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2020年7月25日,以「聚焦創新 洞見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高峰論壇在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導,廣東省生物醫藥創新技術協會主辦,廣州博濟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旨在聚焦創新藥研發現狀和人工智慧、溶瘤病毒、基因/細胞治療等前沿熱門領域技術的最新進展,並結合當下粵港澳大灣區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多項利好新策,探討創新藥當下熱點,研判未來趨勢,共謀發展路徑。
廣東省藥監局副局長嚴振,行政許可處處長羅玉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宋爾衛,前CDE首席科學家何如意,廣東省生物醫藥創新技術協會執行會長朱少璇,博濟醫藥董事長王廷春,營運長王建華,
前中山大學副校長顏光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科主任侯金林,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楊忠奇,龍沙中國區總經理李劍峰,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癌症研究中心主任梁純,廣州必貝特醫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長庚,微境生物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雨禮,
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劉建,廣東省香雪精準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懿,晶泰科技CEO馬健,廣州南沙龍沙有限公司研發副總監張怡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徐靜等19位嘉賓與來自政界、學術界、企業界近400名專家學者共襄此次盛會。
會議伊始,嚴振與朱少璇分別代表指導單位與主辦方發表講話。
嚴振在演講中,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優勢以及廣東省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情況。在他看來,受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深刻的影響,常態化防控已經成為一個長期的全球共識,希望大家做好長期與疫情共生的準備,
在抗擊疫情的階段性成果中已經證明,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重,已成為了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如何趁此東風借力發展,也成為了廣東省醫藥企業錨定未來的重要課題。同時,嚴振對在座製藥人提出三點要求:
一是把保護和促進公眾健康作為共同願景;
二是把藥品的安全、有效、可及作為共同目標;
三是堅持走創新路徑。省藥品監管局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建設生物醫藥強省、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提升科學監管能力,服務企業發展,更好地為共同願景和目標服務。
朱少璇在致辭中表示,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全球醫藥產業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在這個危與機並存的特殊時期,如何令廣東省的醫藥企業更好地找準定位、尋求出路乃至借勢發力,不僅是各藥企自身要面對的重要掣肘,同時也是廣東省生物醫藥創新技術協會面對的重大課題,而這也正是舉辦本次論壇的意義與初衷。
隨後,宋爾衛院士便以《乳腺癌免疫治療進展》展開了演講,正式為這場含金量頗高的學術論壇拉開了序幕
宋爾衛院士向與會者分別闡述了腫瘤生態系統概念、腫瘤免疫編輯概念、腫瘤免疫療法以及乳腺癌未來免疫治療方向和策略。在他看來,腫瘤的發生發展受到局部微環境的調控,腫瘤轉移前微環境也決定了腫瘤是否轉移,同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最為密切的免疫系統對腫瘤有著重要相互影響。
臨床試驗一直是藥品研發過程中蔚為重要的一環,高效嚴謹地完成臨床試驗是能否獲得藥物批件的重要保障。何如意在其《創新藥臨床試驗關鍵因素分析》演講中,重點介紹了瑞德西韋在中美兩國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的差異,進而分析了瑞德西韋為何在美獲得緊急審批通過的原因。
「中美兩國針對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的區別主要在於適應性臨床試驗方案設計、進行Ⅱ期臨床試驗以及臨床試驗終點指標的選擇。」在何如意看來,美國選擇的適應性臨床試驗包括了兩個階段,而中國只是進行了傳統的Ⅲ期臨床試驗,而Ⅱ期臨床試驗在劑量探索、生物指標探索、適應人群探索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上市CRO公司,博濟醫藥在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王廷春以《把握利好政策,打造灣區生物醫藥新高地》為題,向與會者介紹了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生物醫藥發展利好政策,並就人才引進、稅收優惠、專項獎勵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
同時援引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如何結合博濟醫藥的特色和需求,利用大灣區利好政策取得企業長足發展、實現彎道超車等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博濟醫藥作為全流程(CRO+CDMO)服務企業,可滿足不同階段的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要求,可真正實現對生物醫藥企業的一站式服務。」
楊忠奇則以《新版GCP解讀》為題,同與會者分享了2019最新版GCP與2003版GCP的不同。在楊忠奇眼中,新版GCP在數據溯源、受試者保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著重說明。隨後,他便對兩版GCP的不同,進行了逐條分析,令現場觀眾受益匪淺。
當日,侯金林正在湖北洪湖一線參加抗洪搶險和肝病篩查工作。他通過視頻的方式以《B肝藥物研發:從消除肝炎危害走向功能治癒?》為題向參會嘉賓介紹了肝病研究相關進展。
侯金林在視頻中介紹了他作為亞太肝病學會主席,在WHO組織下,全球四大肝病學會共同籤署了消除病毒性肝炎聯合聲明以及全球前瞻性、觀察性大型研究REALM的結果,通過長達十年的抗病毒治療,3.5%的病人能夠實現HBsAg的轉陰,接近35%的病人能夠實現HBsAg的大大降低。
此外,他還提出了針對肝癌高風險病人管理的必要性。
顏光美則以《免疫喚醒:溶瘤病毒M1抗癌的終極機制》為題,向與會者介紹了溶瘤病毒的基本概念和溶瘤病毒M1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研發歷程。顏光美所在課題組詳細研究了溶瘤病毒M1抗癌的作用機制並解析了溶瘤病毒M1的三級結構,
溶瘤病毒M1能夠誘導腫瘤免疫原性死亡並誘導腫瘤微環境發生炎性轉變,並能進一步激活DC-T細胞反應。在動物實驗中,溶瘤病毒M1能夠誘導局部和全身性抗腫瘤T細胞反應,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展示出顯著的抗腫瘤效應。
對於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來說,外資公司同樣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作為全球醫藥、生命科學及營養保健領域的領先供應商之一,龍沙生物中國區總經理李劍峰先生以《中國生物藥蓬勃發展:如何滿足不斷增長的生物藥生產需求》為題,
分享他對中國生物藥市場蓬勃發展的看法,行業所面對的主要挑戰,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平臺、經驗、產品生命周期規劃迎接挑戰和符合快速的市場增長需求。
謝雨禮通過《RNA藥物王者歸來——生物科技的下個10年》演講,從宏觀層面介紹了RNA藥物發展歷程、關鍵技術、未來方向以及在應對新冠疫情中的應用,並介紹了革命性RNAi藥物Inclisiran的3期臨床結果。
謝雨禮認為,2006-2010年是RNA藥物研發的第一波浪潮,從2016年開始RNA藥物研發的第二波浪潮開始興起,未來RNA藥物將成為繼小分子以及蛋白和抗體藥物之後的第三大藥物。
利用現代技術實現生物醫藥研發的創新與應用,也是本次論壇令人矚目的話題。
梁純以《現代生物科技在抗癌和降糖藥物研發的應用》為題,向在場同道介紹了創新靶標DNA複製起始蛋白及其抑制劑研發與藥食同源實現降糖的全新研究成果。
梁純形容道,其研究的DNA複製起始蛋白DRIPs是在腫瘤的「心臟」裡。他也篩選到了高效的DRIPs抑制劑EN-2。
在多種腫瘤動物模型中,EN-2表現出非常好的抗腫瘤效果,該項目計劃在明年申報臨床。另外,他也從藥食同源的中藥出發,發現了多種中藥複方具有比二甲雙胍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更優的新中藥複方。
徐靜則在其《納米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演講中,向與會者介紹了納米藥物的發展歷史及臨床應用。「中國是納米藥物SCI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但目前還沒有納米藥物成功上市。」
在她看來,納米藥物具有很大開發前景,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特別是其所在課題組所開發的含錳納米生物材料能夠激活cGAS-STING通路,已經證明在細胞和動物水平都有很好的激活效果。
馬健以《擁抱人工智慧,開啟藥物研發快進模式》為題,對人工智慧的行業特點、產業化情況、發展趨勢向與會者進行了介紹。
在他看來,如何獲取高質量的數據,實現數據孿生,是人工智慧藥物研發領域面對的重要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早期靶點識別、藥物發現和藥物晶型研究方向上,已經實現了較高程度的數字孿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的互動環節,摒棄了以往的圓桌會議形式。
在朱少璇的主持下,與會觀眾與演講嘉賓就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營商環境、發展優勢、現有短板、小分子創新研發、細胞治療、MAH制度實施、產學研轉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與會者各抒己見,共同為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的大發展建言獻策。
此外,王建華、錢長庚、劉建、李懿、張怡雋分別以《小分子創新藥還是未來主流嗎?》《必貝特創新藥研發進展》《中國生物製藥產業化之路》《免疫細胞治療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從原料藥到製劑,龍沙一站式小分子藥物開發與生產服務》為題,向與會者分享了各自在專業領域的見解。
王建華首先向與會者介紹了目前創新藥研究的國內外現狀、創新藥在研管線數目和Biotech公司在全球都是快速增長的趨勢。
「中國國內創新藥管線數目雖然在全球佔比中並不高,但自2018年以來快速增長。雖然生物藥在銷售額佔比中具有優勢,但小分子不管是在在研管線還是獲批數目上,仍具有絕對優勢。
並且隨著小分子領域新技術如AI、PROTEC、DEL等的出現,相信小分子藥物研發在未來仍是主流。」
錢長庚則在演講中介紹了必貝特公司在研項目最新進展。目前,必貝特公司共有8個管線在研,其中BEBT-908處於2期臨床研究中,臨床早期藥效學研究表現出優異的抗腫瘤效果,還有四個項目處於臨床1期研究中,三個項目處於臨床前研究。
「必貝特在first-in-class管線上擁有獨到的發展優勢,在me-better管線上擁有差異化優勢,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青睞。」
劉建認為,在全球藥品研發趨勢下,本土醫藥企業新藥管線持續擴張,中國醫藥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生物醫藥產業相比還存在差距。
「技術、資金、人才三方面是主要癥結所在。」在劉建看來,面對產業競爭和發展新需求,提高患者對藥品質量要求、引進國際高端管理系統、搭建產業化平臺、形成區域化生態圈以及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是解決中國生物製藥產業化發展瓶頸的主要方案。
李懿則認為,目前第一代和第二代TCR-T療法的效果不滿意的原因在於腫瘤微環境的變化,腫瘤逃逸與多種免疫抑制機制提供了腫瘤的生長條件。
腫瘤抗原的下調是腫瘤逃逸的關鍵因素,基於此他提出了第三代高親和性TCR-T技術,通過大大提高腫瘤抗原識別能力從而提高了治療效果。
張怡雋表示,在製藥開發過程中,涉及到的技術平臺,在不同階段基於不同原料藥,有不同的特點和技術選擇。
張怡雋分享了龍沙在開發過程和技術選擇中遵循的原則:開發某階段的方案實施必須跟該階段相適應,開發過程中關注於可生產性和可放大性,對工藝進行持續的優化和改進,技術路線的選擇均衡合理。
整場論壇一直持續到當晚7點許,論壇結束後,眾多現場觀眾意猶未盡,紛紛駐足會場,與演講嘉賓深入交流,暢談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大計。
翌日(7月26日),諸多與會嘉賓赴博濟醫藥藥物研究中心與博濟科技園進行參觀,並就相關合作展開洽談。
關於博濟醫藥:
新藥&醫療器械一站式綜合服務CRO廣州博濟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博濟醫藥」, 股票代碼為300404)創建於2002年,2015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註冊資本金1.73億元,
是一家為國內外醫藥企業提供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研發與生產全流程「一站式」外包服務(CRO+CDMO)的新型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擁有5.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辦公、實驗和生產場所,目前有近800名員工,旗下擁有十家全資子公司及二十多家關聯業務的控股、參股公司;
目前獲得中國醫藥外包公司10強、廣州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廣東省誠信示範企業、廣州市著名商標、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CRO分會會長單位等榮譽稱號;
是國內僅有的兩家全流程服務CRO之一,也是以臨床試驗為主要業務的CRO上市公司之一。
博濟醫藥「一站式」服務包括:新藥立項研究和活性篩選、藥學研究(原料、製劑)、藥物評價(藥效學、毒理學)、小分子創新藥一體化服務、臨床研究、中美雙報(註冊服務)、CDMO生產(MAH落地)、技術成果轉化等,涵蓋了新藥研發各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