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康亞娟: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21-01-09 澎湃新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康亞娟: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20-08-20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她所負責的經棚鎮昌興村在2018年國家扶貧驗收時,無一人因學致貧,無一人落下資助,這就是對她工作最好的肯定。

她就是康亞娟。現為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中心完小工會副主席、校扶貧辦公室負責人、校心理諮詢室負責人,並一直置身於教育一線擔任語文教師。

在扶貧工作方面,康亞娟老師身先士卒,一直擔任學校扶貧辦公室的總負責人,她帶領全校老師走基層,入農戶。特別是在學生資助工作中認真調查,合理分配,確保每一個建檔立卡學生都享受到國家的政策,順利保證扶貧工作各項活動的開展和進行。

據介紹,克什克騰旗現有3-25周歲貧困人口3650人,建檔立卡貧困生2524人。

「不能讓一個特殊孩子掉隊」

康亞娟一直牽掛著學生小洋。小洋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生活,可父親常年不在家,她就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由於缺少父母的悉心呵護,長期不洗澡,小洋身上總是帶著濃濃的怪味,同學們遠離她,不願意跟她一起玩,這讓小小年紀的她產生了自卑心理,開始厭學。

康亞娟老師得知情況後,為她買衣服,定期帶她洗澡,帶著她和夥伴一起遊戲……現在的她,不再裝病請假,課上能主動發言,課下和小夥伴愉快的玩耍……

康亞娟與小洋

「孩子們本來就很可憐了,不能再讓他們失學。」康亞娟說。

據了解,克什克騰旗落實「雙線控輟」,重點關愛特殊兒童。並層層籤訂「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建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全面掌握轄區內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情況,目前建檔立卡學生無輟學,小學鞏固率為100%、初中鞏固率為99.98%。

完善控輟、保學等6類動態資料庫

為了更加清晰地追蹤每一位學生的去向,克什克騰旗完善建立重點關愛學生資料庫、初中畢業後未升學流入社會學生資料庫、高中畢業後未升學流入社會學生資料庫、在校外託管機構住宿學生資料庫、經常出入網吧等娛樂場所學生資料庫和控輟保學動態管理數據,並將數據信息與公安、民政、婦聯等部門共享,形成關愛監管合力。

同時,針對篩查出的1418名特殊關愛兒童全部落實「十個一」幫扶舉措,並建立一套信息檔案,為每個幫扶兒童配備一名教師等。

據了解,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克什克騰旗教育局堅持與扶貧民政部門互動,與蘇木鄉鎮學校對接,以「建檔立卡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回頭看」等活動為主線,堅持精準識別、精準資助等工作思路,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有效遏制貧困代際傳遞。

記者:李豔紅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康亞娟: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①)
    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日前,「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本報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和工廠社區,聚焦各地發展成就,觸摸民生溫度。本欄目從今天起推出系列評論,回顧奮鬥歷程,講述身邊故事,展望美好未來,和讀者一起感受我們的小康生活。
  • 寧波:小康路上,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3)本報記者 楊益波陳朝霞 孫勇小小客廳,不到15平方米。悶熱的夏天,電風扇吹出的風都是暖烘烘的。李勤額頭上滲出顆顆汗珠,正專注地操作縫紉機,縫製著兩塊布料。在她的工作檯四周,分類碼放著各色布料和五顏六色的鑰匙包、錢包等手工布藝品。
  • 黃國華:奔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了解到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後黃國華便成了村裡貧困戶家裡的常客,經常性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群眾真正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使群眾認識到「扶貧先要扶的是自己的志」。「咱們村想要脫貧致富,還得要依靠土地,依靠農民的老活計。」「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 綠水青山間,雨花區寫就「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的動人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補齊短板,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答題。天地之大,黎元為先。近年來雨花區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立足跳馬鎮這一「主戰場」推進脫貧攻堅,同時積極開展對桑植縣、龍山縣石牌鎮、瀏陽市社港鎮新光村的對口幫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益鄉群像①|劉遠海 扶貧「補鍋匠」總是...
    核心提示: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連日來,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深入石柱中益鄉採訪,感知幹部群眾對小康生活的理解、願景和奮鬥。讓我們通過重慶市委辦公廳扶貧集團駐中益鄉工作隊六位扶貧幹部的視角,全面深入感知中益鄉脫貧攻堅奔小康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在四川省成都市這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裡,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生活味、歸屬感的社區讓居民時時處處都感受到溫馨與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紅火,老百姓的精氣神越來越好,全面小康的成色越來越足。最美不過夕陽紅  黌門街社區是個普通的老舊社區,不普通的是這裡有個遠近聞名的「奶奶廚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州區高家莊村:做大扶貧產業「蛋糕...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州區高家莊村:做大扶貧產業「蛋糕」 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2020-12-30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2020-07-27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常州: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格外關心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多次走到他們身邊,詢問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情況,勉勵大家活出精彩人生。  同在一片藍天下,同走一條小康路。
  • 韋其江:「扶貧協作」,精準扶貧一個也不能少
    經濟發展較好、較富足的東部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較貧困的西部地區現經濟走向基本為背道而馳,各方發展數據仍不平衡。為此,政府部門進行深入探討,找出解決辦法、調動社會資源、目地在於推動全國各區域協調發展,共同發展走向小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浮洲蝶變 小康夢圓
    作為浮洲村的對口幫扶單位,近年來,深圳局堅持把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利用行業專業優勢,立足抓好「鄉村規劃、教育扶貧、產業幫扶」等重點工作,下足「繡花」功夫,激發內生動力,以決戰決勝的姿態確保浮洲村的貧困群眾全面脫貧、邁入小康。
  • 扶貧路上 收穫幸福(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徵文)
    在上海出生成長,工作後辦廠做光伏生意,我從來沒想過會在38歲後去雲南發展種植、養殖業,走上農業扶貧的道路。而這一切,又是從旅途中一次偶遇開始的。幾年前,我去雲南香格裡拉旅遊,在嚮導的帶領下,來到當地老鄉扎西家歇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黑龍江延壽:奮鬥的小黃瓜
    關注新華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市場上都稱我為「迷你黃瓜」,因為原產地是荷蘭,又叫「荷蘭小黃瓜」。  黑龍江省延壽縣百合村的扶貧幹部千挑萬選,最後也相中了我,還專門為我成立合作社,組織村裡的貧困戶加入。今年3月,我開始在這片黑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最美教師】黃志強:教育扶貧路上 一個學生都不能少
    文/圖 l 萬裡洪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根」之策。近年來,奇臺縣吉布庫鎮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黃志強始終以「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為目標,築牢控輟保學第一道防線,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應助盡助、應入盡入,全面完成「義務教育有保障」這一核心任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廣東清遠轉觀念謀發展、向創新要動力、以振興謀未來——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部山區,公路在石灰巖地貌上盤旋。轉過山頭,清遠市石潭鎮聯滘水西村(簡稱「水西村」)的綠水青山躍然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說說我家開心事② || 我享受到了好政策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今年6月,衢江深入實施「一戶一策一幹部」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發動一批幹部與低收入農戶結對,努力消除扶貧工作的「最後一公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劉芝香脫貧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鳳縣宣傳】-【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繼續刊發各鎮、各部門的特色亮點工作全方位展現鳳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講好鳳縣脫貧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鳳縣雙石鋪鎮劉芝香的脫貧致富之路我是在扶貧扶志宣講會上認識劉芝香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巾幗家政|張海梅:從「月嫂」到家政培訓師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巾幗家政|張海梅:從「月嫂」到家政培訓師的華麗蛻變 2020-08-20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他時常教育孫子:「家裡脫了貧,但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在城裡生活不能大手大腳。要努力工作,也要節約,好好存錢。」  陳澤申的幸福故事是整個大灣村幸福故事的縮影。  搬出來,給老百姓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只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步。挪出了窮窩,還要有致富的門路和配套的生活服務設施保障。  鄖陽區是傳統香菇產區,土壤、氣候適宜,很多老百姓都有種植經驗。社區採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引入專業公司投資,建成了1100餘畝的香菇產業基地。基地不僅為香菇種植戶提供專業技術指導,還免費提供加工設備和銷售渠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鄉村旅遊打開貧困村的「致富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鄉村旅遊打開貧困村的「致富門」 2020-09-0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