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14: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2020年11月27日,「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共5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其中,立法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引領和保障作用。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在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粵港澳之間的要素流動狀況不斷得到改善,但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等機制性障礙。其中,法制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大灣區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基於此,圍繞「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一主題,研討會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之立法破解、粵港澳大灣區行政法治之協同共進、粵港澳大灣區民商事法律之互鑑互補和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之立法保障等重點問題,就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和突破口展開了深入研討。
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之立法破解」議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廣州大學原副校長、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主任董皞,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傅華伶,中山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主任劉恆,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鄒平學,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進展和存在問題,就如何通過以法治化方式進行協調統籌,減少乃至消除影響大灣區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障礙,利用「制度之異」創造「制度之利」等問題分享了真知灼見。
就「粵港澳大灣區行政法治之協同共進」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洪雷、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葉必豐、澳門大學憲法及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駱偉建、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葉海波等發表了各自觀點和看法。他們指出,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粵港澳之間不同的行政法律制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未來,大灣區在吸取國際跨行政區域協同合作經驗的同時,應繼續完善粵港澳法律協同合作機制,為港澳與內地全面深入合作提供依據和保障。
就「粵港澳大灣區民商事法律之互鑑互補」議題,深圳社會科學院政法研究所所長李朝暉、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葛偉軍、深圳大學創新發展法治研究院院長葉衛平、中山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研究所教授楊彪指出,應進一步促進粵港澳法律制度協調合作,強化大灣區民商事法律制度銜接,進一步完善爭端解決機制。
就「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之立法保障」議題,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肖永平、中央財經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範利平、深圳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翟玉娟分別圍繞粵港澳法律職業資格的互認與開放、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勞動者權益保障、「區域化」爭議解決中心建設等領域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就如何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優質、高效、便捷法律服務進行探討與交流。
本次研討會旨在為專家學者搭建對話平臺,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為核心,深入探討粵港澳區域協同立法問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