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民住新家 做個有「薪」人

2021-01-1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6月24日,秦巴大山間持續一周的陰雨天氣終於結束了,陽光明媚,草木青翠。

在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藤編社區工廠裡,10多名中年婦女一邊幹活兒一邊說說笑笑。陽光從一扇明亮的窗戶中照了進來,灑在一名婦女靈巧的手上,只見她雙手在柔軟的藤條上翻飛。不一會兒,一把藤椅的底座就在她手中編織完了。

她叫謝祖菊,原住澗池鎮王家河村七組,距集鎮10餘公裡。她家裡孩子多、居住環境差、交通不便,生活一度過得十分窘迫。2018年,謝祖菊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

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佔地62畝,不僅解決了全縣10個鎮691戶2685名易地搬遷群眾的住房問題,還配套建設了電子社區工廠和手工編織社區工廠。謝祖菊就在手工編織社區工廠上班。

「以前我也想出去打工,但是家裡沒人照顧,只有丈夫一人掙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自從去年5月我在社區工廠上班後,每天除了下午回家給小女兒做一頓飯外,其他時間就在工廠上班,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談起現在的生活狀況,謝祖菊感到非常滿意,「跟以前相比,現在的日子太好了,孩子上學也近了,屋裡比以前安全、明亮,一家人都很滿足。」

因為是計件取酬,在社區工廠上班的群眾也可回家編織做活,67歲的謝開秀便是這樣。平時,謝開秀將原材料帶回家中,既可以編織藤椅,又可以帶孫子。

「一天下來,我可以編3把到4把藤椅。每把藤椅手工費是12元,怎麼做、做多少都是自己說了算,一個月下來,家裡的生活開銷就有了保障。」謝開秀說。

為社區群眾提供工作機會的人叫趙德軍,是漢陰縣平梁鎮人,今年42歲。早些年他一直在廣東打工,看到當地藤椅廠生意紅火,就尋思著回鄉發展。2012年,趙德軍把澗池鎮仁河村一組的米廠改造成藤編社區工廠,建廠之初只有10多名工人。2017年,為促進群眾就近務工增收,當地政府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先後舉辦藤編技能培訓10多場次,並給予每期培訓5000元的經費支持,為村裡大規模發展藤編產業奠定了基礎。

2019年11月,趙德軍將自己的工廠搬遷到了紫雲南郡社區,為社區群眾就業提供了新路子。目前,這個工廠有常駐工人35人,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人數達220人。

紫雲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藤編產業是縣上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後續穩定發展確定的重點項目,我們按照『一個不少,一個不閒』的原則,立足澗池鎮深厚的藤編產業優勢,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增收。」

為加大對搬遷群眾的後續扶持力度,漢陰縣已在20個扶貧搬遷社區中構建了「138」管理和服務體系:即一個搬遷安置社區,組建成立一個黨組織、一個社區工廠、一個農業專業產業園區,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託管中心等八大服務中心。目前,全縣20個扶貧搬遷社區共建立社區工廠34家,1900餘名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我覺得小康生活就是家裡住得舒服,孩子都有學上,想掙錢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現在的生活,真好!」謝祖菊一邊編著藤椅,一邊笑著說。記者 張權偉 見習記者 段承甫

編輯:王蜀周秦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小康大街」,不僅獲得了所有村民的認可,而且來過賈家寺村的人都會給出同樣的答案。「兜裡有錢」,就是小康!「什麼是小康?」「吃得好、穿得暖,生了病有地方看,兜裡還有幾個錢,對我來說這就是小康!」72歲的賈家寺村村民李引生悠然自得地坐在自家小院的陰涼裡,手機裡放著聽了大半輩子的秦州小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詩情畫意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2020-07-27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龜山村:傳統村落煥新顏 村民生活比蜜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龜山村:傳統村落煥新顏 村民生活比蜜甜 2020-12-22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我們家以前在鐘山村老家只有一間半土房子,搬到青龍泉社區後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樓房,現在跟過去比,那真是天壤之別!」劉濤說。  這位「70後」曾一直在外打工,只留下妻子在家照顧兩個讀書的孩子。2018年12月,劉濤一家四口搬進了青龍泉社區。和他一起搬進來的,還有4200餘戶1.5萬餘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2020-08-31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丹東河口村:鴨綠江邊萬畝桃園助力村民小康...
    中國日報7月21日電(記者 張小敏 鄭伊然 吳勇)日前,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進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採訪當地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助力村民奔小康情況。依託自身優勢,河口村積極發展萬畝桃園和農家樂,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攝影 劉海東)當被問及「你認為的小康生活是怎麼樣的」時,村民王忠武說:「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的就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心中的小康生活標準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認為小富即安。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出力,沒有苦日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2020-08-05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潭頭村換新顏 村民過上別樣新生活
    去年才告別外出打工生涯的葉偉萍,一個人熟練地管理著合作社的12個蔬菜大棚。 另一座大棚裡,剛剛收完最後一季香瓜的張忠華,正盤算著換種收益更好的草莓。江西贛州市于都縣潭頭村村民 張忠華:馬上秋季了,旅客也多了,採摘的人也多。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全面小康...
    「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前些年在天水市開過飯館,也和朋友去廈門做過餐飲,反正到處折騰。」馬麗花細數著自己的過往,直到搬進這裡的新房子,她才過上了安定的日子。當地在賈家寺村旁邊流轉土地建起農業、工業兩個產業園區,農業園區搞種植,工業園區引進許多有實力的企業建起生產加工車間,娃哈哈就是引進的企業之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隴西縣聚力脫貧攻堅,樹立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補短板,因地制宜育產業,使昔日深居大山的貧困戶,搬進了設施完善的新農村,開啟了民富村美奔小康的新徵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浮洲蝶變 小康夢圓
    志願團隊深入各個村民小組了解風俗民情,採用無人機航拍、拍照、圖紙標註、實地訪談等方式,詳細調研村內公共空間、基礎設施、歷史建築與民居等現狀。經過近3個月的工作,一份近200頁圖文並茂的《汕尾陸豐市河東鎮浮洲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規劃》展現在村民面前,為浮洲村勾畫了一幅「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2020-09-14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託縣新營子鎮:引進養豬合作社 帶領村民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託縣新營子鎮:引進養豬合作社 帶領村民富起來 2020-12-12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秘桐鄉首個「千萬元村」的「致富經」|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我們一起走進濮院鎮永越村。「把村級集體經濟做大,村民口袋變鼓,農村生活變好,這就是小康。」永越村黨委書記莊明火說。   說到濮院羊毛衫市場,永越村村民滿臉自豪,「全國最大的羊毛衫市場,前身就是我們村帶頭建起來的羊毛衫門市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花花世界」裡尋覓小康夢
    2020-09-06 03:56:44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昆明鬥南三十餘年「蝶變」成亞洲最大花市,鋪就「花田—花鄉—花都」致富之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花花世界」裡尋覓小康夢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黃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大灣村的四年蝶變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建華安徽省金寨縣報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焐熱了全村人的心。可以看到,如今的大灣村,不僅村容村貌變美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那一天,我向總書記全面介紹了村裡的情況,然後在我的陪同下,總書記到村民陳澤平家詳細察看住房和陳設,了解貧困原因、貧困程度等。總書記在陳澤申家的小院與村民促膝長談。陳家兄弟曾是大灣村有名的貧困戶。哥哥陳澤申,中年喪子,兒媳改嫁,老伴也因病去世,獨自帶著小孫子,靠低保和幾畝薄田撐著一個家;弟弟陳澤平,前些年兒子因車禍離世,老伴右手殘疾,家中生活艱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則故事講述幸福小康生活
    關於小康,總有諸多過往: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輛汽車、第一份工作、第一套房子……無數個第「一」的片斷,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雖時代不同,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益鄉群像①|劉遠海 扶貧「補鍋匠」總是...
    相關新聞:視頻|中益鄉的「蜜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益鄉群像②|汪雲友 舍小家為大家打造村級產業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益鄉群像③|劉亞平 不以模範自居幹事又狠又精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益鄉群像④|韋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