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作,專家指法律差異性也是重要資源

2020-12-15 金融界

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梁施婷 編輯:周明

圖片來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一個居住在加利福尼亞的人可以在德拉瓦登記註冊成立他的航運公司,在巴拿馬進行船舶登記,從香港僱傭船員,將利潤存入到凱曼群島設立的資產保護信託帳戶中,同時享受到加利福尼亞的陽光,並有可能規避州法律中的不利規定。」

引申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時候,「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如何轉化為新的優勢?中山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主任劉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法律的市場化對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可將法律看成一個產品,而忽略法律的屬地性。

「在強調三法一域同存於大灣區時候,我們應當重視求同,不要忽略存異,差異性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制度資源。」劉恆在11月27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的「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上發言時指出。

研討會還有50多名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代表也圍繞著機制銜接、行政法治、民商事法律互鑑互補等議題展開討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其中,立法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引領和保障作用。

在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粵港澳之間的要素流動狀況不斷得到改善,但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等機制性障礙。其中,現存的法制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大灣區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自2017年籤訂框架協議後,關於三方制度協同的討論展開過不少,但澳門大學憲法及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駱偉建認為,仍有部分制度性障礙有待跨越。

以近年來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出現的「飛地經濟」為例,也引發了不少新的法律問題。

「飛地經濟」,是指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

曾任廣州大學副校長、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主任董皞指出,「飛地」管理在港深、澳珠之間事實上已有發展雛形,比如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深圳灣口岸,這不僅解決了港澳發展的空間障礙問題,而且也盤活了地方的資源配置,引入了先進管理模式,有利於地方利益的分配。

但他同時也指出,粵港澳間的「飛地經濟」及特區租管地模式在法律上還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包括中央授權的方式、特區租管地創意的程序治理依據、路徑,以及糾紛解決的機制等。

他認為,通過劃分中央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地方政府之間的實權範圍,實現中央與地方職權清晰明確,行使事權有法可依,可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立法的突破口之一。

董皞認為,除了必須的統一領導議事聯絡辦公機構外,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事項應考慮以各地為平等的經濟行政主體,建立相互之間的溝通聯絡、對話交流,直接對接平等協商的程序機制,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聯絡協商決策效率。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教育合作打造人才高地
    新華社廣州1月13日電(記者丁樂)《粵港澳六校關於加強教育交流合作的備忘錄》13日在廣州籤署,來自粵港澳的六所學校將在管理人員經驗交流、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分享、學生交流與研討、家長互訪與觀摩等方面進行深度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這是當天舉行的2018粵港澳教育合作論壇的成果之一。
  • 「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舉行
    2020年11月27日,「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共5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立法之探討
    日前,「區域協同立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相關智庫、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並就區域協同立法相關展開深入交流。
  • 高附加值+強競爭力 專家熱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名牌」
    高附加值+強競爭力 專家熱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名牌」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王娟  2019-01-06 新快報訊 記者王娟 實習生劉詠怡 通訊員周偉報導 5日,「粵港澳大灣區高成長性品牌發展高峰論壇
  •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在惠州設立分院
    揭牌儀式(你好臺灣網 圖)你好臺灣網12月10日消息(記者 梁恆 陳少偉 通訊員 劉巧朋)12月9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惠州分院揭牌儀式在廣東惠州舉行,惠州市政府副市長李俊玲、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鄒新月等領導嘉賓,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競爭力研究院部分核心研究團隊成員
  • 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第二次聯席會議召開 批准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
    同時,粵港澳三地圍繞律師、仲裁、公證、調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意見,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將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推進大灣區法律服務建設、優化大灣區營商環境發揮積極作用。陳旭東建議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繼續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平臺建設,完善平臺的工作規則,積極拓展平臺的工作領域,將其打造成為國際商事調解品牌;完善大灣區調解員資質管理和準入標準,共同加強調解員隊伍和調解專家庫建設;繼續在破解調解協議執行難、提升調解協議執行力方面共同努力,加強調解制度與其他糾紛解決制度的銜接、整合調解資源、提高調解效率、順暢銜接流程等;加強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商事調解規則的制定和國際商事調解實踐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_2019年第7號...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粵港澳協作 助推大灣區郵輪遊
    新華社香港3月27日電題:粵港澳協作 助推大灣區郵輪遊新華社記者 朱宇軒「粵港澳大灣區齊聚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大郵輪母港,區內經濟水平高、旅遊資源豐富,一年四季不封航,我們非常看好大灣區郵輪旅遊的前景,也希望更多大灣區遊客了解
  • 智庫研究|增創新優勢:「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激發內需潛力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黨的十九大首次正式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統一協調下,粵港澳三地在互聯互通、協調機制、制度銜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齊頭並進的大灣區共建態勢。
  • 粵港澳大灣區電影歷史與現狀
    :《地域文化與共同體美學》以大灣區現象和嶺南電影的發展面臨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對如何促進大灣區電影與國家發展戰略相匹配提出了三個匹配點和著力點,首先要有經濟的支撐,以經濟優勢促進形成文化優勢,在資金、技術保障的情況下,人才極其重要。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於近日公布。機構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進,區域主題將會反覆、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
  • 粵港澳專家:共同促進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林蔭 攝中新網廣州12月11日電 (程景偉林蔭)11日,第五次粵港澳濱海自然保護地管理座談會暨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2020年年會在珠海召開。與會專家認為,要共同推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該會議由廣東省林業局指導,珠海市自然資源局、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主辦。
  • 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珠海分院及橫琴研究...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李少輝、記者羅勉報導 7月13日,暨南大學 「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珠海)、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橫琴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珠海校區隆重舉行。據了解,研究院珠海分院、研究院橫琴研究中心旨在進一步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積極對接珠海市及橫琴新區產業發展需求,通過 「政府 + 產業 + 高校 + 智庫」 的方式深化粵港澳合作,並以 「為政府決策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 為宗旨,為珠海市和橫琴新區發展提供專業領域的理論與政策、市場與戰略等方面的決策諮詢服務,為推進暨南大學「雙一流」大學與高水平大學建設
  •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廣東省稅務局、深圳市稅務局召開第一次聯席...
    央廣網廣州7月5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申瑞軒、嶽瑞軒)為進一步深化稅收合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7月5日上午,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召開密切稅收合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19年度第一次聯席會議,廣東省稅務局、深圳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雙方粵港澳大灣區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意味著粵港澳合作新篇章的開啟,世界級大灣區即將強勢崛起!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2015年4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寫入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和行動》,當中要求「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橫空出世!要成為全球第一灣區?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和審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總理在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在即,區域GDP首超10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大灣區的經濟和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之和已經達到了10.22萬億元,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折合美元達15145億美元,仍略低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韓國。
  • 粵港澳大灣區籤訂「9+2」城市旅遊市場聯合監管協議
    ,共同籤署了《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旅遊市場聯合監管協議書》。該協議從政府、市場主體、行業組織等不同層面,對改進和加強旅遊市場監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具體要求,是今後一段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加強旅遊市場監管的重要工作指引,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旅遊合作邁上了新的發展平臺,迎來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