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2020-08-03 都市條形碼

都說足球從娃娃抓起,

對於體育物資匱乏的山區學校來說,

想要開展足球運動卻並不簡單。

今年,玉溪市加快推進全市足球場地設施建設進度,他們決定充分利用綠地公園、校園空地,在9月底前建設252塊足球場。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在綠汁江畔的新平縣新化鄉老五鬥小學,100多個彝族山蘇孩子擁有了屬於他們的標準足球場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在鋪著仿真草坪的球場上,孩子們穿著鮮豔的彝族服裝,和著音樂節拍,跳起了具有彝族韻味的健身舞蹈。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自從這塊足球場投入使用,孩子們幾乎每天都要在這裡鍛鍊,綠茵場儼然成了他們的戶外樂園。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學生:「我們可以在新球場裡打滾、跳繩、翻跟鬥、踢足球、跑操。」


老五鬥小學教師 陳世發:「以前孩子們活動,我們最擔心安全上的問題,不好管理,現在有了這塊新球場後,因為下面鋪的是人工草坪, 軟軟的,他們在上面活動,我們就非常放心。」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老五鬥小學距離新平縣城58公裡,學校104名學生,孩子們大多來自附近老五鬥村和阿寶村。學校周邊山高箐深、道路蜿蜒,孩子們寄宿在學校,除了一塊用來上體育課的籃球場,教學樓後面的泥巴空地就是他們課餘時間的休閒運動場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老五鬥小學校長 張文:「當時這個地方是一個山包,後來不斷推平成了一塊空地,我發現我們的同學特別喜歡踢足球,我們就花了4千塊買了兩個門框擺在這裡,同學們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踢球。」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今年4月,新平縣教體部門採取社企聯動、校社聯動的方式籌措建設資金,在學校空地上重新打基礎,做攔網、做擋牆,鋪設人工草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如今,煥然一新的新球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足球社團,靦腆羞澀的彝族女孩也穿上球服,訓練得有模有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老五鬥小學五年級學生 方學俊:「我們這裡之前是泥土,新買的球衣,踢的時候就髒了,鞋子裡面都進土了,現在球場弄好,孩子們就踢得很好了,進球就感覺很驕傲、很開心。」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新球場的建成,不僅讓學生快樂運動,更多的是讓大山裡的孩子有機會去探索、發現未知的世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滾、跳繩、翻跟鬥」大山孩子有了新球場

老五鬥小學校長 張文:「都說打通農村小康路,特別是要在貧困山區抓教育,隨著我們學校的教育環境和辦學條件越來越完善,我相信山區孩子們的明天會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
    2015年,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建立隴城教育園區,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將好教育送到家門口,讓大山深處的學生不用再為了求學早早離家。《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紅芬:大山深處走出的博士生
    勤奮好學、品學兼優的她從小就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高中時期就考入祥雲四中「珍珠班」,2013年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中國地質大學,2017年考上本校研究生,今年又成功申請上本校博士生。在她的身上,充分地展現了「知識改變命運」「寒門出貴子」。這個來自大山的女孩用自己的優秀贏得了當地人的交口稱讚。可是,她成功的背後卻是一個生活最現實的無奈——貧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山區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山區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2020-07-1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賈雲峰說,在那之後的幾年裡,賈家寺村統一規劃修建了新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都逐漸完善,小學、幼兒園、醫療室、公交站一個不少。如今,62歲的賈雲峰不再擔任村支書,每天喝喝茶、養養花,過起了標準的「退休生活」。「電視上說退休生活很無聊,我可不這麼覺得。」賈雲峰說,雖然3個子女都成了家,住進了城裡,但逢年過節還會帶著孩子們回自己身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深處有「新家」——大別山村繪出現代版...
    新華社鄭州7月9日電 題:大山深處有「新家」——大別山村繪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別山區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小康生活悄然走近,叩開革命老區的大門。  走進散落在大別山那些依山傍水的村落,一幅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這裡有一水護田、青山對開的美麗生態、有蒸蒸日上的各色產業、載滿鄉愁的農耕印記,還有村民臉上洋溢的歡喜,所見所聞恰可滿足遊客對美麗鄉村的想像。
  • 炒黃豆,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跟鬥
    」,勒念到「炒黃豆」個辰光互相握牢個雙手同時向左向右晃動,而到念到「炒好黃豆翻跟鬥」個辰光,兩個人互握個雙手向上,身體作三百六十度轉身。拿黃豆擺到熱個鑊子裡向翻炒就是「炒黃豆」,勒餐飲行業裡向,一盆生個料經過廚師手裡向一炒而成為了美味個炒菜,價鈿可以翻幾倍甚至於十幾倍,同樣個,生個乾果、瓜子經過熱鑊子炒熟而成為了「炒貨」,價鈿也就提高交關,於是,當「炒」脫離了飲食行業而成為了生活、社會個俗語——炒賣之後,詞義馬上就發生變化了,伊是指以人為個方式哄抬物價,或者通過製造與論、傳播消息等方式來提高某人或者某種物事個名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掠影
    2020年8月18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南線記者走進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進行採訪。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18日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南線記者走進武安市白沙村進行採訪。這是記者們在白沙村小學機器人教室內採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追逐綠色的夢想
    陳俊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到山頂來看看,10年了,我和我的兩個孩子終於實現了我父親綠化荒山的遺願。」6月18日上午,李連和撫摸著2010種下的第一棵樹,飽含深情地道出了要給荒山披綠衣的初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打開電子書包」,阿佤山區孩子共享智慧課堂
    經過多年努力,滄源已經實現了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全覆蓋,如今阿佤山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成果。一張網絡,將一所所散落在大山深處的學校串連起來,一塊屏幕,把最好的教育資源送進了阿佤山區。老師通過平臺掌握每個學生的知識點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差異化教學。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烏鎮民宿老闆的幸福生活
    桐鄉烏鎮居民高英英曾是一位導遊,如今,隨著烏鎮變身蜚聲中外的網際網路小鎮,她成了一位擁有3家民宿的老闆,過上了夢想中的幸福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烏鎮民宿老闆的幸福生活》。傍晚5點多,烏鎮的天空逐漸被夕陽染紅,西柵景區外的民宿老闆高英英忙活開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2020-08-31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文化,讓小康生活更有溫度  「我在這住了30多年,變化太大了,現在的文化活動比以前豐富太多了,有太極、美術、舞蹈、攝影、畫展……」,在寬巷子社區居民黃秀芳看來,今天社區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令人陶醉,「讓我們退休之後的第二春過得有滋有味,身體健康,家庭和睦,老朋友、新朋友在一起談心談得來,談話談得攏,很精彩很有意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視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生活是啥樣,聽聽老鄉們怎麼說
    【視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生活是啥樣,聽聽老鄉們怎麼說 2020-09-28 15:29:08   來源:中安視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支月英:山裡娃上學美美的
    ​拔窮根,奔小康,鄉村教師是山裡孩子走出山旮旯的領路人19歲那年,我來到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泥洋村小學支教,用一支粉筆開啟了教書生涯。學生們有情,鄉親們有義,我把大山當成了自己的家。學校不通班車,我就挑著扁擔走20多裡山路,把課本和文具運上山。通過點滴努力,讀書改變命運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時光荏苒,我教過的1000多名學生相繼走出大山。其中,廖作英、塗莎母女倆還先後成為教師,與我同行在教書育人的路上。廖作英是我帶的第一批學生,那時才7歲的她,甜甜地喊我「支姐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津市:山區群眾「搬」出大山奔小康
    河津市把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民心工程,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分批次、有計劃推進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讓山區群眾「搬」出大山,過上幸福新生活。沿著曲折的上固路蜿蜒上山,記者來到了河津市下化鄉上化村,這個村是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搬遷村,村民王榮山家的窯洞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住上寬敞安全的新房子一直是他和家人最大的心願。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陽百家幸丨施逢輝:從業餘練習到專職教練
    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我們距離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從未如此之近。7月2日起,東陽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全面展現東陽人民為實現「小康夢」的生動實踐和矚目成就。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進劉家殺豬宴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進劉家殺豬宴 2021-01-06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民住新家 做個有「薪」人
    她家裡孩子多、居住環境差、交通不便,生活一度過得十分窘迫。2018年,謝祖菊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佔地62畝,不僅解決了全縣10個鎮691戶2685名易地搬遷群眾的住房問題,還配套建設了電子社區工廠和手工編織社區工廠。謝祖菊就在手工編織社區工廠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