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人工組織最新進展 - BIOON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12-25 生物谷

最近3D列印很熱,似乎一夜之間什麼都能用3D列印了,原子筆、螺絲釘、高跟鞋、電路板……在人體組織領域,3D列印也是捷報頻傳,2月5日發表在Biofabrication上的文章表明列印人胚胎幹細胞球不是問題了,2月15日發表在Plos One上的文章表明列印人工耳朵也有可能了。那麼人工組織究竟是如何列印的?真的什麼都能列印麼?3D列印人工組織有什麼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探索?本文圍繞上面三個問題進行展開。

基於閥的技術

列印人體組織的過程和列印原子筆還是很不一樣的。列印原子筆時以液態或粉狀的物質為原料,將原料化了再融融了再化,一層一層地疊加形成產品[1]。可是生物組織不是均一的,組織由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構成,組織中有血管和神經穿行而過,細胞的種類、密度和分布決定了某個微環境的功能。所以3D列印也得按這個邏輯來進行,先得有個支架,通常由膠原蛋白所構成,然後把培養好的細胞按一定密度一行一行、一層一層地以液滴的形式滴在支架上。這就是最早的"細胞印表機"的運行模式,它參考借鑑了噴墨印表機的原理[2],是由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的Thomas Boland及其同事於2003年提出的[3-6]。此後全世界的組織工程研究者都嘗試著改進這一技術,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進就是"基於閥的技術"[7-8]。

有了噴墨式細胞印表機,人造組織這事看起來還是蠻簡單的。但是3D列印的重任是按預先設定好的形式按一定密度將細胞放在有需要的地方,但現實常常事與願違。因為膠原蛋白很粘稠,不用較大的壓力推,它就掉不下來,但細胞又很脆弱,受不了熱和壓力的折磨,你用熱和壓力折磨它越久,最後得到的越可能是一些命懸一線的細胞,低細胞活度、細胞功能喪失和膠原蛋白液體阻塞這些問題都是噴墨式印表機的軟肋。所以,研究者就在形成液滴的"噴嘴"上改造出一個閥門,通過計算機控制其開關,並在培養細胞上方施加恆定壓力的氮氣。氮氣除了提供了壓力,還提供了低溫環境(5度),讓粘稠的膠原蛋白呈液態而不凝固。當一層細胞鋪好後,再在37度下孵育5分鐘,等待凝膠的形成。這樣,這些問題基本上都解決了。

腎臟能列印麼

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導就是採用上述改進後的細胞印表機來完成的。2月5日,人胚胎幹細胞球列印這項工作表明[9]:基於閥的列印技術已相當溫柔,像人胚胎幹細胞要求那麼苛刻的細胞都可以被列印,而且還保持了細胞活力和多能性。對液滴的控制也到了相當精確的程度,每一液滴不超過2 nL,或每一液滴中細胞數不超過5個。作者還吐槽了一下其他技術的缺點:雷射列印精確可信賴,可是過熱問題會損傷細胞;噴墨列印廉價易用,但容易堵塞剪切力還會傷害細胞;電流體力學噴射列印可連續可分裂,但液滴大小和分布不好控制;基於聲音的列印避開了噴嘴也就遠離了堵塞問題,可是還是會過熱……

這一報導發表後沒幾天,2月15日,又用3D列印出了人工外耳[10],這一技術是為了讓小耳畸形患者有一個和正常人一樣的耳朵。從文中的圖上看,和真正的耳朵極像,說不定將來的模型還會更漂亮,還有天然的耳洞。此耳朵的生產過程也和上文描述的過程類似,都是在支架中填充細胞。但是作為一個移植物,它還面臨一些挑戰。是否會引起免疫排斥?文中使用的是免疫抑制的宿主,但用到正常人身上時,一旦發生免疫排斥,人工外耳在免疫系統的攻擊下迅速降解,不但遠離了初衷,還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困擾。當然還是有解決的辦法的,從理論上講,使用病人自身的軟骨細胞或源於骨髓或脂肪的間充質幹細胞可以消滅這一隱患。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試驗時間更長,如6個月到1年(文中是3個月),人工外耳是否會降解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胚胎幹細胞球、人工外耳,目前能列印的東西還包括人工血管和心肌組織等(報導於2008年)。這些組織的共同特點是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構成的細胞種類也很少。但如果是一個複雜的器官,比如腎,目前的技術就難以勝任了。只能說"當你需要移植腎時,將會獲得一個為你量身定作的3D列印的腎"這樣的願景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但目前尚沒有成功案例。

新的商業模式

除了作為替代的器官,3D列印的人工組織還是很好的藥物篩選平臺,用於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作為領先和屈指可數的3D列印商業化公司,Organovo已經馬不停蹄地開始開拓它的第二個市場,將它們的3D列印產品賣給製藥公司和研發外包組織。一方面動物模型確實並不總是給力,2月7日發表在PNAS上的一文題名即為:小鼠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擬人類炎症疾病[11]。另一方面,研發人員又期待有更好的模型。Organovo的副總裁Renard先生說:"我們相信市場已經意識到了,在藥物開發的早期,需要更好的模型。科學家們說,如果你能夠向我證明,你的模型是生理相關和可預測的,我將會採用它們。當我們將我們生產的組織展示給科學家們看,告訴他們組織的構造、排列、細胞外基質的生產過程、組織內細胞的生化代謝時,他們都非常得興奮"。[12](生物谷Bioon.com)

Reference:

1. http://www.ted.com/talks/lisa_harouni_a_primer_on_3d_printing.html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262.htm
3. Roth, E.A., T. Xu, M. Das, C. Gregory, J.J. Hickman, and T. Boland. 2003. Inkjet printing for high-throughput cell patterning. Biomaterials 25:3707-3715.
4. Mironov, V., T. Boland, T. Trusk, G. Forgacs, and R.R. Markwald. 2003. Organ printing: computer-aided jet-based 3-D tissue engineering. Trends Biotechnol. 21:157-161.
5. Boland, T., V. Mironov, A. Gutowska, E.A Roth., and R.R. Markwald. 2003. Cell and organ printing 2: fusion of cell aggregates in three-dimensional gels. Anat. Rec. 272A:497-502.
6. Wilson, Jr., W.C., and T. Boland. 2003. Cell and organ printing 1: protein and cell printers. Anat. Rec. 272A:491-496.
7. S. Moon, S.K. Hasan, Y. S. Song, F. Xu, H.O. Keles, F. Manzur, S. Mikkilineni, J.W. Hong, et al. 2010. Layer by layer three-dimensional tissue epitaxy by cell-laden hydrogel droplets. Tissue Eng Part C Methods. 16:157-166.
8.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62495/
9. Faulkner-Jones, A., Greenhough, S., A, K.J., Gardner, J., Courtney, A., Shu, W., 2013. Development of a valve-based cell printer for the form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spheroid aggregates. Biofabrication 5: 15013
10. Reiffel, A.J., Kafka, C., Hernandez, K.A., Popa, S., Perez, J.L., Zhou, S., Pramanik, S., Brown, B.N., Ryu, W.S., Bonassar, L.J., Spector, J.A., 2013. High-fidelity tissue engineering of patient-specific auricles for reconstruction  of pediatric microtia and other auricular deformities. PLoS One. 8: e56506.
11. Seok, J., Warren, H.S., Cuenca, A.G., Mindrinos, M.N., Baker, H.V., Xu, W., Richards, D.R., McDonald-Smith, G.P., Gao, H., Hennessy, L., Finnerty, C.C., Lopez, C.M., Honari, S., Moore, E.E., Minei, J.P., Cuschieri, J., Bankey, P.E., Johnson, J.L., Sperry, J., Nathens, A.B., Billiar, T.R., West, M.A., Jeschke, M.G., Klein, M.B., Gamelli, R.L., Gibran, N.S., Brownstein, B.H., Miller-Graziano, C., Calvano, S.E., Mason, P.H., Cobb, J.P., Rahme, L.G., Lowry, S.F., Maier, R.V., Moldawer, L.L., Herndon, D.N., Davis, R.W., Xiao, W., Tompkins, R.G., 2013. Genomic responses in mouse models poorly mimic human inflammatory diseas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0: 3507-12.
12. http://www.genengnews.com/insight-and-intelligence/bioprinting-in-3d/77899769/

相關焦點

  • Nature:S1P調控研究新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繼2009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鞘氨醇磷酸酯(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調控機制的研究」後,該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論文於6月24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關於生物谷
    深度資訊 生物谷信息內容注重豐富性、科學性、專業性、權威性;生物谷及時、全面、快速對行業資訊與動態的整理與發布,為業內人士提供服務。 生物谷通過特別採訪行業內學者、專家及企業家,為廣大科研人員及行業從業人員提供深度的報導內容。
  • 跨尺度血管結構3D列印工藝創始者--浙江大學賀永教授
    編者按:醫用3D列印在近幾年是一個熱度呈直線上升的時髦技術。3D生物列印跨過第一、第二層次,已經在醫療模型、診療器械、康復輔具、假肢、牙齒及人工關節等方面催生出了一個產業鏈雛形。然而,有關3D列印產品的審批、國家對該類產品的政策方面的決策以及產品上升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材料、產品的價格等等瓶頸問題,如列印人體組織和器官等方面存在重重的問題。
  • 投稿-我要投稿-生物谷
    除了儘量完整地、明顯地註明其原始來源和原始作者外,生物谷|BIOON(www.bioon.com)一直高度重視和尊重其原始來源和原始作者的署名許可、轉載許可、改寫許可、片斷採用許可等與著作權和智慧財產權有關的合理訴求。但是,生物谷|BIOON(www.bioon.com)不對其關鍵事實的真實性負責,讀者如有疑問請自行核實。
  • 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10月2日/生物谷BIOON/---近期,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基於此,小編梳理了一下生物谷最新報導的幹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研究人員面臨著道德和生物挑戰。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困難,過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利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子並用小鼠精子加以受精是有可能實現的。這項新研究取得的成功表明著在人類中做同樣的事情也是可能的,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圓滿完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裡程碑突破:利用植入到非常類似於小鼠卵巢的人工小鼠卵巢中的人類幹細胞製造出人類卵子的前體細胞。
  • 美洲寨卡病毒傳播最新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James Gathany/美國CDC在此之前,生物谷已在「寨卡病毒來襲,呈爆發式增長」報導中對寨卡病毒作了一番詳細介紹,但是截至今日,已過去一周的時間,在此,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病毒傳播的最新情形。
  • 3D生物列印解決人工血管內皮化問題 到底是什麼嗎?
    3D生物列印技術又是如何解決人工血管內皮化的問題的?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身醫學門診主任彭國球。  人造血管有哪幾類?  「人造血管也叫人工血管,目前正在研究和應用的有多種,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是高分子材料製成的人工血管,多是以尼龍、滌綸、聚四氟乙稀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也有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人工血管;在研究中的有通過生物高技術處理動物血管制成的人工血管;現在研製出來的3D生物列印的人工血管,是用有生物活性的生物材料製成的。」彭國強介紹說。
  • 2018年6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6月30日/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 白血病最新研究進展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7月27日/生物谷BIOON/---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
  • 中美醫學專家攜手取得3D生物列印新進展
    醫院供圖 中美醫學專家攜手取得3D生物列印新進展:或精準構建複雜空腔組織等中新網上海11月15日電 (袁蕙芸 葉佳琪 陳靜)將各種功能細胞注入印表機精準構建復層空腔組織,這是科學創意還是現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15日披露,該院整形外科皮慶猛博士的研究揭示3D生物列印已經實現空腔組織列印,且列印後細胞能夠長期存活。皮慶猛的研究有望用於實現複雜空腔組織或器官的精準構建,尤其對需要空腔器官或組織移植的病人,是一種新的獲取供體的形式。該研究成果還有望用於體外血管、腸道、泌尿系統等空腔臟器疾病模型模擬、藥物篩選、組織移植替代物等諸多領域。
  • 美比達 - 美比達 - 專區 - 生物谷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PPO活性測定 - 專區 - 生物谷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德科學家用明膠製生物「墨水」 可3D列印人體組織
    3D列印完整的人體器官是科學家一直以來的目標。近日,德國科學家朝這一目標前進了一大步,他們研製出了可3D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德國弗勞恩霍夫界面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對明膠進行化學處理後,使其成為適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明膠是從膠原質中提取的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由明膠製成的生物「墨水」在列印過程中可以保持液態,而非膠狀。在紫外線照射後,這種生物「墨水」的分子會交叉融合,形成一種水凝膠。這種水凝膠聚合體含有大量的水分,與真正的人體組織一樣。
  • 2017年7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7月26日/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 3D列印紙基細胞培養裝置能夠模擬血管
    ,該支架具有模擬組織血管的功能。他們從細菌纖維素水凝膠基質開始,然後在基質內以任意圖案3D列印疏水石蠟,讓材料乾燥成紙狀裝置。融化並去除石蠟後會留下可形成組織血管系統基礎的通道。製作獲得的裝置可以無期限地保留。Zhang表示,「一旦你列印出一個裝置,它可以保留到直到你想要使用它,而使用傳統材料,如凝膠列印出來的器官晶片則必須立馬投入使用。」Zhang和他的同事使用紙基裝置製造出乳腺癌組織模型。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醫藥生物行業是目前3D列印技術擴張最為迅猛的行業。3D列印技術能夠為醫療生物行業提供更完整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生物3D列印技術將促進再生醫學領域在人造活體組織與器官的研究。在個性化解決方案方面,比較典型的應用有3D手術預規劃模型、手術導板、3D列印植入物,以及假肢、助聽器等康復醫療器械。
  • Science:在睡覺時學習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想記住什麼東西嗎?據11月20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根據一則最近的有關睡眠的研究,人類看來有機會在他們每次小睡的時候都能夠加強他們的記憶力。 在一篇Brevium中,John Rudoy及其同僚談論了他們是如何教一組人數為12的個人將50種獨特的畫面(每一種都有其特徵性的聲音)與電腦屏幕上的一個特別的部位進行聯繫,並接著要求這些試驗的參與者小睡一會。
  • 本能恐懼研究取得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拓撲變化削弱小鼠對視覺威脅的本能防禦反應》(Topological Shape Changes
  • 標籤:「netarsudil」 - 生物谷
    旗下網站:生物谷 | 生物在線 | 品牌會議 | Copyright©2001-2020 bioon.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洋話連篇(二) - 專區 - 生物谷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