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楊月)「我們的思想一定要『外循環』,才會有進步的動力。」日前,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上,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鄭永年就「以新發展格局應對國際新挑戰」作主旨演講時說。
鄭永年在發言中。主辦方供圖
鄭永年指出,我們要正確看待中美關係的變化,美國內部的結構性矛盾能否得到有效解決,會直接影響中美關係的走向。要正確認識「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循環並不是「內捲化」,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這樣依靠外向型經濟成長起來的區域來說,要以外循環為主,鼓勵外向型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國際資本、卓越人才和高端技術留下來。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包括福建、海南等省份在內的南方共同市場,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聯點。
「廣州應該與深圳雙城聯動,引領大灣區建設。」鄭永年認為,中國正從數量型經濟發展階段走向質量型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土地等成本都已經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個城市也不能光憑政策優惠來吸引人才,而是要制定統一的規則。「這也是中國走進世界體系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制定規則,才能擁有話語權。」他說。
鄭永年說,在這樣的環境要求下,廣深等中心城市應該側重高標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升級成一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把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優質人才等都吸引過來。「只有制定環保標準、土地標準、人才標準等新標準,才能讓一個城市乃至大灣區往高質量發展。」他說。
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旨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塑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發揮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本次論壇聚焦「新發展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題,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承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廣州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曾偉玉出席會議並致辭,會議開幕式由廣州市社科聯專職副主席郭德焱主持。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執行主任麥均洪等出席會議。來自北京、天津和廣州地區的專家學者、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代表以及華南理工大學師生等近150人參加會議。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高松在致辭中指出,華南理工大學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辦學至今,從創造型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兩個方面,對支撐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99率先提出「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到2019年正式啟動「新工科F計劃」,創新創造創業與服務地方發展早已內化為學校的強大基因。上個星期,華南理工大學和廣州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一起承辦了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就,同時也為學校擦亮了「三創」教育金字招牌。
高松強調,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學校將著力培養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兼備、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三力」卓越的創造性人才。學校希望以廣州國際校區為試驗田,探索「以我為主,國際協同;服務國家,臻至一流」的在地國際化辦學新路徑:紮根中國大地,融合國際高等教育先進理念,引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國際化校園,為學生提供接觸跨文化和國際性事務的機會,使全體學生在本地就能接受與國際一流高校同質等效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品質,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創造性的國際化人才。同時,著力在原創性科學發現和未來技術創新方面做出更多更大貢獻,真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策源地。
曾偉玉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既是對「十四五」時期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也是著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既對我國改革發展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也對學術界研究與智庫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就廣州智庫下一步建設,曾偉玉提出了三方面的思考:一是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深化大灣區協同發展研究;二是緊扣極點帶動和城市聯動,深化大灣區中心城市合作研究;三是緊扣出成果和出人才,推動廣州智庫建設走在前列。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陳文玲,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張中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分別以「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創新,是共同打造優質制度供給高地」「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意義、挑戰和建議」「立足新發展格局和國土空間新格局,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位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為題, 作主旨演講。
在圓桌論壇階段,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張振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主任張昱,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家創新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丁煥峰,暨南大學原校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胡軍聚焦「數字創新戰略和世界級平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和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大灣區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城市品質提升與產業轉型升級」分別發言,與會專家就不同主題開展了專題對話與交流。
論壇最後,胡軍和麥均洪分別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學術總結和會議總結。
據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和華南理工大學聯合共建,依託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的6家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推動諮政研究、打造高端平臺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主要功能,創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開放合作、深度融合的協同機制,通過跨境、跨地區、跨部門、跨體制聚合優勢研究資源,實現各類優質智庫要素集聚,是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建設開放、協同、聯合、高效的智庫綜合體的重要探索,是廣州特色新型智庫在運行機制、科研機制和管理機制等運行模式上的重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