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古道獅子巖、日本最古神社、鬼城——不虛此行的世界遺產朝聖之旅
一位在東京相識的友人介紹他的故鄉後,很早便認識這名列世界遺產的熊野古道,卻是盼了十多年,才終於有機會踏上這條朝聖之旅,當中又以這段位於熊野市的參拜道及鬼城,成了這趟旅行中,印象最深刻、最驚喜的景點。
面向大海的獅子巖,張嘴不吼依然架勢驚人。
高25公尺,形如獅子面海咆哮的奇巖,可不僅遠觀,以鏡頭接近視線,這頭猛獅可是栩栩如生,別說形體,從姿勢到細部臉部表情,說是地盤隆起與長年風化而成的天然物,只是欽贊大自然中這雙巧手,也難怪古人將它認定有神祇存在其中,才造就出這千年自然奇景。也因此大家把握可觀賞的當下,許多攝影愛好者最喜歡挑日出之際,來個獅子吞陽的奇蹟瞬間,在觀光案內所就看到不少這樣的照片,不過好奇問了當地人,這可真是可遇不可求,一年僅難得機緣才拍得到呢!
從獅子巖開始向左右側展開的〔七裡御濱〕,左右分別連結〔鬼城〕及〔花之窟神社〕,當年也是信徒前往熊野朝聖時的參拜道中的一段,因此這片砂礫沙灘也同時被列入世界遺產行列。因此若從鬼城東口遊客中心開始健行,終點站的西口,便可來到獅子巖眺望處。〔七裡御濱〕綿延25公裡,是日本最長的砂礫海岸,以綠色的松林和碧藍海水聞名。不過方才聽了觀光案內所人員提到,這裡還有藏個小秘密,原來,在這片砂礫海岸中,明顯的兩色石礫,往海側邊有許多上方有小氣孔的白色石頭,得找到一顆自己喜歡的,帶著它前往古老的〔花之窟神社〕參拜,據說才是當地正統的參拜方式。
已被眼前天海一色的砂礫沙灘所吸引,流連在此許多,才想起小白石的時,趕緊低頭尋找,發現果然愈靠近海邊,愈容易發現,數一數也意外發現沒兩下功夫,已找到三四顆,最後選一顆小而圓的可愛型帶走。但相反,社境十分小外,沒有任何神殿,而是以高45公尺的巨巖所取代,上方設有小小御神殿,據說因是維持日本最古老型態的神社,參拜方式當然也特別,將七裡御濱找尋的石頭,祈願後,放在前方祈願界隈的地上(有點類似伊勢神宮的式年遷宮儀式之一)才算完成。
日本神說中,伊奘冉尊與伊奘諾尊結為夫妻後,伊奘冉尊因生下火神,反遭燒死,相傳遺體便埋葬在此。而這座巨石的御靈體,上方有不少自然形成洞窟,見不少日本人也如在伊勢神宮,將身趴在巨石上,據說是吸取能量,而一看,壁洞裡還塞了不少賽錢或參拜用的白石。
以約10公尺高的三旒幡形,下方結各種如季節之花或扇子等結後,這條日本最長的大繩,總長170公尺,一端系在神社內巖窟最上方的御神體上,一端則在境內南側的松之御神木,每年2/2、10/2「お綱掛け」祭典舉行之日,社方人員要先斷舊的,換上新的綱繩,並一路由眾人合力牽引至七裡御濱,十分壯觀。花之窟神社對面的休息處,十分值得一來,這裡販售著各式熊本當地名物,經店家提醒,才發現外國觀光客持其案內所的宣傳單,還可免費換一份的古代米製作的みらたし糰子,現點現烤,搭配烘焙茶,一嘗,還真不是無敵美味可形容,果然再次驗證每回在鄉下地方吃的烤糰子總是特別美味。
真是感恩這被祝福的美好一日。此時天色漸陰,所以仍未下雨,趕快接著騎單車前往此回最想到訪的「鬼ケ城步道」,沿途行經的民宅,是當年主要的參道商店街,今日當然已不復過熱鬧,倒也能嗅出當年一點活絡的氣息。穿過「木本隧道」,這建於大正14年(1925年)的隧道,全長509公尺,完成時是當時最長的磚造公路隧道,曾在2003年獲選日本「土木學會選獎土木遺產」,隧道內有行人/單車共用的專用道,所以雖然頗為陰暗,但完全不用擔心來往行車問題。
是否跟我一樣好奇為什麼名為「鬼城(鬼ケ城)」呢?
說法眾多,一說是1521年時,統治這一帶的有馬和泉守忠親在標高153公尺的山頂建城,命名為鬼之巖屋。更多說法是因這一帶昔日有多賀丸的海盜藏匿在此,因生性兇殘,又喜歡神出鬼沒,製造出一則則的鬼怪事,許多漁船及人民都很害怕,把這裡稱為鬼城,直至平安時代時,才由天皇派遣武將徵討。沒有海盜的作亂,大家也才發現原來鬼城可是上帝的藝術傑作。長年累月大自然的洗禮下,因地震造成土地隆起的巖石,在風化與海浪侵蝕下,形成無數大小不一的海蝕洞,讓這條海岸地形有如雕刻藝術。
今日在當地政府規劃下,沿著懸崖峭壁修築遊步道,一邊眺望熊野灘絕景,一邊漫步在海蝕洞窟裡,看著神奇的各式形象具體的奇巖怪石。為了儘量不破壞大自然原有的景觀,整條遊步道僅以鐵欄杆圍住,來訪當日所幸風平浪靜,倒走在崎嶇不平的海蝕道上,常常還是小心翼翼,擔心一個失足,或大風大浪時,會不會失足。
在文宣品上有看到沿途各奇巖,各依其形而命名。有如鬼咆哮,有形如鱷魚,形如犬吠、密如蜂巢窟等,但人行走在上,忙著拍照,忙著看風情,更忙著小心腳下起起伏伏的大小石階或窄梯,早已無暇拿出DM來對照,因像什麼對我不太重要,重要是自己心裡形塑它像什麼就是什麼吧!
據說這隆起的大平臺,便是當年海盜們隱居的地方。但此時這裡沒有鬼城的可怕想像,腦中浮現旳倒是觀光案內所那張滿天星空照片,可我想我應沒那膽敢深夜時刻來走這一遭吧,倒是眼前如鬼咆哮,與海中小島及對岸形成有趣的圖。愈到後面,步道愈窄,望著下方或前方落差數十公尺的崖壁,邊走邊開始提心弔膽,此時大雨前的強風一波波吹起,讓人也跟著小緊張起來。終於行經「猿戻り」沒多久,因步道來到最窄,其名即因當年險峻到連猴子都要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