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清平樂》為我們生動呈現了北宋宋仁宗時期的官場政治風貌,也讓夏竦走入了大眾的視線。
夏竦,字子喬,江西德安縣人,他出身於傳統封建世家,祖上官職低微,直到其父夏承皓沒於王事,才被朝廷錄為「三班差使」,真正踏上仕途。由於北宋重文輕武,而夏竦本人才華卓越、極善詩賦,聖相李沆受其文才打動,為其謀得潤州丹陽縣主簿一職。在此之後,夏竦又陸續受到張懷德、王欽若賞識,得以步步高升,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夏竦在地方任職期間多有利民建樹,無疑是位能臣。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他調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時襄州大旱,農田顆粒無收,百姓無以果腹、四處流亡。亂況下夏竦果斷打開糧倉,放糧賑災,並勸說全州富人拿出餘粟,使四十萬餘人度過饑荒。《宋史》中有載,「屬歲飢,大發公廩,不足,竦又勸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萬斛,用全活者四十餘萬人。」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夏竦出任洪州知州,當地信鬼尚巫,不少百姓受巫術所害,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夏竦到任後,採取系列雷霆手段,沒收巫術工具,取締迷信活動,教導百姓勤耕務農,命人攻習針灸方脈,扭轉了當地的不良社會風習,並上奏《上仁宗乞斷妖巫》,使禁巫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起來。
此外,夏竦不遺餘力提攜後進,宋庠、宋祁兩兄弟包括範仲淹都曾受其知遇之恩,他還曾為韓琦仗義執言,減輕其兵敗罪責。在山東青州任職時,夏竦主持修建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的虹橋,解決了當地的水患。
在個人才能上,夏竦少負英才、勤學好讀、詩文精絕,宰相王珪評價「其為文章,閎衍環麗,殆非學者之所能至。凡朝廷有大典冊,屢以屬之,其譽滿天下。」(蔡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