理由,毫無前兆,一顆打溼褲腳的露珠也能照見對故鄉最深的思念。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把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化掉了。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 民間故事:稻穀和麥子
    很久以前,天狗在天上遊玩,看見到處種著稻穀、麥子,神仙們用來做成飯,搓成面,煮出來的飯、蒸出來的饅頭,雪白雪白的、香噴噴的。天狗想:人間沒有這些好東西,都是一些野菜啊、高粱啊。要是種出稻穀、麥子,生活可就沒有那麼苦了,那多好呀!
  • 避暑康養勝地卡麂坪傳統村落正式開園
    ■記者 廖天配一條獨具特色的青石路,一棟棟別致的土坯房,一排排錯落有序的咖啡廳,一間回味鄉愁的山廚餐廳,一間別致品味的茶室,這就是卡麂坪傳統村落。卡麂坪傳統村落是我縣以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促進鄉村旅遊轉型改革的試點示範項目。該項目位於興隆鎮六埡村,距興隆旅遊新城11公裡。卡麂坪村落據今有近300年歷史,土坯房15棟5800平方米,耕地250畝,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後,現有村民5戶21人。
  • 原創作品:灤源浪簸千層景,都在青山一抱中
    原創圖文灤源湖倒影輕搖水底風,白雲浣淨蕩晴空,灤源浪簸千層景,都在青山一抱中。原創圖文西江月,遊多倫湖,新韻遠眺蒼巒疊嶂,近尋碧水潺湲,翠峰忽轉到身前,萬頃泊光一現,浪簸千層瑞雪
  • 大陸人看臺灣:山中行腳留鄉愁 我們都是趕路人
    我在胡德夫的歌聲裡早已見識了花東的海和臺灣中部的大山,見識了達悟族出海打魚的夥子,見識了卑南族美麗的歌和布農族的田地。  歌頌山川清流波濤  胡德夫後來唱英文、唱少數民族自己的語言,我都覺得好聽,單純的好聽。他好像已經不是在自己一個人唱歌了,他騎著牛在牛背上,唱出趕路人對本民族的敬畏和愛,就像是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 怪了丨湘西篾匠說:」那坪老底紮實,養了三坪節節兒,五坪盤盤兒.「
    ②那坪老底紮實,養了三坪節節兒,五坪盤盤兒。(那個女人厲害,生了三個女兒,五個兒子。)比耳篾匠語言的特點名詞黃殼子—稻穀;碾事子—大米寶塔子—包穀;滾龍子—黃豆黃根子—苕;灰末兒—豆腐>波斯—蛋;波浪子—水漫水子—油;海沙子—鹽車食—酒;飲食—飯下飲食—菜;呼老—肉細皮嫩的—肉;寶包—柚子;柑子摟馬—酒;簸箕—太陽拱子—豬;幫子—狗藤子—牛;順手——羊擺尾子—魚;掌冠子—雞撮子—鴨;溜公子—蛇窯子—房屋;慫架子—床瞞天子—被子;
  • 雲裡霧裡都是歌,行走南溪河兩岸聽大山的情懷
    人人會唱,老少動情,抒唱著大山的情懷。 圖:進入浪坪鄉場的路 因為阿蓬江沒有公路橋直接過去,每次很多人也就只得在岸邊向南溪河方向看看。
  • 夜讀 | 鄉愁的四張面孔
    隔屏遙望的是荷花,更是鄉愁。  鄉愁,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窺古觀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愁絕筆卻寥廖無幾。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經典詠流傳中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時常縈繞耳畔,一次次地聽來,埋藏於心底的情愫爬上牆頭,透過心靈的窗口探視記憶深處早已塵封的點點歲月。
  • 昌寧菜花醃菜割不斷的鄉愁
    進入農曆十冬臘月,在昌寧不論山坡還是田野,隨處可見金燦燦的油菜花海,在山風吹拂中金色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胸懷寬廣的農田擁抱著金燦燦菜花,堅實大山的臂膀成了農田依偎溫馨的港灣,山山相連直至天際,與雲朵一起牽手、一起跳舞、一起歡歌。
  • 變廢為寶:收了稻穀後,稻草可以用來做什麼?
    南方已經開始收稻穀了,收了稻穀後,處理稻草成了難題,焚燒後又汙染大氣,當地的農民是怎麼處理的?稻草可以用來做什麼?第一,做化肥。在我的記憶裡,我們山區農村,打穀子前就把田水放幹,曬上幾天後才開始打。打稻穀的當天,人們一邊打穀子一邊就把稻草綁好,讓其站在田裡。當然這是分工合作,一個人完成不了的。等曬乾後碼成草垛,用來餵牛,墊豬圈,脫土墼時切成三寸長拌泥裡,要不就是撒菜秧時蓋土或者作基肥用。水稻的秸稈中養分含量相對比玉米、高粱等作物秸稈的養分含量低,肥力也比較差。但是秸稈腐熟的農家肥對於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是比較不錯的,因為水稻秸稈中含量最高的就是纖維素和木質素,這兩種有機物腐爛是不會太完全的。
  • 感農耕文化 探稻穀之秘——南安市英都鎮中心幼兒園大段開展「稻穀收割」鄉野探索體驗主題活動(一)
    秋收,在稻香裡說豐年十一月的秋季,大地一片金色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用各種感官去探索、感受稻穀的秘密,身臨其境地與稻穀來了個「親密」地接觸。看到一粒粒稻穀從稻穗上跳落下來,信心十足,意猶未盡。,一起曬一曬稻穀吧!
  • 農曆辛丑年即將到來,帶你細數福安帶「牛」字的地名!
    範坑牛脰項在閩浙交界的千米山巒裡,有一座形似牛脖頸的大山,當地人稱之為:牛脰項。牛脰項山腳下左側是泰壽溪,右側是仕陽溪。牛脰項山腳有個"七衙門"洞,洞中可納數百人,一洞連一洞,洞門相通,共七個洞。洞中有官廳,兩旁有廂房,是原洞石鑿成的。當年皇帝派來的七官員就坐鎮這裡監採銀礦。有傳說,皇帝開聖口說要從"牛角"打進,官員錯聽從"牛腳"打進,結果動工9年後,工程塌陷,4萬打銀人葬身洞內,血染交溪滿河紅。有人聽見洞內"叮叮噹噹"的錘擊聲響了3年仍打不出來。
  • 「零陵故事」大慶坪芬香村:一首芬香的詩,一幅芬香的田園農耕畫
    牛嘶鳥鳴悅繞耳,蓑衣野菜慰平生。兒時場景依稀現,豆腐榨茶醇香舔。舂米草龍打得螺,鄉愁牽絆憶思遷。《逛:芬香村》很有幸跟隨一點資訊永州前往大慶坪鄉,沿途的風景讓我賞心悅目,穿過大慶坪鄉,不知道拐了多少彎,換了幾條鄉村公路,拐進山腳,一路盤旋而上,路旁奇石突兀,聽說這座山當地人叫「大山老上」,到了半山腰的山坳坳裡停下車,同行者告訴我,到了芬香村了,我下車放眼一望,驚呆了,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原生態農莊嗎?
  • 延平區赤門鄉前坪村:深山裡的「創富路」
    「花園般的村貌和重現生機的農田,讓我看到了大山裡孕育的新希望。」2日,在延平區赤門鄉前坪村,村民羅年銓萬分感慨。前坪村距離市區70餘公裡,卻有480多個彎,顛簸近兩小時才能抵達。村經濟基礎差、人口外流、山壟田荒廢等。
  • 將軍故裡石橋坪景區【國家AAA級風景區】
    將軍故裡石橋坪景區是辛亥革命元勳鄧玉麟將軍的故鄉,村莊位於野三關集鎮南側,距滬渝高速、野三關集鎮6公裡,火車站13公裡,巴鶴省道穿村而過。2011年被授予AAA級旅遊景區,是湖北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重要戰略節點。2011年被省民宗委授予「民族團結示範村」。  石橋坪村旅遊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
  • 最殘忍的養牛方法,在牛背上打個洞,掏出牛正在消化的草料
    我是茉莉,一個喜歡關注社會資訊和歷史趣事的愛好者,我會把平時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分享給大家,今天茉莉的原創文章說的是最殘忍的養牛方法,在牛背上打個洞,掏出牛正在消化的草料。
  • 樂高無限牛吃什麼 樂高無限動物牛繁殖方法介紹
    樂高無限是款動作射擊 遊戲 ,在遊戲裡大家都非常好奇牛都吃什麼?那麼下面小編就與玩家們分享下關於樂高無限動物牛繁殖方法介紹,玩家們一起來看看吧。 牛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