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舉行

2020-12-17 澎湃新聞

「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舉行

2020-11-29 14: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2020年11月27日,「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共5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其中,立法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引領和保障作用。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在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粵港澳之間的要素流動狀況不斷得到改善,但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等機制性障礙。其中,法制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大灣區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基於此,圍繞「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一主題,研討會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之立法破解、粵港澳大灣區行政法治之協同共進、粵港澳大灣區民商事法律之互鑑互補和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之立法保障等重點問題,就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和突破口展開了深入研討。

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之立法破解」議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廣州大學原副校長、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主任董皞,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傅華伶,中山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主任劉恆,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鄒平學,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進展和存在問題,就如何通過以法治化方式進行協調統籌,減少乃至消除影響大灣區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障礙,利用「制度之異」創造「制度之利」等問題分享了真知灼見。

就「粵港澳大灣區行政法治之協同共進」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洪雷、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葉必豐、澳門大學憲法及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駱偉建、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葉海波等發表了各自觀點和看法。他們指出,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粵港澳之間不同的行政法律制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未來,大灣區在吸取國際跨行政區域協同合作經驗的同時,應繼續完善粵港澳法律協同合作機制,為港澳與內地全面深入合作提供依據和保障。

就「粵港澳大灣區民商事法律之互鑑互補」議題,深圳社會科學院政法研究所所長李朝暉、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葛偉軍、深圳大學創新發展法治研究院院長葉衛平、中山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研究所教授楊彪指出,應進一步促進粵港澳法律制度協調合作,強化大灣區民商事法律制度銜接,進一步完善爭端解決機制。

就「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之立法保障」議題,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肖永平、中央財經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範利平、深圳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翟玉娟分別圍繞粵港澳法律職業資格的互認與開放、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勞動者權益保障、「區域化」爭議解決中心建設等領域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就如何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優質、高效、便捷法律服務進行探討與交流。

本次研討會旨在為專家學者搭建對話平臺,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為核心,深入探討粵港澳區域協同立法問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立法之探討
    日前,「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並就區域協同立法相關展開深入交流。
  •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作,專家指法律差異性也是重要資源
    「在強調三法一域同存於大灣區時候,我們應當重視求同,不要忽略存異,差異性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制度資源。」劉恆在11月27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的「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上發言時指出。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於近日公布。機構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進,區域主題將會反覆、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
  • 理論周刊|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劉 勝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新時代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國家戰略,也是新時期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創新實踐。
  • 青島民營中小企業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
    7月16日,「深圳企業家青島行」暨青島市「學深圳、趕深圳」學會成立大會舉行,會上,青島市民營中小企業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將以平臺思維、生態思維發揮好平臺作用,為青島民營中小企業學趕深圳提供專業、精準、高效、溫馨的服務,助力青島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稅收焦點暨增值稅立法前沿問題——第二屆華南...
    吳興印副會長表示,本次論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稅收熱點問題,對促進和保障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經濟活動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戰略意義。稅收法定原則是我國稅收法律的基本原則,增值稅立法工作已列入立法議程,論壇結合增值稅立法前沿熱點進行理論探索,有助於我國的增值稅立法不斷向縱深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法律與財稅專業服務人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提出了新的要求。
  • 2020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產業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2020年12月2日,2020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產業應用研討會暨廣東省金創區塊鏈研究院成立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主題為「科創賦能 引擎灣區」。眾致辭嘉賓與領導上臺致辭時紛紛表示:面對數位化時代新機遇,希望全行業圍繞「十四五發展規劃,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加強數字基礎建設,加大數位化轉型創新應用,全面提升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能力,推動以區塊鏈技術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領域結合,促進資本市場各項業務深度融合。
  • 政策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正心·致雅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包含哪些內容?明確了哪些目標?一起去看看吧!
  • 粵港澳大灣區將與東京灣區對接促進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東京4月9日訊(記者 蘇海河)4月8日,正在日本訪問的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主席蔡冠生先生就加強國際大灣區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轉型升級的思路,接受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
  • 早安,地球村丨在深圳舉行的這場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推介會上,劉奇...
    劉奇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劉慶生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合作推介會的舉行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近年來,江西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推動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福祉持續增強,走出了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贛深兩地地緣相近、人員相親、商緣相通,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
  •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在惠州設立分院
    揭牌儀式(你好臺灣網 圖)你好臺灣網12月10日消息(記者 梁恆 陳少偉 通訊員 劉巧朋)12月9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惠州分院揭牌儀式在廣東惠州舉行,惠州市政府副市長李俊玲、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鄒新月等領導嘉賓,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部分核心研究團隊成員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著眼大灣區建設全局和氣象長遠發展需求,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粵港澳各地區位優勢,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氣象協同發展、互利合作,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氣象事業發展大局。創新體制機制,共創專業平臺,推進粵港澳氣象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校合作,實現氣象科技發展和業務應用更加協同、氣象人才交流互動更加便利、氣象信息產業發展更加彭勃,建成我國氣象科技深度合作示範區。  氣象全球戰略輻射基地。利用粵港澳各地區位優勢,強化大灣區氣象科技人才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構建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舉行 鄭永年:內循環並不是「內捲化」
    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旨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塑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發揮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作用
  • 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新華社廣州12月15日電 題: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2020年,在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復甦向好,大灣區協同發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一些重大政策在大灣區先行先試,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動力。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本文對粵港澳大灣區、東京灣區及舊金山灣區就經濟輻射效應、區域協同效應及配套設施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對粵港澳灣區發展現狀進行梳理總結,並根據研究結論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提出相應政策建議。2009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發布《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成果報告將「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灣區」概念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 新起點,新機遇——港澳臺同胞盼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深圳12月1日電(記者王豐)在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持續深化。不少港澳臺同胞表示,希望能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尋得人生發展新機遇。今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會議提出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我們看好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也希望未來大灣區能夠作為一個整體,擁有統一的政策和聯網信息。」麥騫譽說。
  •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國際形象傳播研討會昨日在廣州舉行
    大洋網訊 當今時代,風雲變幻,如何講述中國故事,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作為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廣州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視野下提升城市形象,用國際語言展示美麗花城、幸福廣州?昨日,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國際形象傳播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在即,區域GDP首超10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大灣區的經濟和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之和已經達到了10.22萬億元,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折合美元達15145億美元,仍略低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韓國。
  •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即將發布,前言摘要先睹為快
    與之匹配的是,粵港澳大灣區也已初步形成了層次分明的階梯式金融城市群。研究表明,2000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的空間分布從香港的一城獨秀發展到以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地為核心區域,輻射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中心—外圍」結構。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政府通過籤訂合作框架協議,不斷加強深化金融合作,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引進來」、「走出去」逐步加速。
  • 江西舉行2020年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活動發布會
    原標題:11月30日江西舉行2020年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活動新聞發布會  11月30日,江西舉行2020年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活動新聞發布會,請江西省商務廳一級巡視員朱元發介紹活動安排和籌備情況,江西省商務廳政策研究室主任郭維勤、江西省商務廳國內投資和經濟合作處處長楊錚出席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