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偏短偏少 西南雨多 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氣候專家解析...

2020-12-13 中華網新聞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專家: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 周兵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美麗 王敬濤

記者:有網友反映今年華南的雨好像有些不對勁,不像往年來的頻繁,具體是什麼情況?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周兵:2018年華南前汛期於4月20日首先在廣西開始,較常年(4月6日)偏晚14天,近60年廣西首先開汛的年份只有5年:1963、1971、1990、1996和2018。3月到5月,華南地區的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6.9%,導致當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而6月初,4號颱風「艾雲尼」3次登陸廣東,帶來了充沛的龍舟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2018年3月到5月全國降水距平百分率

所以網友的感覺是對的,今年華南降雨確實沒有以往那麼多,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異常強大,脊線位置長時間偏北,華南地區長期處於高壓系統控制的晴好天氣中。

記者: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晚,是不是也對我國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

周兵: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影響,寒冷乾燥;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高溫多雨。南海夏季風活躍程度是影響我國雨帶活動的幕後「推手」,所以它爆發的早晚會對我國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雨帶進程示意圖

今年南海夏季風於6月1候爆發,較常年(5月5候)明顯偏晚。而作為東亞夏季風系統主要成員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強度偏強、面積偏大、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位置偏西。受其影響,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溼氣流向我國南方輸送水汽進程受阻,從而導致南方降水偏少,梅雨進程推遲,華中兩湖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記者:按照我國平均雨帶進程,6月正值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然而今年的梅雨似乎有點偷懶,與此相反,西南地區的雨卻異常「勤快」,是不是也跟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強有關?是什麼原因造成副高偏西偏強呢?

周兵:依照《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我國江淮流域梅雨區可劃分為江南區、長江中下遊區和江淮區等三個梅雨監測區域,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江南區已於6月19日入梅,較常年(6月8日)偏晚,可以看到長江中下遊區和江淮區梅雨入梅時間也較常年偏晚,而三個區域的出梅時間接近常年到偏早。

因此,與常年平均值相比,三個監測區域梅雨期開始時間偏晚、結束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與近3年相比,今年梅雨季節變得晚-短-少,江南區梅雨期暴雨強降水頻次減少。

  2018年6月以來全國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

相關焦點

  • 梅雨偏短偏少 西南雨多 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 ——氣候專家...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 梅雨偏短偏少西南雨多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 梅雨沒雨了!南方多地降雨大幅偏少,臺灣高溫乾旱水庫都快幹了!
    我國東部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尤其是南方,每年夏季梅雨帶來豐沛的降水補充水量,對於我國南方地區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今年,梅雨的情況卻有些不太一樣——南方多地不僅梅雨事件短,梅雨下得也少,雨量分布比較零散。
  • 今年梅雨啥時候來?上海氣象局:快了!
    這幾天,我國的天氣格局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最典型的的就是溫度,我國的華北地區和華南沿海都籠罩在炎熱當中,北方的這種變化是因為大陸乾熱氣團開始發威,同時多地走入冷渦雷雨季。而華南地區則是因為副熱帶高壓賴著不走,西南季風也尚未大規模爆發,導致這一地區持續高溫乾旱。
  • 專家稱今年梅雨「非典型」開始時間偏晚(圖)
    連線專家: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溼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那麼今年的梅雨還會和往年一樣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張培群在談到今年的梅雨天氣時,指出今年的梅雨「非典型」。  梅雨天氣只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梅雨,是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長江中下遊地區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陰雨天氣。
  • 梅雨進入盛期 氣候專家解讀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嘉賓: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主持人:五月以來,我國的天氣氣候特點是什麼?目前,哪些城市已經入梅了?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氣候專家為你解答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嘉賓: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圖為直播現場。主持人:5月以來,我國的天氣氣候特點是什麼?目前,哪些城市已經入梅了?
  • 氣候專家解析梅雨劃分標準及預報難點
    梅雨是我國內陸地區的持續性降水,極易引發大江大河的洪澇災害,尤其是在我國淮河流域防汛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降雨的起止時間和強度預報對於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至關重要。那麼,梅雨預報和傳統的暴雨預報有何不同呢?它的難點又在哪裡呢?
  •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省氣象局專家解讀如何「向雲端...
    「2019年乾旱確實比較嚴重,春、夏、秋降水偏少均出現不同程度氣象乾旱,特別是入秋以後,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部分地區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全省出現中到重度氣象乾旱。」江蘇省氣候中心副主任項瑛介紹說,11月中旬後經歷幾輪降水過程影響,旱情才得到緩解。
  • 常年梅雨期22天,今年17天,降雨比常年偏少3—6成
    我市昨天出梅    常年梅雨期22天,今年17天    常報全媒體訊 隨著大氣環流形勢調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穩步西進北上,梅雨帶隨之北抬,我市自6月22日開始為期17天的梅雨於昨天結束。
  • 高溫頻繁叨擾北方 江淮遲遲不入梅 看專家如何解讀
    同時,南方地區暴雨過程多、強度較大,但江淮地區遲遲未入梅。入汛以來高溫頻發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阻擋了江淮地區入梅的腳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陳峪。嘉賓: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陳峪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新華網記者李海韻北方高溫特點:最高氣溫高 高溫日數多 持續時間長記者:今年入汛以來,大家感覺北方地區高溫較為頻繁
  • 周末天氣:梅雨梅雨梅雨、高溫高溫高溫
    視頻製作:李宜爽6月4日,山東河南多地出現高溫天氣。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在周末即將到來之際小編含淚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未來幾天,這樣的「水深·火熱」仍將維持1.江南區梅雨啟幕!強降雨再次鎖定江南華南及貴州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顯示,江南區梅雨已於6月1日正式開始,入梅時間較常年偏早7天。 進入梅雨期後,江南一帶降水強度明顯增強,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多發,大部地區累計雨量在50毫米至100毫米。
  • 我國梅雨天氣氣候業務發展:從無序到統一國家標準
    隨著2012年國家氣候中心領銜製作的梅雨新標準進入業務試運行,梅雨逐漸成為國家氣候中心的一項核心科研業務。  由於梅雨的四大特徵,關於梅雨的討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各地都有自己的指標和關注點,以致於在梅雨的會商中很難形成一致的意見和結論。改革開放初期,《氣象》雜誌曾用兩年的時間開闢專欄,對梅雨問題展開討論。
  • 湖北長達43天的梅雨天氣結束 未來一段時間為酷熱高溫天氣
    氣象專家介紹,今年梅雨期天氣氣候異常,呈現入梅早,持續時間長、總量大,覆蓋範圍廣、降雨集中,重疊度高、雨強大,致災性強、氣溫低,日照創新低等五大特徵。今年6月8日入梅,較常年偏早9天。梅雨期長達43天,較常年平均(24天)偏多19天;平均雨日多達30天,較常年偏多12天。
  • 剛剛,2018年東陽市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出爐!秋冬雨(雪)日之多破歷史...
    快跟著小布一起去看看~~~2018年,東陽市年平均氣溫持續偏高,年降雨量接近常年但時空分布不均,年日照時數略偏少。年內雨雪冰凍、春季霜凍、強對流、高溫、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給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 梅雨季節持續多久?強度多大?答案就是…
    省氣象臺昨天召開了關於入梅的新聞通氣會  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朱佳寧介紹說,  今年入梅時間較常年偏晚,  淮河以南的梅雨期與常年相比可能偏短;  梅雨量預計較常年偏少,  梅雨強度也偏弱。  梅雨季節  要注意這些疾病  呼吸道疾病  氣溫變化大,陰雨天多,稍不留神就容易著涼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發作。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來源:經濟日報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五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強降水頻發,部分地區出現了階段性乾旱、高溫等天氣。周兵分析稱,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
  • 「合晚快新聞」梅雨季節總算過去 安徽又迎來高溫桑拿天 我省今年...
    不過高溫也隨之而來,氣象專家提醒,在我省淮河以南肆虐的高溫天氣未來會緩慢向北推進並可能持續,提醒市民外出時注意防暑降溫。江淮出梅高溫又來剛剛進入 8 月,安徽地區的雨水停止了,然而高溫一天沒耽誤,立刻給安徽人民送來夏天的溫度。
  • 湖北省梅雨氣候概況
    我省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6、7月份,即我省的梅雨季節。所謂梅雨,即每年夏初,在湖北宜昌以東26-34oN之間的江淮流域常會出現連陰雨天氣,期間暴雨過程頻繁、強度大、降水持續時間長,暴雨連續天數可達2-5天(以連續2-3天為最多)。由於這一時期,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故稱「梅雨」。
  • 南京梅雨「脾氣」變了 明日雨停迎來梅雨間歇
    梅雨今年晚到了近一周,屬於晚梅,它究竟會是怎樣的脾氣?南京市氣象臺的專家表示,今年梅雨帶左右搖擺,因此梅雨的「脾氣」有點古怪,氣象專家也還在「捕捉」的過程中。而南京市氣象局、江蘇省氣象臺對南京50年來梅雨期數據統計發現,50年的時間裡,南京的梅雨「脾氣」在緩慢發生「蛻變」,雖然不同年份梅雨的雨量差異明顯,但是南京近50年的梅期降水量出現了顯著的增多趨勢,另外入梅有偏晚的趨勢,出梅有偏早的勢頭,整個梅期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