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陳俊 通訊員付瑞勇
牛洞坪,顧名思義,一處有牛洞的坪壩。
位於巴東縣東瀼口鎮的牛洞坪村,從山腳到山頂分布著層層水田,其間點綴500餘棟土屋,素有「梯田的樂章」「鄉愁的博物館」等美譽。
楚天都市報記者慕名來此,這裡海拔近千米,成排的梯田整齊劃一,5月金色的稻浪在風中搖擺,美不勝收。遠山近水、土牆黛瓦,牛馳梯田、蛙鳴稻間,山林裡炊煙嫋嫋,看不盡人間煙火。
如今的牛洞坪,成了安放鄉愁、鄉情的打卡地。一粒米,標註了牛洞的風味,填滿了遊子滿腹的鄉愁。
今年73歲的曾德學是牛洞坪的「故事王」。他告訴記者,這裡,有犀牛神獸的美麗傳說,有「貢米」的前世今生……時光回到清朝,牛洞坪百姓們開始挖塘種稻,過上吃米的日子。某天深夜,塘邊來了一頭如犀牛般的神獸,個子高大威猛,百姓們將此塘命名為「犀牛塘」。
「從那以後,犀牛神獸住到了山洞,晝伏夜出,洗澡躺過的地方出現一塊平地,後人就取名牛洞坪,神獸踩出的72個腳印成了72口堰塘,灌溉著5000多塊水稻梯田。」曾德學生動講述著牛洞坪的傳說。
老村支書付輝學一語道破牛洞大米的「香」字秘訣:土壤屬於柔軟的天然水稻土,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堰塘地下冒出的清泉剛好用來灌溉;生長期比一般水稻長半個月左右。「好山好水自然出好米!」付輝學打趣道。
一粒好米,名揚天下。牛洞大米體型纖細、亮如晶體,明清時期列為朝廷貢米,經人力馱運到巴東縣衙,再沿茶馬古道轉運到京城。在土地革命時期,牛洞坪是巴東早期中國紅色革命根據地,牛洞大米成了支前的「糧草」,也是鞏固大後方的功臣。
現任村支書譚勇介紹,近年來該村描畫了油菜1000畝、水稻1000畝「兩個千畝」產業版圖,探索油菜——水稻輪作模式,主推生態、綠色、無公害種稻理念,提振「牛洞大米」聲譽,叫響「牛洞大米」品牌。
5月的牛洞坪,層層水田在陽光下泛著微光,恍如一面明鏡。稻農們彎著腰,躬著背,一手攥住秧苗,一手向水中插去,在田間畫出一條條平行線。
「農時就是發令槍,要爭搶每分每秒。」向傳豔戴著草帽,挽起褲腳,在水田均速後推,面前一行行秧苗排列整齊。皮膚曬得黝黑,雙手布滿老繭,很難將她和創業老闆聯繫在一起。
當豬倌,進城打工,開農家書屋,向傳豔一直用奮鬥點亮自己的「半邊天」。2016年9月,向傳豔和丈夫黃仕俊來到牛洞坪,成立俊豔禾康植物專業合作社,流轉500餘畝土地,進行水稻規模化種植。
她自創土壤健康、植物健康、人類健康「三康」模式,用上了「蠻勁」:不用農藥,不施化肥,人工鋤草和追加農家肥。三月農家肥打底育苗,四月油菜秸稈還田插秧,五月人工鋤草,六月噴撒石灰除蟲殺菌,再到九月收割,向傳豔用笨方法讓土壤復活,種出了一粒粒健康的稻穀。
「一斤大米從3元賣到了5元,杭州商家甚至出價10元一斤。」向傳豔想像不到,一度埋名的牛洞大米重出江湖,成了城裡人的搶手貨。目前,向傳豔註冊了「俊豔」牌大米商標,藉助「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吸納70餘名稻農入社抱團發展,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鄉親們口中的「大山稻姑」。
作為巴東縣政協委員,下一步向傳豔希望提升牛洞坪的鄉村旅遊,挖掘「花經濟」和「米稻經濟」。
「土裡也能刨出金飯碗,同樣可以種出人生精彩。」站在田坎上,眼前成片稻田綠意盎然,向傳豔相信,牛洞貢米一定會喚起越來越多人鄉愁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