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理想的教育?如何培養完善的學生人格和健康的身心體魄?第十四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昨天下午舉行,論壇以「尊重生命,回歸教育本源」為主題,與會專家圍繞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積極建言獻策,馮志剛、李志聰、盧慧文、萬瑋等名校校長與張文宏、陳辰、樊登等嘉賓各抒己見,分享各自對上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與感悟。
教育本質不是分數
「一談教育,友誼的小船就翻了,因為每一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坦言自己並不經常談論教育的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抗疫精神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教育的本質的理解。
在他看來,教育要讓人尊重生命、獲得尊嚴,教育的本質不是分數,精英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好的社會、好的教育應該讓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很舒服」「很有做人的尊嚴」,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中國教育最缺乏的,是合作協同。」張文宏認為,當下中國教育體系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績是最好的,為達到這個目標不惜一切代價,「今天如果不去教育大家的合作性,不去教育大家的協同,即使培養出一個非常高分數的人,將來在社會上仍然要失敗。」
張文宏指出,教育的本質是要讓每個學生看到的不只是成績,而是與人協作,通過共贏共同成長,是對人的綜合素養的教育與培養,包括愛國、友愛、團結、協同、合作、尊重生命等,這些理念要成為未來教育的底色。
上海中學近年來獲得了不少國際學科競賽的獎牌,然而在校長馮志剛眼中,競賽成績卻不是名校的唯一指標,「在上海中學,最重要的指標是:任何兩個人都是平等的。」
「追求卓越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名校做的最多工作就是呵護。」馮志剛表示,要給每個孩子適合的發展空間,並不應只呵護有天賦的孩子,只有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才能把每個孩子都培養好。
建立科學評價制度
在樊登讀書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看來,如今一些家長將孩子當成了可拆解、可還原的「汽車」,「語文不行就報語文班,數學不行就報數學班,跳繩不行就天天下樓陪孩子跳繩……但生命不是汽車,不能把指標細化、再細化。」
他認為,教育的核心是點燃孩子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用模型把孩子打造成家長想要的樣子。教育首先要有愛,如今一些家長對孩子常常「恐嚇」和「交換」,破壞了孩子獲得「無條件的愛」的感覺。同時他指出,家長要讓孩子感到價值感,感到「我覺得我行」「我覺得我能解決問題」「我覺得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而不是打擊孩子,貶損孩子說他「做不到」。此外,家長還需要讓孩子養成終身成長的心態,「遇到一個困難,我不把它視作一個別人對我的評價,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成長的機會。」
「單純的成績和排名不是科學的評價,我們不是要在學生的書包裡放一個鞭子。」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李志聰表示,應該通過科學評價引領科學育人,引導孩子追求「卓然獨立、越而勝己」,「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要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不過他也表示,要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依然任重道遠。在他看來,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學生素養手冊中記錄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感悟,也包括考察學生在原有成績上的增減幅度,還包括特殊獎勵評價,鼓勵那些對自己熱愛的事物執著努力的學生。
「理想的教育是讓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集團主任戴立益指出,如今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五育失衡」的問題:「弱於體、抑於美、缺於勞,不充分、不平衡、不融合、不貫通。」
「我們教育對象是一個個具體的、有生命的個體。」戴立益認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門類、多規格、多層次的,而青少年無論是腦力、體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必然呈現個體的特徵,全面發展包含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和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如果沒有個性肯定難以創新。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不是看學校開得出多少選修課,而是看學生有多少選修時空;不是看配置了多少專用教室,而是看專用教室每周利用率;不是看校隊得了多少獎,而是看音體美老師在校話語權和待遇差距……」在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惠文看來,從這樣的指標來衡量,才能看出一所學校是否真正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生命從何處來,生命從美的地方來,生命往何處去,生命往美的地方去。如果我們在學校教育當中,在家庭教育當中,有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美的體驗,我相信他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美好。」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總校長萬瑋表示,當下的教育是「有目的的不合目的性」,「比如說今天學習就是要考試,不考就不學,我們上興趣班,學舞蹈、奧數,是為了考級和比賽。這偏離了我們的教育目標。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我覺得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學生來說,美育有可能是一個突破點。」
「在新時代,美育是面向人人的,美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面向創造力的美育是未來教育的核心。」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分享了新時代美育的四個層級架構——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和創新教育。
「一提到主旋律、提到英雄,很多觀眾的內心就會油然而生距離感。」東方衛視主持人、欄目製作人陳辰在論壇分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得體會。她表示,媒體在做主旋律宣傳教育時,要儘量避免陳舊的話術,說「人話」,尋找和挖掘人性的光芒,教育亦是如此。
欄目主編:張駿 本文作者:吳頔 文字編輯:吳頔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