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西武寧縣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
「江南山水窟,江西風月窩」,《湧翠亭記》中的詩句生動詮釋了江西武寧縣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和優美生態。近年來,武寧縣巧做山水文章盤活綠色經濟,探索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現實路徑。
依託生態優勢助力高質量發展
良好生態是武寧的寶貴財富和突出優勢,也是推進武寧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
理念上凝聚共識。武寧確定「始終堅持生態立縣,全面推進綠色崛起」的發展主題和著力構建「五大生態」、全力打造「三個示範」的發展思路,凝聚生態文明建設共識,堅定了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信心。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雙主任」的生態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並聘請專家擔任生態顧問、組建「生態智庫」,編制一系列規劃方案和指導性文件。
發展上轉變思路。為守護青山綠水,助推綠色崛起,武寧縣審慎選擇綠色光電、大健康、全域旅遊、綠色農業等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在生態工業方面,吸引了同景照明、遼燚環保等為代表的生態友好型項目相繼落地,武寧縣工業園獲評全省「綠色園區」。在綠色農業方面,打造省市農業產業示範園11家,認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9家,新建百畝以上特色產業基地112個,打造了「武寧有機魚」等一批地理標誌商標品牌。在全域旅遊方面,打造國家4A級景區3個、國家3A級景區9個、江西省3A級以上鄉村旅遊點12個。
彰顯生態特色守護一方青山綠水
山水武寧,其魂在山,其韻在水。近年來,武寧縣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山水優勢,闖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守住青山不老。武寧有林地面積418萬畝,如何守住青山?一是活權。武寧縣率先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林地經營權流轉機制改革,通過「山定權」實現「人定心」。二是護林。以縣鄉村三級442名「林長」為支點、「多員合一」生態管護機制為脈絡,實現山林分級管理全覆蓋。同時,新建5000畝專業生物防火林帶,組建一支60人的森林防火隊。三是增綠。嚴格執行「禁伐二十年,呵護原生態」,全面實行封山育林政策,取消商品材砍伐指標,每年投入近億元用於保護公益林和自然保護區等。
呵護綠水長流。武寧縣積極實施雨汙分流和截汙納管工程,投入專項資金2.3億元,完成城區生活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改造和新建汙水管網81公裡。在鄉村推廣汙水處理設施,全面開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統籌推進沿河沿湖汙水排放監管。推進禁捕退捕工作,依法依規對25000隻網箱和345座養殖庫灣進行清理,並實施「智慧漁業」建設。如今的武寧綠水環繞,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機制助力長效。武寧縣探索完善生態保護機制,實行「生態智庫」、「林長制」、「多員合一」生態管護員等制度。搭建「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構建以林長制、河(湖)長制為總攬、5G長效管護平臺為載體、「多員合一」生態管護員制度為抓手的「5G+生態管護」新模式,讓科技成為呵護綠水青山的「忠誠衛士」。
擦亮生態底色讓好生態變成「金飯碗」
生態是武寧的「金招牌」,更是武寧人民的「金飯碗」。武寧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老百姓手中實實在在的財富。
探索價值轉換。編制出臺《武寧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首創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富民指標體系,啟動「生態產品儲蓄銀行」試點工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借力綠色金融,成功發行「綠色私募可轉債」5億元,引入綠色貸款4.8億元。
創新生態扶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餘個,創建國家級示範社4家、省級示範社16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5家,引導貧困戶以「一領辦三參與」方式參與合作經營。實施天保林、生態公益林等項目扶貧22.6萬畝,受益貧困戶3664戶。推廣精準扶貧油茶項目2.67萬畝,受益貧困戶8655戶。截至目前,1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773戶24321人全部脫貧。
發展富民產業。依託良好生態,大力發展以民宿經濟、文化旅遊、七彩農業等為主的富民產業。成立推進民宿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關於推進民宿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扶持政策,在修河和西海沿線合理布局、打造了景區衍生型、森林康養型、鄉村體驗型、溫泉養生型、濱水度假型等特色民宿30家、床位800餘張。
提升城鄉品質打造「山水融城」格局
武寧是一座「人在畫中的城市」。近年來,武寧以城鄉環境整治、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打造「最美小城樣板區」,連續兩年榮登「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加強頂層設計,彰顯最美底色。編制《武寧縣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規劃》,將全縣53%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為發展「留白」。在土地開發上做「減法」,濱水區域一律不搞地產開發。城市發展圍繞「朝陽湖時代——沙田河時代——西海湖時代」三步走戰略,將西海灣沿岸作為城市中軸線來規劃設計,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圍繞環湖景觀帶、沙田河溼地公園、武寧之窗等,推動老城拆舊建綠、見縫插綠,做好「顯山露水、山水融城」文章。
突出環境整治,提升最美品質。在「面子」上,改造老舊小區、提升老舊街區、實施划行規市。心怡水灣等11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小區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老城區進行道路「白改黑」和沿街外立面改造,打造一批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精品示範街。在「裡子」中,探索「專業城管+全民管城」模式,激發群眾當好「城市主人」的積極性。破解停車難問題,新建小區按1:1比例配置地下停車位,老城區主要道路新增智慧停車位1230個;大力實施「管線下地」,對城區弱電管線實行包幹分片治理,實現「千線歸一線,清爽又安全」。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