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2020-12-13 白令三維

微流控技術的核心是圍繞行為,操縱和控制流體,使這些流體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當處理亞毫米級的流體時,精確處理至關重要。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

3D列印既經濟又高效,不過很難用多種材料來製造具有最佳柔軟度的組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工程助理教授萬建迪意識到,典型的3D印表機噴嘴與學生在他的實驗室中研究的玻璃毛細管微流體設備沒有什麼不同,玻璃毛細管微流體設備具有相互放置的多個噴嘴。

大多數基於擠壓的3D印表機使用的都是非常簡單的噴嘴,開發的玻璃微流體技術可以將由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組成的水性溶液的液滴封裝在常見的有機矽中,基有機聚合物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該設備使用多相滴注系統產生小的PEGDA液滴。

在這種情況下,PDMS在滴頭周圍流動,而PEGDA液滴被均勻地引入到有機矽基聚合物中。這樣,兩種材料將一起流到3D列印的任何結構上。

該系統可以靈活的調整3D列印結構,這在可穿戴技術、組織工程、軟機器人和生物列印等應用中可能非常有益。

微小的PEGDA液滴被PDMS材料包圍,一旦PEGDA擴散出去,PDMS就會化學軟化-從而產生更靈活的結構。還可以將其他化學物質封裝在液滴中,以使整個基質更加柔軟或更硬。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PEGDA液滴顯著改變了「局部PDMS化學」,3D列印的構造物的彈性模量降低了85%。

通過改變液滴的流速和大小來調整結構的柔韌性,基於液滴的系統還可以製造出多孔的柔性組件。實際上可以就地改變「液滴的空間分布」,以操縱機械特性,包括「含水和液態金屬液滴」。

通過分散鐵磁流體液滴在PDMS中賦予了磁性功能,合理設計和列印了基本的磁響應軟機器人執行器,以此作為基於液滴的策略的功能演示。

由於該系統使操作材料的靈活性變得非常容易,因此在3D列印微流體設備方面,研究人員可以享受更多選擇。

白令三維認為這將打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將成熟的微流體技術應用於3D列印代表了新的發展方向。

閱讀到結尾的小夥伴,希望今天有關3D列印的知識可以帶給你新的認知。 要是想了解更多的3D列印知識,歡迎持續關注白令三維哦~

相關焦點

  • 淺析3D列印在微流控器件系統集成中的應用
    近日,科學家利用多材料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套微流控集成處理系統,該系統可以根據預設的二維碼指令,自動實現液體處理的各種基本功能,包括液滴的定量產生和存儲、液體混合、生物監測等。 微流控集成系統實物圖 該集成系統主要由主板和微流晶片兩部分構成。主板直接由多材料3D印表機列印成型,主板上集成了三個微流體泵,多個微流體閥和一組篩分系統,提供液體的運輸、供給、篩分等基本功能。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幾種3D列印方法已用於製造微流體設備。其中,立體光固化(SLA)是一種經過廣泛研究的方法,該技術使用光固化樹脂來創建輪廓清晰的微通道,特徵尺寸小於100μm。多材料噴射(MJM)3D列印技術通過對可紫外聚合的墨水件製造微流體設備,並具有列印多材料的能力。
  • 3d列印房子的弊端_3D列印食品的利弊
    3d列印房子的弊端   我國的3d列印房屋比國外起步晚,技術水平也不高,因此存在很多問題。那麼3d列印房屋的缺點有哪些呢?什麼是3d列印房屋呢?下邊就跟隨小編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根據列印適性,生產率,材料特性,效果參數和印表機制評估每種技術。   研究人員研究的第一種方法是基於擠出技術的3D列印,與熔融沉積成型(FDM)類似,不同之處在於起始材料可以是固體或糊狀。用這種方法列印的食品的例子是麵糊,肉醬和奶酪。研究人員指出了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的其他幾項研究,包括專注於3D列印糖餅乾,檸檬汁凝膠,魚糜凝膠和巧克力的研究。
  • 通過表面能量陷阱輔助的磁性數字微流體連續稀釋
    在過去的十年中,以微流體形式進行分子和細胞分析成為一種趨勢。微流體技術能夠提高測定性能,包括增加吞吐率、降低材料消耗和提高功能的集成度。雖然這種微型化的檢測技術在早期僅能進行簡單的流體操作,但其最近的研究已能夠將微流體技術的應用擴展到需要進行複雜液體處理的檢測中。
  • PreciGenome發布微流體高速顯微攝像系統新品
    由於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縮小使得微流控事件變化太快,以至於無法使用標準像機進行分析。高速顯微系統具有高速、高解析度成像的特點,可顯著提高微流控實驗的研究質量。PreciGenome高速成像系統使研究人員能夠以足夠高的速度捕獲圖像,從而能夠觀測微流體研究中流體作用的細節。
  • 3D列印模具注塑零件的方法
    一旦選擇了液態橡膠材料,就在Inj3ctor填充模具之前就選擇了混合比例和注射量,從而生產出最終的柔性產品。「作為一個由科學家和化學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我們採用了一種材料方法來進行3D列印技術,並將印表機的材料功能擴展到了標準塑料之外,」 Structur3d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Charles Mire說。
  • 可編程液滴或許能讓他成為現實
    可編程液滴也會慢慢的聚集成想要的形狀。能適應很多應用的需要。使用電場來操縱表面的液滴可以實現高容量、低成本的生物學實驗。研究人員利用電場將化學溶液或生物溶液的液滴移動到一個表面周圍,用來並行測試數千個反應的方式進行混合。
  • Ultimaker 3D印表機機箱,讓列印更安全更安靜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人們關心在開放式環境中直接3D列印是否會產生一些影響。研究表明,非封閉式臺式FDM 3D印表機耗材在高溫下熔化和加工時會將揮發性的有機物(VOC)排放到空氣中。如熱塑性塑料ABS,PLA在融化和加工的情況下會產生有害的揮發性有機物。總部位於荷蘭的box3d公司生產的3D印表機機箱,不僅能保護製造商免受潛在有害顆粒的影響,還能控制溫度和減少噪音。
  • 馬裡蘭大學研發可變形3D列印噴嘴可實現4D列印零件
    同時作為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的Ryan Sochol表示,當使用變形噴嘴進行3D列印時,動力在於它們的側面致動器,這些致動器可以像氣球一樣充氣,通過改變噴嘴的形狀,進而改變纖維的方向。研究人員開發的這項按需更改噴嘴形狀方法提供了在3D列印期間控制纖維對齊的新方法。他們動態調整纖維取向的結果以及反過來,印刷複合材料的溶脹性能也有望用於「 4D列印」應用。
  • 多材料3D列印玻璃可用於軍事眼鏡及VR護目鏡
    完全在空間上控制材料成分的功能以及因此而來的光學功能為GRIN光學設計提供了機會。例如,可以將多個功能設計到單個光學器件中,例如將聚焦與常見光學像差(球形、彗形、像散等)的校正相結合。另外,已經表明,使用結合表面曲率和折射率梯度的光學器件具有減小光學系統的尺寸和重量的潛力。已經有幾個研究團隊證明了透明玻璃的3D列印。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3D微球模板化單分散液滴
    利用這些功能,微流體分隔方法已在計數單個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基於它們的分泌或分子成分。固相與每個隔室的結合還可以進行基於表面的反應和條形碼,這已導致在單cell分析和化學合成中的轉化應用,但可能會受到隨機封裝過程的限制。【科研摘要】使用微流控技術創建統一的亞納升隔室的能力為分析單cell和分子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需要專門的工具或專業知識,這減緩了這些前沿應用程式的採用。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學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製造堅固、高度靈活的紋身式電路,用於可穿戴計算。超薄、順應性電子紋身的應用包括表皮生物監測、軟機器人、柔性顯示器等。卡耐基梅隆大學其他類似紋身的電子產品要麼在無塵室內部需要複雜的製造技術,要麼缺乏皮膚上可拉伸數字電路功能所需的材料性能。
  • 奔馳聯合3D列印工作室開發智能貨物系統
    梅賽德斯-奔馳與加州奧克蘭的3D列印工作室FATHOM合作設計了一個先進的貨物運送管理系統。通過使用嵌有傳感器的機電模塊,貨物運送公司可以從運輸車輛內部跟蹤包裹。總體上,梅賽德斯-FATHOM系統是一種更快的運送系統,省去了在卡車中分揀和識別包裹的步驟。
  • 劉靜小組可變形液態金屬基礎發現為研製柔性機器開啟全新途徑
    業界普遍認為,這一「液體機器預示著柔性機器人的新時代」(liquid machines promise new era of soft robots),「這些先驅性工作或讓液體金屬『終結者』成真」(this might be about to change thanks to the pioneering work),有關軍事網站還以「中國正在測試自我印表機器人」為題進行了報導;而《Advanced
  • Nature綜述:微流體的界面控制
    其實,當我們對於生物3D列印的研究更加深入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遇到許多關於材料界面的問題,這時我們就一定會尋找微流控領域的已有知識,而2005年的這篇綜述,恰好簡潔清晰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論上與應用上的參考。
  • 蒸發的液滴: 大自然的一扇窗
    據悉,這是該刊物發表的首篇液滴蒸發領域的論文。液滴蒸發,一個簡單的日常現象,卻在噴塗、噴墨列印、農藥噴灑、新材料製備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含有不易揮發性物質的液滴在蒸發後會留下各種各樣的沉積圖案。利用液滴的蒸發來驅動溶解或分散於液滴中的物質進行排列,這為微納米顆粒自組裝提供了新方法,從而廣泛應用於功能材料的製備,例如膠體晶體、二維超晶格、柔性電子材料。
  • 3D列印人工組織最新進展 - BIOON報導專區 - 生物谷
    所以3D列印也得按這個邏輯來進行,先得有個支架,通常由膠原蛋白所構成,然後把培養好的細胞按一定密度一行一行、一層一層地以液滴的形式滴在支架上。這就是最早的"細胞印表機"的運行模式,它參考借鑑了噴墨印表機的原理[2],是由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的Thomas Boland及其同事於2003年提出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