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

2020-09-11 央廣網

央廣網天水9月11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王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隴城鎮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最偏遠的鄉鎮。過去,艱苦的環境留不住農村教師,教育發展不均衡成為制約當地教育質量提升和改變貧困面貌的最大障礙。2015年,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建立隴城教育園區,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將好教育送到家門口,讓大山深處的學生不用再為了求學早早離家。《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2020-09-11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山王教學點的體育課上,學生們進行呼啦圈比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王妍 攝)

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山王教學點,上課鈴還沒響,體育老師張武強就被30多個孩子簇擁在中心。這一天上的是籃球課。張武強老師挨個檢查大家握球的姿勢手法。以前,由於師資結構性短缺,體育課就是「瘋玩課」,專職體育老師想都不敢想。2015年開始,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學生不動老師動」打破了校級界限,教育力量得到整合配置。5年來,走教讓5000多名山區孩子實現高質量就近入學。山王村村民宋虹霞讓家裡的三個孩子都回到村上的教學點就讀,她說,每年能節省出至少兩萬元。

張武強老師給大家示範籃球的握球姿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王妍 攝)

宋虹霞:自從走教以來,老師也多了,學習條件也好了,上課用的是電子版,我覺得沒有必要把他送到城裡面或者鎮上上學。

為了讓老師們安心留下,秦安縣在隴城鎮建成了集食宿、辦公、管理於一體的教育園區,為老師們提供144套周轉房。4輛校車每天從園區出發,分頭奔向17所鄉村學校。隴城學區校長王旭升說,這讓老師們的幸福感歸屬感也大大提升,全鎮的教育水平年年都有新突破。

王旭升:教學點的老師很自信,學生很自信,這幾屆取得的成績也是非常不錯的。

在隴城教育園區的電教室裡,一張六米長的課表顯示著走教老師們的課程安排(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王妍 攝)

新學期開始,張武強每周都要坐著校車跑4個教學點上20多節體育課,現在,5名體育老師就可以覆蓋17個鄉村學校的課程。山區的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學生逐年回流。以前,在離隴城鎮最遠的趙山教學點,一度只有4個學生,如今這裡有40個學生了。

張武強老師教大家籃球的握球姿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王妍 攝)

張武強:學生可以在自己家門口享受到我們專業老師帶給他們的音體美課程。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夠享受優質的資源,我們也感覺挺幸福的。

相關焦點

  • 「央廣網」大山裡的體育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央廣網天水9月11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王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隴城鎮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最偏遠的鄉鎮。2015年,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建立隴城教育園區,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將好教育送到家門口,讓大山深處的學生不用再為了求學早早離家。《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紅芬:大山深處走出的博士生
    這個來自大山的女孩用自己的優秀贏得了當地人的交口稱讚。可是,她成功的背後卻是一個生活最現實的無奈——貧困。普淜鎮是祥雲縣三個建檔立卡貧困鄉鎮之一,人均收入低。教育扶貧,成為阻斷這個家庭代際貧困的有效渠道,大山的孩子從此用知識的翅膀飛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來了「走教」老師
    「走教」排課表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秀睿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電教室裡,一張超級大的課程表格外醒目,所有教學點、年級、班級的課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8月19日下午,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秦安隴城教育園區,聚焦這種適宜山區發展的教育模式——走教。張武強是天水市秦安縣隴城中心小學的一名體育教師,除了完成中心小學的教學任務,每周二、四,他都要乘坐通勤車到鎮上偏遠的小學和教學點為學生們上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學生:「我們可以在新球場裡打滾老五鬥小學教師 陳世發:「以前孩子們活動,我們最擔心安全上的問題,不好管理,現在有了這塊新球場後,因為下面鋪的是人工草坪, 軟軟的,他們在上面活動,我們就非常放心。」學校周邊山高箐深、道路蜿蜒,孩子們寄宿在學校,除了一塊用來上體育課的籃球場,教學樓後面的泥巴空地就是他們課餘時間的休閒運動場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幾年,搬出大山的貧困戶周明則,靠發展鄉村旅遊,逐步走上了致富路,好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請聽錄音報導:《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見到周明則時,他正坐在自家的炕頭上,用手機直播,演唱歌曲《宋家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支月英:山裡娃上學美美的
    原本懷揣理想而來,可到學校裡一看,教室四面透風,操場一片荒蕪。加之地處海拔近千米的山坳中,距縣城100多裡路,回趟南昌老家得輾轉一天。父母的心疼和不理解曾令我動搖,但學生們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卻深深印刻在我心裡。山花開了,學生給我採來最香的一束;山果熟了,學生為我摘來最甜的一捧。生病時,學生把雞蛋塞到我手中。學生們有情,鄉親們有義,我把大山當成了自己的家。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大山裡的體育夢
    所以王老師在體育課上一直不斷地鼓勵小傑,每當學習新動作的時候,王老師就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小傑:「你的動作很到位,做得真棒。」王老師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經過了三個月的相處,小傑已不再拒絕與王老師交流,而且在上體育課時,已經可以大方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動作,在同學們的掌聲裡,他終於露出燦爛的笑容。後來小傑甚至會去幫助老師教其它同學,糾正他們的動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冷漿田裡脫貧「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冷漿田裡脫貧「熱」 2020-12-30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花花世界」裡尋覓小康夢
    2020-09-06 03:56:44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昆明鬥南三十餘年「蝶變」成亞洲最大花市,鋪就「花田—花鄉—花都」致富之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花花世界」裡尋覓小康夢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黃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開電子書包」,阿佤山區孩子共享智慧課堂
    一張網絡,將一所所散落在大山深處的學校串連起來,一塊屏幕,把最好的教育資源送進了阿佤山區。從去年開始,每周兩次的編程課成為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課程。,我們去讀書的時候,門也關不嚴、變形、土坯房是爛的,我們沒有鞋子穿,也沒有書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在四川省成都市這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裡,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生活味、歸屬感的社區讓居民時時處處都感受到溫馨與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紅火,老百姓的精氣神越來越好,全面小康的成色越來越足。最美不過夕陽紅  黌門街社區是個普通的老舊社區,不普通的是這裡有個遠近聞名的「奶奶廚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搬出沉陷區,告別髒亂差,東華園社區百姓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6月30日,吃過晚飯,家住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的陳玉芳一家,坐在一起聊天、唱歌,屋內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 點亮我們的好日子(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出生在山東南部大山裡的一個小村莊。村落只有幾十戶人家,位置偏遠,建在了陡峭的半山腰上。莊稼地、羊腸道、石板房,還有太陽下山後的漆黑一片,成了我難以抹去的童年記憶。當時,村裡還沒有通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追逐綠色的夢想
    指著10年如一日的綠化「成績單」,李連和對跟他一起爬上山頂的鄰居、高中同學思文學說,「這裡哺育了我更養育了我,作為卯寨的兒子我要回報家鄉,作為黨員和黨總支書記,更要把支部抓黨建、黨員帶群眾、共同奔小康的責任扛起來。」「是啊,如果沒有你這個綠化荒山的『拼命三郎』,也就沒有現在的卯寨新村,鄉親們哪能像現在一樣發展致富,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實現愛好,就是小康!晌午時分,我們來到村民賈雲峰家。乾淨的四合院裡花開得正香,葡萄藤纏滿藤架,賈雲峰坐在院裡的小桌邊喝著茶。2009年習近平來到賈家寺村指導災後重建工作時,賈雲峰是當時的村支書。「總書記惦記著我們,大伙兒下決心要把日子過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用創意點亮城市角落
    居民自己動手,通過微創意、微改造,把垃圾死角變成了共享花園,把閒置空間變成了休閒廣場,用雙手裝扮著自已的小康生活。2020-08-12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走進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街道潛龍社區,人們被小區裡多姿多彩的景物吸引著——校門口隔斷車流的紅、綠、黃三色人行道;彩繪著荷花、鯉魚等圖案的天藍色道路;精心裝扮、色彩絢麗的配電箱、管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掠影
    2020年8月18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南線記者走進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進行採訪。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18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南線記者走進武安市白沙村進行採訪。這是記者們在白沙村小學機器人教室內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