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科記協)11月30—12月1日,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辦。圍繞大灣區建設中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機制等,專家學者們開展學術交流,共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在大灣區建設中的應用與實踐,助力廣東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發展。
論壇現場。通訊員供圖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省生態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採用線上+線下聯合主辦的形式舉行。論壇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傅伯傑院士、中國科學院洪德元院士、中山大學彭少麟教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閆俊華研究員、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李芳柏研究員、廣州大學吳志峰教授、華南農業大學章家恩教授等做大會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洪德元,就瀕危物種保護應放在中國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突出位置進行了演講。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克林,就《西江上遊喀斯特區域石漠化治理與生態系統服務提升》作了發言。王克林介紹了在喀斯特生態研究中建成的長期生態試驗研究平臺,在喀斯特區域景觀格局變化的生態過程響應、生態系統服務形成機理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並基於喀斯特景觀結構與水土過程變化與生態服務提升的適應性生態恢復成果提出了可供選擇政府選擇的響應戰略及替代技術途徑,為國家西南石漠化治理重大工程與區域生態服務提升提供科學依據與重大技術支撐。
生態系統給人類提供了產品和服務,人們從生態系統中直接獲得產品,如食物、木材、淡水等;另外,生態系統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通往生態文明的創新路徑包括以綠色發展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引領性思想、優化產業布局、傳統產業升級、提倡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調整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與恢復、推進位度創新、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目前,區域和全球尺度上環境、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來源:信息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