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研究機構:上海東亞研究所

2020-12-14 搜狐網

  上海東亞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11月,是專門從事東亞問題研究的民間學術機構,其著重點在於臺、港、澳問題研究,輻射至中、日、美關係。

  上海東亞研究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以「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為方針,對東亞各國及對海峽兩岸動態信息進行跟蹤研究,要求基礎研究和動態研究並重,以科學性、預見性和可行性並重,力爭出思想、出戰略,並廣泛吸納上海學術精英的思想與成果,以民間的思考為政論的決策服務,以理論研究成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務。

  上海東亞研究所實行以所務會為領導的所長負責制,下設學術委員會、理事會,力圖團結上海學者專家、社會活動家、企業家共同參加研究與學術活動。經費由理事會籌措與提供。

  上海東亞研究所尚處初創階段,目前正逐步同國內外有關學術團體、專家學者建立不同形式的交流合作關係,將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報告會、組織參訪、贊助出版、資助科研項目等社會活動。東亞所設有東亞會館,為會員與成員提供餐飲休閒。

  上海東亞研究所以《東亞動態》、《東亞專報》為研究所內部刊物,並與香港《中國評論》合作,作為喉舌,向社會提供公開成果。同時,贊助出版《東亞叢書》。 研究所負責人:

  顧問:張志群、周明偉、袁採

  名譽所長:陳佩堯

  所長:章念馳

  副所長:胡凌煒

  所長助理:鍾焰

  所學術委員會負責人:

  主    任:陳佩堯

  顧    問:高文魁

  副主任:俞新天、楊潔勉、沈丁立、郭偉鋒、潘振強

  委    員:於申、仇長根、盧秀璋、李秀石、朱政惠、吳寄南、陳鴻壽、周建明、周洪鈞

      趙曉雷、林尚立、崔志鷹、葛劍雄、蔡鵬鴻(按姓氏筆劃)

  所理事會負責人:

  理事長:劉楓

  顧    問:張竹

  常務理事:王永光、毛培生、盧詩強、任洪良、李偉兵、陳白淮、洪建一(按姓氏筆劃)

  


相關焦點

  • 大陸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9月。  (一)研究方向與任務  從事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以及和平統一與海峽兩岸關係等問題的研究。  (二)人員與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現任所長許世銓,工作人員90餘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20餘人。
  • 「東亞與世界」學術沙龍暨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池田大作研究所、人文東亞研究中心成立懇談會綜述
    此次會議由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牛建科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劉森林院長代表池田大作研究所、人文東亞研究中心依託學院致辭。劉森林院長在致辭中一方面指出學院在日本哲學與宗教研究領域中的傳統和延續,曾湧現出李威周、王守華、牛建科等優秀學者,另一方面山東大學在濟南、青島和威海三地辦學,地處中日韓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傳統上和地域上都具有做日本及東亞研究的先天優勢。目前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學院將重點發展跨學科視域下的東亞研究,而池田大作研究所和人文東亞研究中心的成立勢必會成為山東大學東亞研究和日本研究的兩個重要學術平臺。
  • 我適合學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嗎?
    【實習經歷】[區域研究方向] 國際組織 、研究機構 、NGO、政府部門 、媒體[語言文化方向] 藝術機構 、翻譯機構 、出版社 、媒體[海外交流] 國際學生、訪問學習,海外會議[其他經歷] 藝術考古類實習,多國生活經歷【科研經歷】學校課題
  • 中國科學家最新四足動物化石研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長期以來,大多數古地理重建中泛大陸在二疊紀(2.52億年前)已經基本成型,但是東亞的各個板塊是在什麼時候與泛大陸連成一體卻眾說紛紜。劉俊團隊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員團隊基於東亞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重構了東亞板塊的拼合歷史。中國科學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
  • 東北亞研究院與美國加洲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7月2日,美國加洲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所長葉文欣教授訪問東北亞研究院,與東北亞研究院舉行了小型座談會,深入探討了關於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等有關歷史、文化與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相關問題,並正式籤署了兩個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書。
  • 【清華兩岸論壇】聚焦東亞政治發展與兩岸治理研究
    5月7日,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清華兩岸論壇(第2期)」在我院302會議室舉行,主題為「東亞政治發展與兩岸治理研究之進展」。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教授主持了本期論壇。左一:王英津,左二:房寧 左三:殷存毅 右三:鄭振清本期論壇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房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王英津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臺生考大陸研究所 島內唯一報名機構停運
    原標題:臺生考大陸研究所 島內唯一報名機構停運 夏潮聯合會負責人陳福裕(圖:臺灣《旺報》/記者簡立欣 攝)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又到了大陸研究所港澳臺聯招報名季節。距離今年報名期限只剩10天,不過許多考生卻發現,以往負責臺灣學生報名事宜的老字號機構夏潮聯合會,因為半年前一場莫名官司而停擺至今,考生只能自行寄件。   目前臺灣學生要就讀大陸研究所,除了少數大陸學校採取申請制,其餘一律得透過「港澳臺聯合招生考試」,而該考試的臺灣唯一報名點就是夏潮聯合會。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康寧聯合成立實驗室
    康寧在中國大陸的首個聯合研發實驗室揭幕2011年6月28日, 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康寧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GLW)今天宣布,位於上海嘉定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康寧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這是康寧公司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個聯合研發實驗室。
  • 「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京召開
    2019年9月7-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研究中方委員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日本、韓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50餘位學者出席論壇。
  • 阿根廷的中國研究:機構變遷與研究現狀
    關 鍵 詞:中國研究  阿根廷  中阿關係  研究成果作者簡介:畢嘉宏(Ignacio Villagran),東亞研究博士,現任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UBA)阿根廷—中國研究中心(CEACh)主任兼吉諾·赫爾瑪尼研究所(IIGG)東亞研究組協調員。
  •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Zheng YongnianDirector, East Asian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東亞區主任一行來訪人大國際貨幣研究所
    11月6日,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東亞區主任Joan Kaufman、金磚國家研究所(BRICLab)聯席主席Marcos Troyjo等一行四人來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雙方舉行了經濟座談會。IMI學術委員、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IMI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翟東升,IMI所長助理宋科等參與座談。
  • 熱點觀察|中國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機構知多少?
    該名單一共搜集17個省(地區)、57所高校科研單位的77家高校研究機構,地理範圍囊括了大陸和港澳臺地區,可以看出大陸公益慈善研究機構在北京(21家)和上海(10家)高校科研機構北京22南開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天津23上海交通大學公益發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上海24上海交通大學中外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上海25
  • 【科研速報】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研究新進展
    NEW RESEARCH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饒慧芸、劉金毅和張馳,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楊益民教授、哥本哈根大學Westbury教授以及南京師範大學邵慶豐副教授合作,報導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探討了東亞斑鬣狗化石的分類及其與非洲現生種之間可能的基因交流
  • 第二屆東亞宏觀經濟國際論壇在廈門大學召開
    ,德國哈根大學東亞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二屆東亞宏觀經濟國際論壇(2018年)」在我校經濟樓A501會議室順利召開。來自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等地的十餘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百餘名學者應邀參加。    在11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上,廈門大學社科處處長陳武元教授首先代表廈門大學致辭。他表示,近年來廈門大學高度重視與國際接軌,主動走出去,積極引進來,探索與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
  • 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成均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白宇烈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ypaik/)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成均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白宇烈白宇烈教授曾於延世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美國UCLA攻讀比較政治與國際政治學,現任教於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並為成均中國研究所的副所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一、宗旨 開展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研究,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並推進中國近代社會史學科發展,促進歷史學創新。
  • 日遺傳研究機構稱 日本人是繩文人和彌生人混血兒
    日本《朝日新聞》11月1日稱,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等機構研究發現,日本人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兒。  報導說,研究人員分析了500多名來自日中和歐美等國的人體樣本DNA,認為最初移民到日本列島的繩文人和彌生時代的移民經過不斷混血才誕生了現在的日本人。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日本列島生活的人因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被稱為繩文人。
  • 20世紀以來中國史家對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這三個前後相繼的階段正是中國學者在東亞實錄研究中所走過的學術路徑。中國學者對東亞實錄的研究特點,即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學者比較多,而世界史專業的相對較少,利用東亞實錄來研究中國問題以及中朝、中越關係的成果就比較多,利用這些實錄純粹研究李朝和阮朝歷史的相對要少。未來除了從事中國史研究的學者繼續進行東亞各國實錄的探索外,可能還會出現世界史學者投身其中,使東亞實錄的研究出現新的面貌。
  • 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臺陸委會報告充滿對大陸的無知
    《環球時報》8月1日刊發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俞新天的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近日,臺灣陸委會公布書面報告,妄評中國大陸情勢,讀之令人噴飯。綠媒《自由時報》撮其要者,強調三點,深得陸委會之心。第一點強調「中共強化區域軍事行動」,抗議美國對臺軍售,與美國激烈交鋒,與俄羅斯等國進行聯合軍演,持續「打壓」臺灣的「國際空間」。