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600多孩子有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2020-08-03 西安高新

7月27日,高新區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工程已經接近尾聲,教學樓外立面的粉刷正在緊張進行中。等秋季開學,龐光中心學校600多孩子就能在全新的校園裡上課學習了。

龐光中心學校總佔地17762平方米,主要承載龐光街道正村、朝陽社區、龐新社區、化豐等村及草堂基地內企業職工子女上學,學校現有18個教學班學生609人,教職員工37人。2019年,高新區秉承選最好位置、配最好硬體、用最好老師、辦最好教育的發展理念,啟動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項目。該項目也成為了龐光街道的「十個一」工程教育項目之一。

校長張乃權表示,該項目在對硬體設施進行改造提升的同時,同步實施「名校+」工程,龐光中心學校由內而外煥然一新,極大滿足了周邊孩子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真正地將好學校安排到了群眾家門口。

硬體設施改造提升

「面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改造一新的教學樓透著現代與時尚,標準化的塑膠跑道和足球場平坦開闊……如今,站在龐光中心學校門口,很難與曾經那個基礎設施薄弱的鄉鎮小學聯繫在一起。

龐光中心學校的教學樓建於2008年,改造之前,教學樓已經出現了頂樓漏雨滲水現象,而土質操場也凹凸不平……2019年7月,為了加快教育均衡化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版圖,高新區在轄區總投資156億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新建50所、改擴建87所學校。龐光中心學校便是87所改擴建的學校之一。

據了解,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項目目前已完成了教學樓門窗改造項目、學校值班室及教學樓防滲水項目、學校教學樓外立麵粉刷項目、學校操場跑道更新項目、操場圍牆粉刷項目、校園線路改造、學校會議室改造、黨建活動室改造、農耕文化展覽館提升工程、茶藝室改造、學生食堂改造等項目,已完成投資600餘萬元。

「學校還是那個學校,但面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張乃權說,除了一眼就能看到的操場和教學樓外立面,教室的牆壁已經重新粉刷、地面重新鋪設,學生餐廳重新裝修,並且裝上了6臺空調,還換上了全新的門窗,校園內的道路、綠化,都經過重新設計,整個校園已經煥然一新。

在草堂基地上班的吳先生,女兒今年10歲,正好趕上了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的機遇,吳先生對此深感幸運。他說:「草堂基地距離城市建成區較遠,以前從來沒有想到周邊會出現一所好學校,這對像我一樣在草堂上班的人、還有周邊的居民來說,是個巨大的福音。」

當然,讓吳先生感到開心的,不只是學校硬體設施的改善。

「名校+」工程同步實施

「家門口終於有了好學校」

今年1月,在龐光中心學校鄉村少年宮活動上,當吳先生看到女兒在舞臺上自信優雅的茶藝表演時,內心感到無比激動自豪,當臺下響起熱烈掌聲的時候,他說他的眼睛竟然有點溼。

「平時只關心孩子學習,其他關注得很少,沒有想到女兒還有這些才藝,作為父親我感到很驕傲。」吳先生表示,看著孩子一天天變化,他對學校的滿意度也在不斷攀升,經常感慨說:「家門口終於有了好學校。」

孩子的變化是學校變化的縮影,其背後是「名校+」工程的實施帶給龐光中心學校教育理念的革新。

2019年8月,高新區發布《「名校+」工程實施方案》,通過將「名校」和「+校」組建成「名校+」教育聯合體的方式,推動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及覆蓋面。在此背景下,高新第二學校與龐光中心學校正式結為「名校+」教育聯合體。

為最大限度學習高新第二學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龐光中心學校堅持每周派5名老師到高新第二學校選擇名師參加跟崗培訓,並在每周例會上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從而將老師學到的東西轉化為全校的理念和行動。

「長期以來,我們太過注重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培養,這是我最大的感觸。」龐光中心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閆穎作為首批參加培訓的首批老師之一,「名校+」工程的實施對她的教育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期參加培訓的教務處主任曹瑞娟對在培訓中接觸到的生涯教育興趣濃厚,她在教學中開始嘗試鼓勵孩子不斷了解自己、不斷發掘自身潛力、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龐光中心學校定在每周五舉辦「半日無書包」活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包括茶藝、書畫、鼓舞等18個社團活動,使得學生思維進一步開拓,學生社團百花齊放。

張乃權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探索,持續推動高新第二學校先進教育理念在龐光中心學校落地開花,在教書的同時更加注重育人,不斷加強德育、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方位增強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真正成為家長口中的「好學校」,為祖國培養更多有靈魂、有思想、有個性、有能力的現代化人才。高新融媒記者 張靜攀

相關焦點

  • 西安龐光街道 600多個孩子有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7月27日,高新區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工程已經接近尾聲,教學樓外立面的粉刷正在緊張進行中。等秋季開學,龐光中心學校600多個孩子就能在窗明几淨的新教室裡上課學習了。 校長張乃權表示,該項目在對硬體設施進行改造提升的同時,同步實施「名校+」工程,龐光中心學校由內而外煥然一新,極大滿足了周邊孩子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真正地將好學校安排到了群眾家門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
    2015年,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建立隴城教育園區,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將好教育送到家門口,讓大山深處的學生不用再為了求學早早離家。《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則故事講述幸福小康生活
    關於小康,總有諸多過往: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輛汽車、第一份工作、第一套房子……無數個第「一」的片斷,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雖時代不同,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詩情畫意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我家2017年就脫貧了,全家年收入10多萬元。」談到收入,劉克瑞幸福滿滿,掰著指頭和我們算起來:自己負責看護村口蓄水池,老伴兒就近打零工,一年下來少說也有兩三萬;兒子兒媳在附近的紡織廠打工,年收入五六萬;家裡養了3頭牛,一年淨賺一兩萬;還有土地流轉費、合作社入股費……現在收入多花銷還少了,糧食是自家種的,看病有新農合,孩子上學有義務教育,「我打心底裡感謝黨的好政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生活素描②丨鄉村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
    這個位於中國西部邊陲小鎮的學校變化,記錄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教育發展的軌跡。在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大潮中,新疆教育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小康社會的系列指標中,教育有著特殊地位。它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供給、智力支持,一頭連著每一個孩子的命運、每一個家庭的未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工農互促」為幸福生活加碼
    農業產業鏈條的拉長,農業附加值的提高,也讓更多的農民工不用再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憑藉一技之長在小康之路上奮力前行。 從「大糧倉」到「大工廠」 「我們落戶駐馬店,看重的就是量豐質優的小麥資源。」一加一天然麵粉公司銷售總監劉傑對記者介紹,目前該公司年消耗小麥60萬噸以上,年銷量已突破6億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全面小康...
    因為,村民過上了城市般的生活,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白天是工廠車間的「上班族」,晚上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幾乎家家都買了小汽車。小康路上一個都沒有少!」皂郊鎮副鎮長張忠魁的一席話,道出了多年來賈家寺村建設小康的努力與奮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龜山村:傳統村落煥新顏 村民生活比蜜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龜山村:傳統村落煥新顏 村民生活比蜜甜 2020-12-22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之後的幾年裡,李引生一家人搬進了樓房,孩子們流轉了土地,在附近的產業園裡就了業,孫子們一個個長大成人,老李一家的日子過得有模有樣。「從山上的土坯房搬下來,再也不擔心颳風下雨,家裡有了洗澡間,好久都沒適應。」說起生活的變化,李引生滄桑的臉上滿是笑容。以前在山上,水質不好,喝多了肚子就發脹。老李走多了山路,渾身都是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最美玻璃屋」裡話小康
    「這裡環境好,讀書有氛圍,我下班沒事就過來。」趙琪在一家公司上班,由於工作時間機動,很多零碎的時間不知如何打發,「以前就是閒逛和玩手機,現在只要路過閱讀空間,我都會進來翻一翻。」趙琪說,摸著書,心就會變得很平靜。  這個閱讀空間佔地50平方米,360度落地玻璃窗設計,24小時開放,市民可在此免費閱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2020-08-31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大草原上的小康生活
    攝影/胡曉生奔小康故事一:幸福生活樂呵呵我叫劉曉華,1968年3月在黑龍江省龍江縣出生,我是俄羅斯族,我老公好畢斯哈拉圖是鄂溫克族。原先我們家一直放牧,當時家裡有300多隻羊,50頭牛,在2012年因草原乾旱沒有飼草,實在沒辦法就賣掉了大部分牲畜,當時全家人均收入剛有5000元左右。2009年前後,我家附近開了一個煤礦,來了很多工人,我琢磨著為這些工人提供服務,出租房子、開飯店、開超市等等。附近牧民的購買力也有所增加,小超市的生意也一天天好起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州區高家莊村:做大扶貧產業「蛋糕...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州區高家莊村:做大扶貧產業「蛋糕」 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2020-12-30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好政策落地實施,讓一家人告別了貧苦的日子,喝上了乾淨水,用上了網際網路,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韓耀高、康志芳夫婦倆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收入不會差。扶貧先扶智,國家助學政策為韓懷清的三個孫子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們正向著自己的夢想展翅高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2020-07-27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山區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山區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2020-07-1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進海南生態軟體園 iSchool學校...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15日消息(記者 陳望)6月14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位於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生態軟體園,深刻感受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園區創新發展的魅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