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五大機場首次明確各自發展定位

2020-12-23 搜狐網
  首次明確各自發展定位

  新快報記者 邢冉冉 通訊員 雲軒

  昨日上午,大珠三角五大機場的「一哥」齊聚廣州,通過一輪研討後,就五大機場發展定位、共同爭取拓展珠三角空域等六個方面首次達成共識。

  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總裁劉子靜、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許漢忠、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軍、深圳市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傳奇、珠海機場集團公司董事長杜卓聯合籤署了《大珠三角地區五機場落實〈珠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行動綱領》。

  五大機場「一哥」承諾將共同努力,爭取國家拓展珠三角空域,使大珠三角地區成為國家低空開放試驗區。此外,今後各機場互為備降救援機場。此外,還將積極努力爭取政府支持以機場為龍頭建設綜合交通換乘樞紐,如港深機場間未來計劃建設直達鐵路等。

  與此同時,《行動綱領》同時確立了常設溝通機制,各機場輪流擔任主席,每年上半年負責召開主席會議,定期交流溝通,加強協調配合。

  機場定位

  香港機場

  繼續打造成熟的國際空港,鞏固其國際樞紐機場地位;

  廣州白雲機場

  將其打造成為我國門戶複合型樞紐,鞏固其中心輻射地位並提高國際競爭力;

  深圳機場

  提升服務水平,加快軟硬體建設,將其發展成為大型骨幹機場; 

 澳門國際機場

  將其努力建構成多功能中小型國際機場的範例;

  珠海機場

  將其打造成華南地區航空產業基地。

  六項共識

  1.爭取拓展珠三角空域,使大珠三角地區成為國家低空開放試驗區;

  2.開展在培訓、機場建設、商業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3.各機場互為備降救援機場,共享安全管理方面的成果和經驗;

  4.爭取政府支持以機場為龍頭建設綜合交通換乘樞紐;

  5.加強航空城建設,大力發展空港經濟。

  6.行動綱領同時還確立了常設溝通機制,各機場輪流擔任主席,每年上半年負責召開主席會議,定期交流溝通,加強協調配合。

(責任編輯:楊建)

相關焦點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本文對粵港澳大灣區、東京灣區及舊金山灣區就經濟輻射效應、區域協同效應及配套設施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對粵港澳灣區發展現狀進行梳理總結,並根據研究結論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提出相應政策建議。2009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發布《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成果報告將「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灣區」概念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明確三大戰略定位
    由膠東五市聯合編制的《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系統謀劃未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點任務、重點領域,形成合作共識,對充分發揮膠東五市各自比較優勢、凝聚發展合力,促進五市一體化發展建設,全面提升區域經濟能級、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服務帶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南北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五大定位,五大優勢,廣州將這樣煥發老城市新活力!
    從今天起,我們將結合重點話題,開展多場圓桌論壇,邀請專家進行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探討,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廣州的定位,明確要求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 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業融合背後的對抗與競爭
    最近,2019年11月15日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高層聯席會議上,有與會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解決思路:組建珠三角機場管理集團,通過互相持股,打破五大機場背後的利益主體分割的藩籬;同時,把現有的A5聯席會議升級,拉入民航總局、海關總署、國家空管委、空軍等相關部門的代表,通過更高層次的協調來減少無效競爭和資源浪費
  • 粵港澳灣區建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25日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利用各自優勢互補進行灣區建設,促進人才流動推動灣區發展,優化各項軟硬體設施推動灣區探路開放新格局。  崔世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承擔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希望成為全球最佳創新之地的使命,為澳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 五大連池機場開展5S現場管理工作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白寶石 報導:為進一步增強安全責任意識,樹立嚴謹工作作風,近日,五大連池機場在運輸服務部試點開展5S現場管理工作。為更好地開展5S管理工作,五大連池機場對標先進企業管理模式,借鑑兄弟機場管理經驗,結合機場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施行網格化管理,候機樓內劃分區域、崗位,並落實到人頭,明確每名員工的工作職責,做到責任到人、專人管理。
  •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 「一城三校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對華工「一城三校區」的發展有什麼新布局?近日,在接受南方日報一個多小時的獨家專訪中,高松思路清晰、言辭篤定,認為「在『雙一流』建設中要堅定走新工科發展道路,培養面向未來的工科領軍人才」。這也是高松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後,首次公開接受媒體專訪,談治校理念和思路。
  • 【重磅】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旅合作發展大會在花都召開...
    12月22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旅合作發展大會在花都召開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多渠道、多元化展示廣州北部和清遠南部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重點宣傳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發展規劃,為合作區提供更多發展契機和活力
  • ...中明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第一階段是築基成長期。到2025年...
    【民航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民航局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實施意見》中明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第一階段是築基成長期。到2025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大灣區民航整體規模、綜合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持續保持國際領先。第二階段是全面提升期。
  • 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 將「點睛」珠江西岸格局
    括號標註的「廣州新」,昭示了其與廣州白雲機場的內在關係,規劃前身為「廣州第二機場」。「珠三角樞紐」的前綴,則表明其需在珠三角承擔樞紐作用。7月15日,《民航局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提出打造「四型機場」示範標杆,規劃建設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
  •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即將發布,前言摘要先睹為快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是「9+2」的11個城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截至2017年底,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城鎮化水平超過80%,地區經濟總量首次超過10萬億元,正在形成科技和金融雙輪驅動、服務業主導的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 「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起航,將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起航2018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9.58%,已經進入到了城市化的中後期階段,所以接下來很難再出現像改革開放前40年那樣,大中小城市遍地開花,各自為陣,快速發展的局面在城市化的中後期,要更加注意區域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相互統籌協調,避免盲目發展,相互內耗,進入到了「城市群發展模式」階段。為此我國在2016年5月提出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如今我國又適時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 官方首次明確「新市鎮」定位!
    近日,區領導到漷縣、永樂店調研黨建和產業發展,首次明確提出永樂店定位「新市鎮」、「生態科技小鎮」、「通武廊協同發展示範區」的功能定位。區委副書記趙磊帶領黨建改革雙調研小組,先後來到漷縣和永樂店鎮,調研黨建和產業發展情況,並召開座談會。在漷縣鎮,趙磊一行分別到漷縣村村委會、甘李藥業公司和漷縣書院等地,了解基層黨支部規範化建設、企業發展、鎮內產業布局等情況。
  •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根據對北美城市的深入考察發表代表論文《城市群:東北海岸的城市化》,首次明確提出城市群概念。之後國內外學者圍繞城市群進行了豐富的理論探討,將城市群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雛形發育期、快速發育期、趨於成熟期、成熟發展期。1)在雛形發育階段,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帶動不足,城市間的內在聯繫較弱,分工體系和區域基礎設施仍不完善。
  •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也宜遊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構築休閒灣區,並將「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確定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旅遊業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份2.7萬字的文件中,旅遊被提及46次,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正一步步朝我們走來。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國有大行研究機構萬字長文詳解中國五大經濟圈的發展潛力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五朵金花」 (一)五大經濟圈發展快速且舉足輕重 我國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江中遊和成渝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五大經濟圈。
  • 理論周刊|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劉 勝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新時代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國家戰略,也是新時期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創新實踐。
  • 「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舉行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其中,立法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引領和保障作用。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在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粵港澳之間的要素流動狀況不斷得到改善,但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等機制性障礙。其中,法制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大灣區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這些上市公司要來
    為推動國內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加快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應用,同時加強與上下遊產業企業的協同研發、技術交流,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珠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經與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商議,定於2020年12月17-18日在珠海召開「2020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本次會議旨在聚焦我國新材料應用領域的發展前景,探討我國電子信息、鋰電新能源及功能高分子方面的最新行業動態及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