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偏短偏少西南雨多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

2020-12-17 央廣網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專家: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美麗王敬濤

  記者:有網友反映今年華南的雨好像有些不對勁,不像往年來的頻繁,具體是什麼情況?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周兵:2018年華南前汛期於4月20日首先在廣西開始,較常年(4月6日)偏晚14天,近60年廣西首先開汛的年份只有5年:1963、1971、1990、1996和2018。3月到5月,華南地區的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6.9%,導致當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而6月初,4號颱風「艾雲尼」3次登陸廣東,帶來了充沛的龍舟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2018年3月到5月全國降水距平百分率

  所以網友的感覺是對的,今年華南降雨確實沒有以往那麼多,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異常強大,脊線位置長時間偏北,華南地區長期處於高壓系統控制的晴好天氣中。

  記者: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晚,是不是也對我國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

  周兵: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影響,寒冷乾燥;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高溫多雨。南海夏季風活躍程度是影響我國雨帶活動的幕後「推手」,所以它爆發的早晚會對我國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雨帶進程示意圖

  今年南海夏季風於6月1候爆發,較常年(5月5候)明顯偏晚。而作為東亞夏季風系統主要成員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強度偏強、面積偏大、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位置偏西。受其影響,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溼氣流向我國南方輸送水汽進程受阻,從而導致南方降水偏少,梅雨進程推遲,華中兩湖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記者:按照我國平均雨帶進程,6月正值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然而今年的梅雨似乎有點偷懶,與此相反,西南地區的雨卻異常「勤快」,是不是也跟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強有關?是什麼原因造成副高偏西偏強呢?

  周兵:依照《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我國江淮流域梅雨區可劃分為江南區、長江中下遊區和江淮區等三個梅雨監測區域,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江南區已於6月19日入梅,較常年(6月8日)偏晚,可以看到長江中下遊區和江淮區梅雨入梅時間也較常年偏晚,而三個區域的出梅時間接近常年到偏早。

  因此,與常年平均值相比,三個監測區域梅雨期開始時間偏晚、結束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與近3年相比,今年梅雨季節變得晚-短-少,江南區梅雨期暴雨強降水頻次減少。

  2018年6月以來全國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

  1951-2017年我國梅雨量歷年變化

  而西南地區也分乾濕兩季,監測顯示,西南地區於5月27日正式進入雨季,開始時間接近常年(5月26日)。6月也是西南地區的雨季,所以雨多些也不足為奇。

  原因主要還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強度偏強,面積偏大,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位置偏西,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溼氣流向我國南方輸送水汽進程受阻,南方降水偏少,梅雨進程推遲。

  熱帶地區海表溫度是影響副熱帶高壓強弱一個因素,6月份的貢獻主要來自西太平洋海溫,而7-8月赤道印度洋海溫對其影響更大些,因此,印度洋異常溫暖有利於副高異常強大。

  預計近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將有一次明顯的南退東撤,有利於江淮區和長江中下遊區梅雨開始和持續,關鍵是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能否相對穩定。每年每個區域的梅雨都有不同,這給梅雨預測和服務帶來重大的挑戰。

  記者:近期南方悶熱難耐,跟蒸桑拿一樣,很多網友直呼想念颱風了,期待來一個溫和的颱風降降溫,今年的颱風是沒有往年來的頻繁嗎?

  周兵:近期南方悶熱難耐,也跟副熱帶高壓有關。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天空少雲,太陽輻射可以更多地到達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氣獲得更多的熱量,大氣溫度明顯攀升,加之南方溼度大,感覺就跟蒸籠一樣。一般颱風會帶來降雨,甚至會影響副熱帶高壓,因此會對高溫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副熱帶高壓影響我國天氣示意圖

  到目前為止,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有6個颱風生成,1個颱風登陸我國,常年1-6月平均會生成4.1個颱風,登陸0.63個。實際上今年無論生成颱風個數還是登陸個數都比常年平均偏多。

  正常年份,颱風活躍季節是7-10月,颱風生成數量佔全年的70.5%。8月是全年生成颱風數量最多的一個月,平均每周生成1個多颱風。常年6月會有1.7個颱風,今年6月有3個颱風生成,所以也不少。進入盛夏,颱風開始粉墨登場,我們需要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和趨利避害的應對工作,切實做好颱風生成登陸影響等監測預測評估和服務工作。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月度生成颱風數對比

  記者:綜合來看,氣候上有沒有出現什麼異常信號,導致今年某些異常現象的發生?

  周兵:從氣候異常信號來看,我國於2017年10月-2018年3月出現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拉尼娜對我國的直接影響就是冷冬,然而剛剛過去的冬季,全國平均氣溫-3.2℃,較常年同期(-3.4℃)還偏高0.2℃。雖然整體氣溫較常年平均偏高,但從氣溫距平分布來看,除青藏高原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4℃外,全國其餘地區氣溫接近常年或偏低,其中東北及內蒙古東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偏低1~2℃,局地偏低2~4℃。

  2017/2018年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分布圖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東部地區冬季氣溫較常年偏低,與拉尼娜有關。另外今年1-3月,我國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生成了3個颱風,較常年同期(0.73)偏多不少,也是與拉尼娜這個「小女孩」有關,因為拉尼娜事件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狀態,此時赤道西太平洋海溫會比正常偏高,因此為熱帶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而氣候系統在大氣環流的異常主要表現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階段性位置、強度的異常,目前為止我國總體未出現大範圍持續性乾旱或大江大河流域性洪澇,未出現持續性高溫熱浪或反覆性寒流暴風雪事件。但進入汛期後區域性暴雨、乾旱和高溫事件時有發生,位置與傳統的氣候有所不同,雷雨大風強對流天氣頻發,天氣氣候出現了異常並造成一定範圍的氣象災害,總體上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低緯度印緬槽和中高緯度長波槽級活動相關聯。

相關焦點

  • 梅雨偏短偏少 西南雨多 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 ——氣候專家...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 梅雨偏短偏少 西南雨多 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氣候專家解析...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
  • 梅雨沒雨了!南方多地降雨大幅偏少,臺灣高溫乾旱水庫都快幹了!
    我國東部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尤其是南方,每年夏季梅雨帶來豐沛的降水補充水量,對於我國南方地區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今年,梅雨的情況卻有些不太一樣——南方多地不僅梅雨事件短,梅雨下得也少,雨量分布比較零散。
  • 今年梅雨啥時候來?上海氣象局:快了!
    這幾天,我國的天氣格局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最典型的的就是溫度,我國的華北地區和華南沿海都籠罩在炎熱當中,北方的這種變化是因為大陸乾熱氣團開始發威,同時多地走入冷渦雷雨季。而華南地區則是因為副熱帶高壓賴著不走,西南季風也尚未大規模爆發,導致這一地區持續高溫乾旱。
  • 常年梅雨期22天,今年17天,降雨比常年偏少3—6成
    我市昨天出梅    常年梅雨期22天,今年17天    常報全媒體訊 隨著大氣環流形勢調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穩步西進北上,梅雨帶隨之北抬,我市自6月22日開始為期17天的梅雨於昨天結束。
  • 專家稱今年梅雨「非典型」開始時間偏晚(圖)
    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溼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那麼今年的梅雨還會和往年一樣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張培群在談到今年的梅雨天氣時,指出今年的梅雨「非典型」。  梅雨天氣只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梅雨,是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長江中下遊地區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陰雨天氣。
  • 梅雨季節持續多久?強度多大?答案就是…
    省氣象臺昨天召開了關於入梅的新聞通氣會  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朱佳寧介紹說,  今年入梅時間較常年偏晚,  淮河以南的梅雨期與常年相比可能偏短;  梅雨量預計較常年偏少,  梅雨強度也偏弱。  梅雨季節  要注意這些疾病  呼吸道疾病  氣溫變化大,陰雨天多,稍不留神就容易著涼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發作。
  • 周末天氣:梅雨梅雨梅雨、高溫高溫高溫
    視頻製作:李宜爽6月4日,山東河南多地出現高溫天氣。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在周末即將到來之際小編含淚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未來幾天,這樣的「水深·火熱」仍將維持1.江南區梅雨啟幕!強降雨再次鎖定江南華南及貴州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顯示,江南區梅雨已於6月1日正式開始,入梅時間較常年偏早7天。 進入梅雨期後,江南一帶降水強度明顯增強,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多發,大部地區累計雨量在50毫米至100毫米。
  • 高溫預警!未來幾天持續高溫,除此以外還有更驚人的……
    出梅後第一個高溫天 來了! 上午,如皋市氣象臺發布高溫報告 ▼ 今年入夏以來 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南 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 受到極大抑制 擠壓了颱風的生存空間
  • 湖北長達43天的梅雨天氣結束 未來一段時間為酷熱高溫天氣
    湖北日報訊 (記者曾莉、通訊員謝斌)7月20日,記者從湖北省氣象局召開2020年梅雨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我省長達43天的梅雨天氣將於21日結束,強大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即將開始控制我省,未來將有一段37℃以上的酷熱高溫天氣。
  • 超長梅雨季過後,長江中下遊地區迎來持續35℃以上高溫天氣
    我國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是一個四季十分分明的國家(除青藏高原外),溫暖的春季、炎熱的夏季、涼爽的秋季和寒冷的冬季,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四季更替中,也讓我們學會了農業勞動要遵守季節,只有春季播下種子,才能在秋季獲得收穫,而我們的人生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 上海今年汛期颱風,高溫多嗎?何時入梅?
    今天舉行的市防汛指揮部全體會議透露:今年汛期本市將呈現「降水總量略多,影響颱風強度偏強,對流性天氣強度偏強,高溫日數略多」的特點。  都是雨  降雨情況:  預計汛期總降水量600~850毫米,較常年(684.5毫米)略多,比去年(1172.5毫米)偏少。
  • 「合晚快新聞」梅雨季節總算過去 安徽又迎來高溫桑拿天 我省今年...
    不過高溫也隨之而來,氣象專家提醒,在我省淮河以南肆虐的高溫天氣未來會緩慢向北推進並可能持續,提醒市民外出時注意防暑降溫。江淮出梅高溫又來剛剛進入 8 月,安徽地區的雨水停止了,然而高溫一天沒耽誤,立刻給安徽人民送來夏天的溫度。
  •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梅雨季節將來臨,河蟹養殖要注意
    據江蘇省氣象臺最新預報,6月9日開始,我省淮河以南地區自南向北將先後進入梅雨期,入梅後降水將明顯增多,預計今年梅雨量長江以南偏多,長江以北正常略偏多。梅雨季節高溫、高溼、悶熱、陰雨天氣多,也恰是河蟹第四次蛻殼時期,易對河蟹蛻殼生長造成不良影響,且易出現雷電、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對人身安全帶來威脅。
  • 湖北省長達43天的梅雨天氣結束 未來將出現高溫天氣
    湖北日報訊 (記者曾莉、通訊員謝斌)7月20日,記者從湖北省氣象局召開2020年梅雨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我省長達43天的梅雨天氣將於21日結束,強大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即將開始控制我省,未來將有一段37℃以上的酷熱高溫天氣。
  • 鹹寧市長達43天的梅雨天氣結束 近期還有陣雨發生,炎炎夏日即將登場
    6月入梅以來,我市天氣氣候極其異常,梅雨期特徵主要呈現入梅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梅雨量大,覆蓋範圍廣;降水集中,重疊性高;極端性強,致災嚴重,氣溫低,日照創新低等。——入梅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據統計,今年我市梅雨天數43天,較歷年平均(26天)偏多17天,梅雨時長與1969年並位列歷史第5位,也是本世紀以來最長的梅雨天數。——梅雨量大,覆蓋範圍廣。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來源:經濟日報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五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強降水頻發,部分地區出現了階段性乾旱、高溫等天氣。周兵分析稱,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
  • 7月繼續高溫模式 福建的夏天究竟有多熱?
    時空分布明顯不均,時間分布上,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空間分布上,僅內陸部分和福州局部縣(市)偏多,其餘均偏少。6月共出現2場暴雨過程和4次高溫過程,2場暴雨過程分別出現在6月1日和6月4日—9日。其中,6月4日—6月9日為福建今年以來最強暴雨過程,具有強度顯著偏強、持續時間長(屬極端事件),過程累積雨量偏多,暴雨範圍顯著偏大的特點。
  • 今年首個颱風來襲——江淮梅雨的終結者?
    它會直接終結此地的梅雨嗎?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高層輻散的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偏少。  許映龍對此還表示,厄爾尼諾對颱風活動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的,其中所涉及的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以及對天氣氣候影響的物理機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尤其是大氣對海洋的變化存在著明顯滯後的特點,我們目前只是從統計概率和氣候物理量診斷的角度,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西北太平洋颱風偏晚偏少生成的可能性較大。  颱風——江淮梅雨的終結者?
  • 梅雨
    每年春末夏初期間,我國江淮流域一帶都要出現持續一個月時間的陰沉多雨、高溫高溼天氣。在這段時間裡,衣服、器具容易受潮發黴,人們稱這種天氣為「黴雨」,簡稱為「黴」。又因為這段時間正是江南梅子黃熟的時節,所以又稱為「梅雨」或「黃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