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高新區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工程已經接近尾聲,教學樓外立面的粉刷正在緊張進行中。等秋季開學,龐光中心學校600多孩子就能在全新的校園裡上課學習了。
龐光中心學校總佔地17762平方米,主要承載龐光街道正村、朝陽社區、龐新社區、化豐等村及草堂基地內企業職工子女上學,學校現有18個教學班學生609人,教職員工37人。2019年,高新區秉承選最好位置、配最好硬體、用最好老師、辦最好教育的發展理念,啟動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項目。該項目也成為了龐光街道的「十個一」工程教育項目之一。
校長張乃權表示,該項目在對硬體設施進行改造提升的同時,同步實施「名校+」工程,龐光中心學校由內而外煥然一新,極大滿足了周邊孩子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真正地將好學校安排到了群眾家門口。
硬體設施改造提升
「面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改造一新的教學樓透著現代與時尚,標準化的塑膠跑道和足球場平坦開闊……如今,站在龐光中心學校門口,很難與曾經那個基礎設施薄弱的鄉鎮小學聯繫在一起。
龐光中心學校的教學樓建於2008年,改造之前,教學樓已經出現了頂樓漏雨滲水現象,而土質操場也凹凸不平……2019年7月,為了加快教育均衡化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版圖,高新區在轄區總投資156億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新建50所、改擴建87所學校。龐光中心學校便是87所改擴建的學校之一。
據了解,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項目目前已完成了教學樓門窗改造項目、學校值班室及教學樓防滲水項目、學校教學樓外立麵粉刷項目、學校操場跑道更新項目、操場圍牆粉刷項目、校園線路改造、學校會議室改造、黨建活動室改造、農耕文化展覽館提升工程、茶藝室改造、學生食堂改造等項目,已完成投資600餘萬元。
「學校還是那個學校,但面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張乃權說,除了一眼就能看到的操場和教學樓外立面,教室的牆壁已經重新粉刷、地面重新鋪設,學生餐廳重新裝修,並且裝上了6臺空調,還換上了全新的門窗,校園內的道路、綠化,都經過重新設計,整個校園已經煥然一新。
在草堂基地上班的吳先生,女兒今年10歲,正好趕上了龐光中心學校改造提升的機遇,吳先生對此深感幸運。他說:「草堂基地距離城市建成區較遠,以前從來沒有想到周邊會出現一所好學校,這對像我一樣在草堂上班的人、還有周邊的居民來說,是個巨大的福音。」
當然,讓吳先生感到開心的,不只是學校硬體設施的改善。
「名校+」工程同步實施
「家門口終於有了好學校」
今年1月,在龐光中心學校鄉村少年宮活動上,當吳先生看到女兒在舞臺上自信優雅的茶藝表演時,內心感到無比激動自豪,當臺下響起熱烈掌聲的時候,他說他的眼睛竟然有點溼。
「平時只關心孩子學習,其他關注得很少,沒有想到女兒還有這些才藝,作為父親我感到很驕傲。」吳先生表示,看著孩子一天天變化,他對學校的滿意度也在不斷攀升,經常感慨說:「家門口終於有了好學校。」
孩子的變化是學校變化的縮影,其背後是「名校+」工程的實施帶給龐光中心學校教育理念的革新。
2019年8月,高新區發布《「名校+」工程實施方案》,通過將「名校」和「+校」組建成「名校+」教育聯合體的方式,推動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及覆蓋面。在此背景下,高新第二學校與龐光中心學校正式結為「名校+」教育聯合體。
為最大限度學習高新第二學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龐光中心學校堅持每周派5名老師到高新第二學校選擇名師參加跟崗培訓,並在每周例會上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從而將老師學到的東西轉化為全校的理念和行動。
「長期以來,我們太過注重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培養,這是我最大的感觸。」龐光中心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閆穎作為首批參加培訓的首批老師之一,「名校+」工程的實施對她的教育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期參加培訓的教務處主任曹瑞娟對在培訓中接觸到的生涯教育興趣濃厚,她在教學中開始嘗試鼓勵孩子不斷了解自己、不斷發掘自身潛力、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龐光中心學校定在每周五舉辦「半日無書包」活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包括茶藝、書畫、鼓舞等18個社團活動,使得學生思維進一步開拓,學生社團百花齊放。
張乃權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探索,持續推動高新第二學校先進教育理念在龐光中心學校落地開花,在教書的同時更加注重育人,不斷加強德育、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方位增強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真正成為家長口中的「好學校」,為祖國培養更多有靈魂、有思想、有個性、有能力的現代化人才。高新融媒記者 張靜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