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活出最好的自己,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李師傅今年剛過三十五,一直忙忙碌碌,遇到了疫情,終於可以休息幾個月了,這一休,李師傅就覺得突然失去了方向,開始覺得迷茫,每天習慣性地開始焦慮。
原來,李師傅休息下來一思考,發現,自己的工作就是簡單的重複,每天做的工作都一樣,將來的發展前景也看得一清二楚,和想像中的成功越來越遠,曾經的夢想也越來越遙不可及,不禁就覺得前途很迷茫,人也變得焦慮起來。
那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將來該怎麼辦呢?
有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傳統教育比較片面,和家長關係核心是「聽話」,做事風格形成了以「讓」為核心的做事風格。
這種教育情況下,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人生三大難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將完全無法解決。
這為孩子中年以後失去人生方向和情緒上的焦慮迷茫奠定了基礎。
為什麼片面的教育會引發這些問題呢?
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培養孩子學會「聽話」,做事願意「讓」,對父母是最有利的。
如果孩子一直聽話,可以小的時候要求奉獻,長大了要求上交工資,老了要求養老。
「讓」可以讓孩子放棄抵抗的想法和習慣,輔助孩子堅定地執行「聽話」這一核心思想。
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當他學會思考的時候,發現社會需要競爭,自己接受的教育是 「讓「的時候,思維自然就混亂了,生活努力就會失去方向。
這些問題會引發哪些後果呢?
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在教育上採取了片面的教育理念,在結果上,也會產生片面的結果,以下是具體產生的幾種常見結果。
1. 社會性知識結構的崩塌。
在家裡學到的「聽話」和「讓」,讓自己在家裡得到很多表揚,在職場中結果完全相反,自己聽話,逢事就讓,與世無爭,結果就是讓別人的日子越過越好,自己越努力日子越難過,最後,大家都誇他是老實人,好人,但好事都與他無緣。
社會沒有錯,那只能是自己錯了,一直堅持的社會生存知識在實踐中被確定是錯的,不僅痛苦,而且整個知識結構還需要重新建立。
2. 迷茫焦慮,不了解自己
誰都願意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當目標被社會確定是錯誤的之後,那什麼是正確的生活目標,一時半會兒也是確定不了的,那就沒有了生活目標,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是不是對的,當然做起事來就迷茫,什麼都不做又焦慮。
3. 對人的信任度降低。
很多人在經過多年社會教育後,對其他的信任度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他們覺得所有的人都對他不友好,欺騙他,所以與周圍的人交往很少,朋友也少,和家人的關係也不是太好。
重的可能會發展成抑鬱症,各個方面都會趨於低谷,總的來說,對個人的發展極為不利,需要有人來幹預,幫助他們走出人生的低谷。
怎麼做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呢?
還是從哲學角度解決三大難題。三大人生難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步一步來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走出迷茫焦慮的情緒。
1. 找到自我,接受現實。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很多時候,大家發現自己的位置並不理想,甚至很悲慘,但這是現實,我們要開始,就從接受現實開始,只有接受了現實,其它計劃才能展開。
2. 活出最好的自己。
要到哪裡去,這是我們的方向,一定要自己做一回主,決定向哪個方向走,自己才快樂,才是能讓自己高興的選擇,雖然很多人不會選擇,勇敢地試一下,幸福決定在自己手中。
3. 努力學習。
職場是一個強者競爭的地方,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需要很多錢,自己也要做一個強者才行,從職場中不斷地進步,才能得到更多的金錢,這樣才能支持自己過上說了算的人生,想成為強者,努力學習是最有效的方法。
4. 馬上行動。
不管什麼事情,認識再深刻,計劃再完美,不行動也沒有任何用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想活出最好的自己,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那就馬上行動起來,不管現在面臨什麼困難,都要克服。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回不容易,既然來了,就為自己好好地活一回,珍惜當下,活出最好的自己,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