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學生不看分數看什麼?上海名校校長們這樣說

2021-01-08 網易

  

  怎樣才是理想的教育?如何培養完善的學生人格和健康的身心體魄?第十四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昨天下午舉行,論壇以「尊重生命,回歸教育本源」為主題,與會專家圍繞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積極建言獻策,馮志剛、李志聰、盧慧文、萬瑋等名校校長與張文宏、陳辰、樊登等嘉賓各抒己見,分享各自對上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與感悟。

  教育本質不是分數

  「一談教育,友誼的小船就翻了,因為每一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坦言自己並不經常談論教育的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抗疫精神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教育的本質的理解。

  在他看來,教育要讓人尊重生命、獲得尊嚴,教育的本質不是分數,精英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好的社會、好的教育應該讓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很舒服」「很有做人的尊嚴」,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中國教育最缺乏的,是合作協同。」張文宏認為,當下中國教育體系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績是最好的,為達到這個目標不惜一切代價,「今天如果不去教育大家的合作性,不去教育大家的協同,即使培養出一個非常高分數的人,將來在社會上仍然要失敗。」

  張文宏指出,教育的本質是要讓每個學生看到的不只是成績,而是與人協作,通過共贏共同成長,是對人的綜合素養的教育與培養,包括愛國、友愛、團結、協同、合作、尊重生命等,這些理念要成為未來教育的底色。

  上海中學近年來獲得了不少國際學科競賽的獎牌,然而在校長馮志剛眼中,競賽成績卻不是名校的唯一指標,「在上海中學,最重要的指標是:任何兩個人都是平等的。」

  

  「追求卓越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名校做的最多工作就是呵護。」馮志剛表示,要給每個孩子適合的發展空間,並不應只呵護有天賦的孩子,只有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才能把每個孩子都培養好。

  建立科學評價制度

  在樊登讀書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看來,如今一些家長將孩子當成了可拆解、可還原的「汽車」,「語文不行就報語文班,數學不行就報數學班,跳繩不行就天天下樓陪孩子跳繩……但生命不是汽車,不能把指標細化、再細化。」

  他認為,教育的核心是點燃孩子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用模型把孩子打造成家長想要的樣子。教育首先要有愛,如今一些家長對孩子常常「恐嚇」和「交換」,破壞了孩子獲得「無條件的愛」的感覺。同時他指出,家長要讓孩子感到價值感,感到「我覺得我行」「我覺得我能解決問題」「我覺得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而不是打擊孩子,貶損孩子說他「做不到」。此外,家長還需要讓孩子養成終身成長的心態,「遇到一個困難,我不把它視作一個別人對我的評價,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成長的機會。」

  「單純的成績和排名不是科學的評價,我們不是要在學生的書包裡放一個鞭子。」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李志聰表示,應該通過科學評價引領科學育人,引導孩子追求「卓然獨立、越而勝己」,「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要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不過他也表示,要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依然任重道遠。在他看來,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學生素養手冊中記錄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感悟,也包括考察學生在原有成績上的增減幅度,還包括特殊獎勵評價,鼓勵那些對自己熱愛的事物執著努力的學生。

  「理想的教育是讓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集團主任戴立益指出,如今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五育失衡」的問題:「弱於體、抑於美、缺於勞,不充分、不平衡、不融合、不貫通。」

  

  「我們教育對象是一個個具體的、有生命的個體。」戴立益認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門類、多規格、多層次的,而青少年無論是腦力、體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必然呈現個體的特徵,全面發展包含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和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如果沒有個性肯定難以創新。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不是看學校開得出多少選修課,而是看學生有多少選修時空;不是看配置了多少專用教室,而是看專用教室每周利用率;不是看校隊得了多少獎,而是看音體美老師在校話語權和待遇差距……」在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惠文看來,從這樣的指標來衡量,才能看出一所學校是否真正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生命從何處來,生命從美的地方來,生命往何處去,生命往美的地方去。如果我們在學校教育當中,在家庭教育當中,有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美的體驗,我相信他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美好。」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總校長萬瑋表示,當下的教育是「有目的的不合目的性」,「比如說今天學習就是要考試,不考就不學,我們上興趣班,學舞蹈、奧數,是為了考級和比賽。這偏離了我們的教育目標。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我覺得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學生來說,美育有可能是一個突破點。」

  

  「在新時代,美育是面向人人的,美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面向創造力的美育是未來教育的核心。」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分享了新時代美育的四個層級架構——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和創新教育。

  

  「一提到主旋律、提到英雄,很多觀眾的內心就會油然而生距離感。」東方衛視主持人、欄目製作人陳辰在論壇分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得體會。她表示,媒體在做主旋律宣傳教育時,要儘量避免陳舊的話術,說「人話」,尋找和挖掘人性的光芒,教育亦是如此。

  

  欄目主編:張駿 本文作者:吳頔 文字編輯:吳頔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兩會熱評丨我們該如何評價大學?不看排名看底蘊
    一份份來自不同機構的排行榜,不僅讓學生和家長一頭霧水,大學校長們也有點懵。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談到,大學更重要的是底蘊,不要太過在意那些國內外的大學排行榜,不能用乾巴巴的指標評定人民心目中的好大學。說起大學排行榜,林林總總真的很多,榜單標準不一,學校排名也忽上忽下。
  • 上海預備班學生注意!三年後高中自招要看綜合素質評價
    上海中考改革配套文件發布   中考改革那是家長們關心的大事。繼去年正式出臺中考改革方案後,市教委又在今天發布了兩個中考改革配套文件。   一個是《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另一個是《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
  • 上海高考,綜合評價是什麼意思?綜合評價和自主招生有什麼區別?
    上海新高考模式改革之後,出現了一個新的政策叫綜合評價。那麼到底什麼是綜合評價呢?就是上海地區的一些好的高校(大多是原985/211院校)外加浙江大學,在上海考生高考之後以「綜合評價批次」的名義作為第一批次來錄取,這個批次優先於普通批次。
  • 河南沁陽評價學校不唯分數
    為調動學生鍛鍊的積極性,老師們自編了籃球操。   進校抽查學生體質不打招呼   今年,老師們發現,以前大型集會學生體力不支暈倒的現象沒有了,季節交替時學生大面積感冒的現象也少多了。這都得益於該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全面實施。   2014年,沁陽出臺了《沁陽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施方案》,以大課間「1+1」體育活動為重要抓手。
  • 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創新人才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
    但是,如果他們志不在此,選擇更適合他們發展的大學,滿足他們的興趣與特長,學成後能報效祖國,我也會感到更加高興。」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曾這樣表述對附中學子的期望。然而,一個有趣的事實是——附中高三畢業生每年考入人數最多的高校依然是上海交通大學。也許,那正是一種文化和理念的默契與傳承。
  • 分數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實行多元評價分數仍是核心
    【平湖一柱 第1272期】 【核心提示】分數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實行多元評價不意味著要取消考試,不看學生成績。只是要求在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時,不僅要看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升學率更要看學校和教師在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 七寶德懷特給學生的不只是名校
    這是仇忠海校長當時的心聲。但仇校長還是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在他的帶領下,短短幾年時間,七寶中學就從寂寂無名一躍成為與上海四校不分伯仲的頂尖高中。仇校長說:「我當校長期間,塘灣中學雖然是農村完中,但它的教學質量僅次於區重點中學。
  • 「教育鮮評」名校校長被下課的「罪魁禍首」是對素質教育的誤讀
    近期,南京某名校高三家長們因為本屆高三畢業生成績整體不理想而聚集學校門口要求校長&34;的事件,成為全國人民、特別是全國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其中歸咎於校長在學校推行素質教育而導致失敗的呼聲越來越高。從當下結果來看,確實值得深思。習總書記反覆強調:&34;。
  • 7問上海小學「零起點」「等第制」淡化分數是好是壞
    解答: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張敏校長表示,幾乎每個家長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有用之材,而入學可以說是求學旅程中的第一站,所以,家長們都是萬分謹慎,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漂亮的起跑」。不過,家長們太過於注重「起跑時」的知識儲備,反而對孩子長遠的學習造成不利。
  • 「等第制評價」進入上海所有小學
    推行「等第制」的出發點是著重以生為本,全面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呵護學生的尊嚴和積極性,迴避分差排隊排名帶來的壓力「傷害」,讓後進生不自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當然「等第制」並非十全十美,也有著短板與不足。 在我看來,若不是擇校指揮棒的話,小學分數並不重要,關鍵是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若不是智商問題,何愁孩子的學習?
  • 【改革參考】上海小學推行「等第制」評價,這樣是否能「救」很多孩子?
    小學「等第制」評價的核心,與未來的中考高考指揮棒銜接小學全面啟動「等第制」評價的信息披露後,學生家長迅速「圍觀」,並很快提煉了和「等第制」評價相關的關鍵詞:優秀等第不設上限、等第評價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不提倡學校拔高難度……也有家長仔細研究後甩下一句話:「哪怕班裡的孩子都『優秀』,等到升學考試那一天,還是以分數論高低,以排名論英雄,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嗎
  • 上海"等第制"評價讓家長們都炸了,九成家長希望給孩子更多元評價
    滬上小學全面實施等第制評價後,家長們非常關心這些話題。等第制是什麼?怎麼評價?和百分制相比,等第制的優勢在哪裡?孩子們的學習狀態發生了什麼變化?家長該如何適應等第制?近日,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和解放日報·上觀共同主辦,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和長寧區教育局承辦的「第11屆新解放教育講壇」在長寧區少年宮劇場舉行。
  • 教育評價怎麼改?先從不再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開始!
    切入點和關鍵的抓手是什麼?一位好老師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學生。如果不了解學生,即使教師掌握再多的方法,也不可能做出適合學生成長、促進學生發展、反映學生品質和發展水平的評價。 評價一位好老師,還要評價他是否關注了學生;評價一所好的學校,要從學生真正成為老師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最後的關注點入手。家長對學校和老師最大的期望是什麼?
  • 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評價辦學質量,校長們真心期待!
    「唯分數」「唯升學率」,這兩朵烏雲多年來一直籠罩在校長的頭頂,如今終於看到一線金色的曙光,對於校長來說,無疑是個喜訊。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辦學質量評價能真正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校長理想的辦學評價體系是什麼樣的?辦學質量評價改革能真正為中國素質教育的未來博得更多贏面嗎?
  • 看北大、清華、川大等名校寄給了誰?
    據悉,第一封錄取通知書通常由各高校校長親自籤名、裝取,並發放給成績最突出的學生,或是由高校老師親自遞交到學生手中。今天四川校長網特意整理了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發放的第一封錄取通知書名單,一起看看他們為何能獲得這份幸運和殊榮吧!
  • 被量化慣性「拋起」的校長們
    對學生說的話,竟點醒不少中國成年人!》的連結,被微信朋友圈競相轉發。微信中,湖北一所中學的女校長在學校開學時所做的《不讀書、不吃苦,你要青春幹嘛》的講話稿被原文刊登。這篇校長演講稿刷屏微信朋友圈的同時,該中學女校長在講話稿中闡述的教育觀,如「叛逆和瘋狂的青春當然可以,但幾年的放縱,換來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 分數素質哪個更重要?南京一中校長和家長,誰在為孩子謀深遠?
    昨天看到南京一中由於2020年高考成績和南京二十九中入學成績對比相差較大,引起高一高二家長不滿,在校門口圍堵,要求校長尤小平下課,我寫了一篇微頭條,內容是這樣的: 「素質教育好不好,肯定好,對學生發展有沒有利,肯定有利,家長懂不懂這個道理,肯定懂這個道理。但是為什麼不認可呢? 最主要的原因與其說高考指揮棒沒有改?
  • 關於「等第制」,校長和老師們這樣說……
    餘禎(黃浦區蓬萊路第二小學校長):關注過程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於「等第制」評價的實施,我最看重兩點:其一,學生紙筆測試獲得的學業成績不應該是評價的全部內容 在實際效果中,我們觀察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發現刷卡積分兌換獎品最受歡迎。剛開始是這樣的:「每堂語文課後,老師用敲『小紅花』章的方法表揚我們;數學老師表揚我們時會發五角星貼紙;英語老師採用發獎券的方法⋯⋯」學生的描述呈現了教師課堂教學中不同的評價方式。 我們思考:如何更及時、更細緻地評價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何讓評價更具激勵的效果?
  • 利茲大學校長邁克·阿瑟上海專訪
    近日,英國利茲大學校長邁克·阿瑟訪滬,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選在市政大廈會見其一行五人,對利茲大學校長邁克·阿瑟一行來訪表示歡迎,並聽取了利茲大學與中國高校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合作情況。雙方表示將在互換學生、教師以及教學科研方面進一步深入開展合作交流。市教委國際交流處負責人參加了會見。校長邁克·阿瑟一行五人也在上海外灘茂悅酒店專程接受了記者專訪。
  • 上海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 不再由考試分數說話
    比課堂形式更為誘人的,是上海整個小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改變。孩子學得好不好,不再由考試分數說話,而是由教師在日常觀察、書面測驗、口頭測驗、課堂提問、作業分析、學生訪談、過程記錄、表現性任務中進行「打分」。但這種「打分」,不是100分制中的幾十分,而是由A、B、C、D或者優秀、良好、合格、須努力等代替。  沒有一個學生,會在學期結束後得到一個綜合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