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在即,區域GDP首超10萬億

2020-12-20 第一財經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大灣區的經濟和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之和已經達到了10.22萬億元,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折合美元達15145億美元,仍略低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韓國。

GDP首超10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由「9+2」城市組成,即(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合計約5.6萬平方公裡,比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三個經濟區的面積總和還大。

粵港澳大灣區僅憑藉佔比0.6%的國土面積,貢獻率佔全國GDP總量的12.57%,是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灣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與紐約灣區相當,不過仍與東京灣區有不小的距離。

11個城市中,香港、深圳和廣州是整個灣區的三大龍頭城市。其中,香港以23049億元位居榜首,深圳以22438億元位居第二,與香港的差距僅為611億元,廣州以21503億元位居第三。這三個龍頭城市體量相當,各具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珠三角西岸發展程度明顯不如東岸,龍頭城市也主要位於東岸。另外,沒有龍頭不行,但是龍頭太多了也存在如何協調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的問題,這也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解決的一個重點。

在人均GDP方面,去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達14.7萬元,約合2.18萬美元,相當於東京灣區的一半左右,紐約灣區的三分之一,舊金山灣區的五分之一。

分城市來看,大灣區內部各個城市的落差較大,既有港澳這樣遙遙領先的發達經濟體,也有江門、肇慶這兩個人均GDP低於中國內地平均水平的欠發達地區。

其中,澳門人均GDP達到了52.1萬,折合美元達7.71萬美元,是最後一名肇慶的近十倍。香港以人均31.1萬位居第二,折合4.6萬美元。超過大灣區平均水平的還有深圳(17.9萬)、廣州(14.8萬),珠海則與平均水平相當。而「世界工廠」東莞,人均GDP只有9.1萬,與平均水平仍有較大距離。

不過,這樣的落差,也意味著未來大灣區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目前灣區核心城市功能由製造中心向生產服務中心轉移,核心城市對周邊小城市、外圍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從而形成產業在灣區範圍內的合理梯度分配體系。

專家認為,當前珠三角製造業比較發達,整體處於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香港、深圳等部分城市已出現創新型經濟特徵。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地區超越矽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東京灣區。為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邁向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承載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口接近7000萬

在經濟活躍、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灣區的人口集聚和流入勢頭也十分強勁。目前大灣區11城人口之和達到了6956.8萬,接近7000萬大關,是世界四大灣區中人口最多的。

其中,深圳、廣州和佛山增長勢頭非常迅猛。廣東省統計局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常住人口總量繼續位居全國之首,佔全國人口的8.03%,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比上年增加170萬人,增長1.55%,增幅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2人,為全國的4.29倍。

同時,常住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區域分布總體格局沒有發生改變。2017年,珠三角人口數量比上年增加152.05萬人,增幅同比提高0.4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高出0.98個百分點。深圳、廣州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別比上年淨增61.99萬人和45.49萬人,位居全國第一、二位。兩市常住人口增幅佔同期全省以及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63.22%和89.44%。

廣深之外,佛山的人口增量也達到了19.4萬,增量超過了武漢、成都、鄭州等中西部的大城市,位居全國第六。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製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製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人口的不斷流入。

今年5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廣東智庫論壇」系列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指出,從年齡結構上看,大灣區人口年齡結構較輕,勞動力人口比重高,使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充分活力,灣區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動力強勁。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15-64周歲的人口規模為5181.23萬人,佔總人口的76.2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3.72個百分點。

報告還提出了大灣區未來建設的四大建設重點,包括強化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建立系統化、分層次的人才引進機制和相關人才培養、科研攻關體系,大力營造培育人才、引進人才的軟環境;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核心城市作為支撐,帶動土地、產業鏈、生產率等要素的空間布局優化,綜合帶動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南沙、前海、橫琴三大自由貿易區,打造粵港澳自由貿易港,通過自由貿易區、貿易港建設,帶動高端資源「引進來」,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走出去」。

按照去年底廣東省印發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廣深科創走廊規劃範圍為沿廣深軸線區域,具體為北起廣佛交界處,經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南至深圳大鵬新區,沿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複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區域,長度約180公裡。規劃指標數據統計範圍為三市全域。

彭澎分析,珠江東岸的廣深鐵路、高速公路是全中國最繁忙的交通通道,也是最重要的產業帶,交通發達,產業形態多樣化,在這個地方打造廣深科技走廊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表: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經濟及人口情況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於近日公布。機構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進,區域主題將會反覆、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
  • 粵港澳大灣區GDP 5年內有望世界灣區第一
    截止到2015年末,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位居四大灣區第三位,但以目前增長速度看,有望在5年內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12月10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和肇慶市政府聯合舉辦的201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峰論壇在肇慶舉行。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肇慶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與策略研究》(下簡稱《研究》),透露了上述成果。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意味著粵港澳合作新篇章的開啟,世界級大灣區即將強勢崛起!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
  •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也宜遊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彥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能為區域內的旅遊發展提供足夠的保障和動力。  「一鐵一橋」拉動粵港澳旅遊  作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甫一推出就引發「聚光燈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1月發布的《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紐約·舊金山·東京·粵港澳》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影響力指數排名第三,經濟影響力位列四大灣區之首。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為代表的世界級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在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等方面或已望其項背,但在人均發展水平、城市化精細管理、高質量人文生活品質、開放式創新所需要的自由環境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縱深,可以搭建更大的舞臺、書寫更宏偉的篇章,對中國經濟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巨大。
  • 粵港澳大灣區:GDP可排全球經濟體第13
    來源:數據寶與當前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實現金融隨著發展規劃的出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更大限度地發揮產業和經濟協同效應,在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突破1.5萬億美元,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排在第13位,與俄羅斯和韓國的經濟體量相當。交易所市值位列全球第二,相當於日韓交易所市值總和。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突破20家,民營企業佔到八成。
  •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即將發布,前言摘要先睹為快
    課題成果預計將在2018年11月20日正式發布。本文為報告的前言、摘要、目錄部分。敬請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是「9+2」的11個城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截至2017年底,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城鎮化水平超過80%,地區經濟總量首次超過10萬億元,正在形成科技和金融雙輪驅動、服務業主導的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中心...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規劃綱要》中明確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根據四大中心城市的發展,城市發展定位也各不相同。
  • 「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起航,將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以聚落為中心的,在農業文明時期,區域的發展以鄉村聚落為中心,而到了工業文明之後,區域的發展以城市聚落為中心。在現代,城市是人類文明高度集中的場所,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輻射帶動作用,也吸引大量人口往城市集中,也就是城市化過程。
  •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指數發布 美的集團等入選灣創100指數樣本股
    新華社深圳4月10日電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深交所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聯合工信部下屬單位賽迪研究院9日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簡稱:灣創100,代碼:980001
  • 粵港澳大灣區GDP預計用4年超過東京和紐約灣區,世界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中國積極推動區域合作的一個重要決策,對於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保持國家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舊金山灣區是「科技灣區」,東京灣區是「產業灣區」,那麼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就是「人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人才、教育是帶動科技、工程、推動創新的重要動力。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國兩制」方針,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若干意見》,圍繞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統籌構建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協同推進氣象強國建設,加快提高中國氣象的國際影響力和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編制本規劃
  • 「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舉行
    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在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粵港澳之間的要素流動狀況不斷得到改善,但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等機制性障礙。其中,法制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大灣區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專題——2021佛山產業園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發布
    原標題:中商產業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專題——2021佛山產業園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第二次聯席會議召開 批准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
    ,並批准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同時,粵港澳三地圍繞律師、仲裁、公證、調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意見,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將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推進大灣區法律服務建設、優化大灣區營商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篇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作為中國最早發展的城市之一,經過40年的發展,經濟體量在2018年超過2.2萬億,如此大的經濟總量增速仍然高達8%,這是不可想像的。未來,深圳將開展空間保障行動計劃,在嚴守工業用地紅線基礎上,統籌工業區資源區整合和改造升級,規劃一批功能符合的新型產業空間,建設一批禪城融合示範區,優先發展現金製造業和高附加值產業
  • 政策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正心·致雅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包含哪些內容?明確了哪些目標?一起去看看吧!
  • 它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沒有之一!
    今天的中國,最熱的兩個政策投資布局區域,一是北方雄安,二是南方的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千年大計的重中之重,現在的雄安一片繁忙。在南方,粵港澳大灣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最新的消息說,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在6月初就要出臺。這將是2018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其重要性將超過海南的「自貿區+自由港」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粵港澳大灣區」體量實在太大了,一降生就是世界級的。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印發
    金臺資訊 舉報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 (劉穎穎)據文化和旅遊部消息,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