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窮根,奔小康,鄉村教師是山裡孩子走出山旮旯的領路人
19歲那年,我來到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泥洋村小學支教,用一支粉筆開啟了教書生涯。原本懷揣理想而來,可到學校裡一看,教室四面透風,操場一片荒蕪。加之地處海拔近千米的山坳中,距縣城100多裡路,回趟南昌老家得輾轉一天。父母的心疼和不理解曾令我動搖,但學生們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卻深深印刻在我心裡。
山花開了,學生給我採來最香的一束;山果熟了,學生為我摘來最甜的一捧。生病時,學生把雞蛋塞到我手中。學生們有情,鄉親們有義,我把大山當成了自己的家。學校不通班車,我就挑著扁擔走20多裡山路,把課本和文具運上山。通過點滴努力,讀書改變命運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時光荏苒,我教過的1000多名學生相繼走出大山。其中,廖作英、塗莎母女倆還先後成為教師,與我同行在教書育人的路上。廖作英是我帶的第一批學生,那時才7歲的她,甜甜地喊我「支姐姐」。後來,她的女兒塗莎也成了我班上的學生,我便成為小姑娘口中的「支媽媽」。如今,她們母女倆都站上了講臺。一年一年我的班上迎來新的學生,孩子們對我的稱呼也變成了「支奶奶」。
40年前,我走進了大山;40年後,我依然在這裡。陪伴一屆又一屆學生成長成才,我看著他們走出大山,更目睹了鄉村教育的巨變。
過去,幾塊木板拼接在一起,刷上墨汁便成了黑板。一堂課講下來,手指都染黑了。遇到雨天,木板回潮,粉筆寫上去,只留下一道道模糊的筆畫。如今,觸控筆、智能電子白板等成了課堂新裝備,手指輕輕一點,圖片、視頻悉數彈出,山裡娃享受到了網際網路上的教學資源。
過去,孩子們翻山越嶺來上學,崎嶇的羊腸小道坑坑窪窪,一下雨便泥濘不堪。沒等到學校,鞋子先大了一圈,教室門口專門備了塊鐵片,孩子們颳了鞋子上的泥巴才進教室。如今,寬敞的水泥路延伸到了每一個村民小組,太陽能路燈從村頭亮到村尾。孩子們的上學路更加安全通暢,再也不必起早貪黑繞遠路了。
過去,操場是一片光禿禿的砂石地,一颳風便塵土飛揚。體育器材少,學生們只能跳皮筋、丟沙包,課餘生活很單調。如今,塑膠跑道進校園,孩子們可以盡情奔跑,操場上還豎起了籃球架,擺上了桌球臺,修葺一新的校舍成了村裡最美的風景。
過去,有的孩子因交不上學雜費而沒來報到,我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儘可能籌錢墊付。如今,「兩免一補」政策消除了困難家庭的後顧之憂,「營養改善計劃」讓娃娃們吃上熱騰騰的免費午餐,越來越多的山裡娃帶著自信走進學校。
教育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鄉村教育實現了巨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